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2014届中考语文二模试题 一(2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8分) 生命,是一种站起来的zī tài( ) A 站起来,是一种超然的境界,凛然的 B (气质、气概),昂然的精神,嫣然的美丽。小草,从乱石堆的缝隙里,站成péng bó( )的绿洲;礁石,在海浪的咬噬里,站成庄严的lěnɡjùn(); , , 。一个有志气从困境里站起来的人,是不可等闲的;一个有决心从废墟上站起来的城市,是不可低估的;一个有勇气从灾难中站起来的民族,是不可小觑的。让我们站出自己不羁的性格!站出自己磊落的襟怀! 1.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3分) ▲ ▲ ▲ 2.在A处补上标点符号。(1分) ▲ 3.在B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1分) ▲ 4.仿照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写句子,使前后语意连贯。(3分) ▲ , ▲ , ▲ 。 5.近年来,摔倒老人而上扶人者的事例不在少数。从2006年彭宇案、2008年的李凯强案、2010年的万鑫案,到如今的达州老人摔倒案,人们的善良正被一次次地伤害。好心扶起老人反被讹,致使网络兴起一股“摔倒老人扶不扶”的评论热潮。某校九(4)班准备就这一热点开展主题班会活动。下面是活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7分) (1)为了给主题班会提供第一手资料,班委会委托你就“摔倒老人扶不扶”在校园内展开调查。你将如何开展这次调查活动?(3分) ▲ ▲ ▲ (2)在班会进行的过程中,大家就“摔倒老人扶不扶”的问题各抒己见。你认为该不该扶起老人?请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2分) ▲ ▲ ▲ 6.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都具有怎样的儿童心理?请简要回答。(2分) ▲ ▲ ▲ 7.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① ▲ ,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 ▲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X k B 1 . c o m ③江山如此多娇, ▲ 。(毛泽东《沁园春 雪》) ④居高声自远, ▲ 。(虞世南《蝉》) ⑤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李煜《相见欢》) ⑥马作的卢飞快,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⑦《桃花源记》中借“ ▲ , ▲ ”再现老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境界。 ⑧为了实现报效国家,服务于民的鸿图大志,我们青少年应永不满足于今天的成绩,而是要潜心研究更加辉煌的明天,这就是所谓的“ ▲ , ▲ 。”(李白《行路难》)
二(60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 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注】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风景优美,是当时的名胜之地。欧阳修常来此游览。六幺,为唐代琵琶曲名。 8.你认为词中空格处,填上“出”好,还是填“荡”好?请说说理由。(3分) ▲ ▲ 9.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16分) 王义士者,失其名,泰州如皋县隶①也。虽隶,能以气节自重,任侠好义。甲申国②亡后,同邑布衣许元博德溥③不肯剃发,刺臂誓死。有司以抗令弃之市④,妻当徙。王适值解,高德溥之义,欲脱其妻而无术,乃终夜欷歔不成寐。其妻怪之,问曰:“君何为彷徨⑤如此耶?”王不答。妻又曰:“君何为彷徨如此耶?”曰:“非妇人所知也。”妻曰:“子毋以我妇人也而忽之,子弟语我,我能为子筹之。”王语之故。妻曰:“子高德溥义而欲脱其妻,此豪杰之举也,诚得一人代之可矣。”王曰:“然。顾安得其人哉?”妻曰:“吾当成子之义,愿代以行。”王曰:“然乎?戏耶?”妻曰:“诚然耳,何戏之有?”王乃伏地顿首谢。随以告德溥妻,使匿于母家。 而王夫妇即就道,每经郡县驿舍就验时,俨然官役解罪妇也。历数千里,抵徙所,风霜艰苦,甘之不厌。于是皋人感之,敛金赎归,夫妇终老于家焉。 (节选自《虞初新志》)
[注] ①隶:同“吏”,差役。②甲申:古人用天干地支表示日期。③许元博德溥:许元博,字德溥。④有司以抗令弃之市:公府以抗拒法令的罪名将他杀头弃市。⑤彷徨:辗转反侧。 10.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有 司 以 抗 令 弃 之 市 而 王 夫 妇 即 就 道 11.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子弟语.我( ▲ ) ②王曰:“然.。顾安得其人哉?”( ▲ )
③使匿.于母家( ▲ ) ④于是皋人感.之( ▲ ) 12.与“王乃伏地顿首谢”中“乃”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 A.太祖乃.悟(《赵普》) B.屠乃.奔倚其下(《狼》)
C.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13.翻译下列句子。(5分) ⑴子高德溥义而欲脱其妻,此豪杰之举也,诚得一人代之可矣。 译文: ▲ ⑵诚然耳,何戏之有? 译文: ▲ 14. 通读全文,请概括出....王义士夫妇“高德溥之义”的举动。(3分)
▲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5~18题。(18分) 历史像条棉被 商志强 ①历史像条夏天的棉被,时不时就得翻出来晒晒。 ②国人爱翻案。先是张艺谋在《英雄》中塑造了心怀天下和平的秦始皇,接着又有某些专家在教科书中把岳飞、文天祥“清除”出了民族英雄的队伍。现在,轮到李鸿章了,在央视热播的《走向共和》中,李中堂从卖国贼一跃而成为忧国忧民的能成臣干将。 ③历史毕竟不是被子,可以翻过来掉过去。对有些事,越是翻案,人们就越糊涂。就算是大学历史系教授,也未必能说得清。前不久,偶然看了几集《孝庄秘史》,才发现当年的大清聂政王多尔衮也成了有情有义的好汉。在我的记忆中,多尔衮的名字似乎总与什么“扬州十日”、“嘉定屠城”之类的惨剧联系在一起。连韦小宝都知道啊!这样的人也能翻? ④我并不是要把所有的翻案文章一概否定。为秦始皇翻案,不能算错,对李鸿章大人也应该手下留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李中堂提的吧,在“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晚清,这就是进步。开办实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新式军队,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开创了中国近代许多第一。这不是一顶卖国贼的帽子就能压住的。至少,李鸿章绝不是历史课本中描述的那种跳梁小丑。 ⑤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飞行员操作失误导致班机坠毁,自然罪责难逃;但如果是飞机引擎本来就有毛病呢?风雨飘零的晚清,就像一架缺零件少机油的战机,坠落是必然的,责任并不能完全推到“飞行员”李鸿章的身上。当然,并不是说李鸿章就能从一个卖国贼一步跨到民族英雄的行列,李中堂自有李中堂的局限。公平而论,李鸿章倒并非是一个坏得毫无道德和良知的人,李鸿章只是一个“重实利者”。 ⑥历史应该得到尊重。有关中国近代的史书,永远藏着一条鞭子,它把历史人物驱赶成两队,一列是神灵,一列是魔鬼。大忠大奸各归其列,只是不见了人的影子。关于李鸿章,比较普及的知识是他是卖国贼。一个人的一生,浓缩为谈判桌前的卑怯;一个细节,遮掩了一个人的一生。不是神灵,必然是魔鬼,人人得而唾之。直到出现《走向共和》,李中堂仍然不是神灵,但即使他是魔鬼,却血肉丰满。他媚上,他签约,他宣扬任人唯亲;不过,他不乏政治家的韬略,也有鲜明的政治主张,说明他有自己的政治抱负。 ⑦“共和”的蓝图,几乎可以用数学方式,测量出它的长宽高,堂堂正正载入史册。每一段历史,她的总体格局,像大江,像长城,在哪里拐弯,在某处奔腾,显而易见,不可篡改。而对“蓝图”的施工者,显然不适合用数学方式去评判,去记载。 ⑧多少年来,一直被评判的英雄史观,其实是被很多人当成了研究历史的工具,他们崇尚归类法,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好人必然被描绘成英雄,英雄必然修成正果,必然成为神灵,被供奉,被膜拜。 ⑨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追述态度,表现出对历史的尊重程度,惟有披露人的血肉,才能对历史有真实地考察。对李中堂们,我们需要的是尽可能接近真实,不是给了他血肉就是“翻案”。甚至,不必非要把他们塑造成英雄,他们就是在某个位置上书写了一段历史的人而已。他们的得失,使我们对历史有更多的认知,对未来有更多的借鉴,对做人有更多的警示。 ⑩我们自己,正这样生活着,等待后人评说——最好不是上天堂,也不入地狱。 (选自《作文与考试》,有改动)
15.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简要说说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这样。(4分) ▲ ▲ ▲ ▲ ▲ ▲ 16.文章第②、第⑥段都引用了《走向共和》中李鸿章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 ▲ ▲ ▲ ▲ ▲ 17.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 ▲ ▲ ▲ ▲ ▲ 18.请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文章观点,评析曹操这个历史人物。(6分)
曹操在《观沧海》中写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诗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赢了袁绍;曹操借“鸡肋”事件杀了杨修;曹操的救命恩人陈宫,是真君子,与曹操是两路人,却因“宁死不肯归附”曹操而最终为曹操所杀。 ▲ ▲ ▲ ▲ ▲ ▲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9~22题。(20分) 紫藤 徐晓航 ①紫藤是一种妖怪,它能活很久很久,几十年,几百年。可贵的是,即使活很久,她也从不卖弄化石般的古板和深沉,或许她真的不懂,老而白痴的东西是很多的。 ②妖怪惧怕阳光,紫藤的白昼就是冬天。在冬天,她完全僵硬了,只有她自己知道还活着。她变成了一堆白骨。所有人都以为她是枯柴。她的丑陋、老态,一夜之间就赤裸裸地在某个冬日袒露无遗。她所有的语言,外貌,颜色,形体,都在寒风中褪去。她拖着一堆没有任何尊严可言的枯藤,瘫在长廊的钢筋水泥架上。 ③她没有了媚眼,没有了娇嗔婉转的声音,没有了摄人心魄的舞蹈,光秃秃的,连一层遮羞的皮都没有。她扭曲着,低匍着,几丈长的躯干,竟没有一尺是直的。那种铭心刻骨的沧桑疤节从最粗壮的根部开始,一直留痕到最细小的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