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第3章
1.三次产业的分类 对产业的概念: 传统的看法:只有创造物资的部门 现代的看法:带来经济社会效益的所有活动
2、 产业的划分
Ⅰ产业:直接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生产部门
Ⅱ产业:对第一产业的产品进行加工的产业
Ⅲ产业:Ⅰ产业、Ⅱ产业以外的其它行业
第三产业内部的划分(85年我国统计局)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
第二层次:服务部门
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重心的变化 (1)畜牧业发展快于种植业
15.9 50.9 33.2 2000 50 22.5 27.5
2009
10.6 46.8 42.6
改革开放后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
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的结构和劳动力投入结构的比较:
若干国家三次产业GDP结构变动趋势(%)
4.托夫勒的产业结构软化趋势:
托夫勒的未来三部曲: 1970年出版《未来的冲击》,1980年《第三次 浪潮》,1990年出版《权力的转移》等未来三 部曲,2006年5月最新作品《财富的革命》
速公路建设计划
第二节 战后生产力的发展 和结构的变化(自学)
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扩大了资本积累 改善了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 扩大了商品市场
二、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
劳动者日益智力化: “白领工人”比重上升,“蓝领工人”
比重下降 劳动工具日趋自动化:
(1)正面影响:产业结构软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 稳定增长
原因: 第一:高新技术发展一定程度上抵补“夕阳产业“衰退的
负面影响。 第二:产业之间的相融合缩短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间歇
停止时间 第三:计算机的应用使物资生产部门预测市场行情,
减少库存,经济衰退出现软着陆
(2)负面影响:
第一、产业空心化 发达国家 “夕阳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本
国的基础性工业日益衰落,使整个工业发展处于 “空心”状态 第二、加剧结构性失业
由于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 业
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过剩”劳动力找不到适合其能力的工 作,被迫加入失业大军的行列; 另一方面,在高技术工业部门又有许多空缺岗位得不到 及时的补充。
三.产业结构内部重心的变化
“自动化车间”和“自动化工厂”的大量出 现
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 (新兴材料工业的发展)
三、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
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
要素 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整体组合性要
素 信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运筹性
要素
第三节 产业结构的变化
一. 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划分
资源等硬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降低,而知 识、技术、服务和信息等软生产要素的作 用日益提高 广义: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服务化、融 合化、国际化。
2 . 衡量标准:
产业结构软化度=第三产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
软化度指数=40%以下—硬产业 =40—60%之间—低软化产业 =60%以上—高软化产业
3、产业结构软化对经济的影响
科技应用上的二次飞跃:
一次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一次是电、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
4 、 生物工程技术: 遗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转化工程、发
酵工程、
5、 开发空间技术: 走向太空、利用太空
6、 海洋工程技术: 海底能源、海洋空间利用、水产资源开发
二 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
第一:全面性与世界性 第二:科技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同步性 第三: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四:政府的有力支持:美国和欧洲信息高
(2)工业部门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而劳动力的 相对比重大体上不变或略上升 (3)服务部门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所占
比重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
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 (%)
国家
Ⅰ
美国
4
日本
13
德国
6
英国
3
法国
11
1960年
Ⅱ
Ⅲ
38
58
45
42
53
41
43
54
39
50
2000年
Ⅰ
Ⅱ
Ⅲ
1.7
26.2
72
1
32
一是时间原理 :掌握时间优势、最大化地利用时间 将是决胜未来,创造财富的关键;
二是空间原理 :财富的流动性越来越快,流动面越 来越广 ,今后,“距离不再是问题”;
三是知识原理 :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它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而且将成为未来财富创造体系 的主体
托夫勒的产业结构软化趋势
(1)软化的含义: 狭义: 在各产业结构发展中,有形产品和
第三层次:文教、卫生、体育部门
第四层次:社会公共部门
二.产业结构变动理论
1.霍夫曼趋势:工业化进程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占支配地位,生产资料 工业落后 ,二者比例为 5:1
第二阶段:生产资料工业发展比较快,但消费资 料工业仍比生产资料工业大 2.5:1
第三阶段:生产资料工业和消费资料工业大体相 同 1:1
第四阶段:生产资料工业超过消费资料工业
2.克拉克定理
(1) 第一次明确划分了三次产业的界限 (2)劳动力在各产业间配置的变化趋势 (3)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
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 提高时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3.库茨涅茨结论:
(1)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 比重不断下降,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也下降;
大家好
第三章 战后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的转换
本章的主要内容
1.科技革命内容及其特点 2.产业结构的变化 3.产业结构发展新趋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战后产业结构的变化 难点:产业结构发展的新趋势
第一节 战后科技革命的内容与特点
自然科学的三次飞跃:
一是细胞的发现; 二是能量转换的发现; 三是生物进化的发现。
1985
28.4 43.1 28.5 1985 62.4 20.8 16.8
1990
27.1 41.6 31.3 1990 60.1 21.4 18.5
1995
20.5 48.8 30.7 1995 52.2 23 24.8
1999
17.6 49.4 33 1999 50.1 23 24.8
2000
66
1.2
31.2
67.6
1
28.8
70.2
2.9
26.1
70.9
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 (%)
GDP 1产业 2产业 3产业 就业 业 2产业 3产业
1978
28.1 48.2 23.7 1978 70.5 17.3 12.2
1980
30.1 48.5 21.4 1980 68.7 18.2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