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钟与有效学习的关系

生物钟与有效学习的关系

《学习思维与创造》课程论文
学院: ****学院
作业题目:生物钟与有效学习的关系班级: ****
学生姓名: ****
学号:****
指导教师: ****
完成日期: 2010年 4月5日
生物钟与有效学习的关系
一、生物钟的含义
生物钟又称生理钟。

它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上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它是由生物体内的时间结构序所决定。

通过研究生物钟,目前已产生了时辰生物学、时辰药理学和时辰治疗学等新学科。

可见,研究生物钟,在医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并对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起着促进作用。

人体随时间节律有时、日、周、月、年等不同的周期性节律。

例如人体的体温在24小时内并不完全一样,早上4时最低,18时最高,但相差在l℃以内。

人体的正常的生理节律发生改变,往往是疾病的先兆或危险信号,矫正节律可以防治某些疾病。

许多学者的研究指出,按照人的心理、智力和体力活动的生物节律,来安排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的作息制度,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减轻疲劳,预防疾病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所谓智力生物节律,就是人一天中有时记忆力好,有时则差,有一定的规律,如有的人早上5—9时记忆力好,而另一些人则是晚上记忆力好等等)。

反之假如突然不按体内的生物钟的节律安排作息,人就会在身体上感到疲劳、在精神上感到不舒适等。

二、生物钟的作用
1、提示时间。

是指你在一定的时间必须做某事,到了这个时间,你就自动会想起这件事来,比如你想明天早上6点起床,到时你会自动起来。

现实生活中有大部分事物都是时间提示起作用的,比如几点上班、某时会见某人、爱人生日的献花、愚人节、赶某趟车等等。

2、维持状态。

是指人们在作某一事时,能够使人一直做下去的力量。

比如上8个小时的班,就是生物钟这一功能的结果,又比如人的眼睛观看某一事时,能够聚精会神地看,也是它的结果,当注意力从视觉转向听觉时,也是生物钟作用的结果,那是提示事件功能在起作用,但是,你要听完一堂课,你就必须用生物钟的该功能才能听完,否则你就会瞌睡不已,甚至逃课。

这种维持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断续的维持,比如你和你爱人的家庭的维系就是断续的,因为你不能长期呆在家里无所事事,你必须去工作,去交结,去谋取。

3、禁止功能。

是指机体某个功能或行为可以被生物钟终止。

比如说看到一个恐怖的事件(如地震),你无论在做什么,都有可能产生逃跑,这种逃跑就是对前面所做事物的终止。

再比如说你在专心专一上网,结果你老爸打来了,你对上网的终止就是生物钟的功能在起作用。

如果没有
这种作用,一个人就会出现永不停顿的做事,比如睡觉,如果没有这种终止,这个人就会长期睡下去,成为植物人。

植物人发生的原因可能与此功能的失控有关。

相对这四点功能,在人的大脑里有对应的四个中枢:时间中枢、空间中枢、功能中枢和终止中枢。

三、生物钟与学习最佳时段
1、生物钟与学习的效率。

每个人都存在生物节律,但因人不同,也会有个体差异,但其总规律应当是一致的,大多数人上午7一11时为第一个高潮段,下午5一9时第二个高潮段。

如果人们再结合各自人体月生物节律,就可以知道哪些日子的什么时间为其工作(学习)效率最高的时段。

怎样利用人体生物钟来提高工作效率呢?成都军区后勤部技术开发应用研究所生命课题研究室曾对某单位实行两班或三班倒的工人作过查,发现他们工作的最佳时间是在上午10时,最易发生差错的时间在下午2一3时。

而上午10时一个小时所做的活是下午2一3时一个小时所做的一倍以上,且下午做的活还时有差错发生。

因此,他们提出建议:如果条件允许,试行生物节律调整上下班时间是有益的,生物节律处于低潮者可否少上一小时,高潮者可否增加一个钟头,即实行弹性工作制。

一般情况,不要轻易加夜班,切不可“通宵达旦”,这更易出错。

1986年12月18日,美国《商业周刊》刊登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为《适应生物钟变化,调整好倒班时间》。

文中提到指出“自然节律实际上控制着人体的各项功能,以睡眠警觉状态到毛发及心脏跳动,时间生物学家科尔曼就是研究自然节律的专家,过去几年中,他和其他一些研究人员证实,重视生物钟的作用可以增进雇员的健康,并提高劳动生产率。

“公司倒班制度造成工人生物钟的极大混乱。

当雇员在短时间内过多地改变上班时间时,他们的睡眠周期就不能适应。

研究表明、有8%的长期上夜班的工人因睡不好觉而垮掉,而在每个星期都轮班时,有多达60%的人在班上打吨。

倒班给工人造成许多身心危害,还造成许多工业事故,其中包括三里岛核电站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这样的事故,这些事故都发生在后半夜。

”“后来通过研究,将过去雇员上一周白班(6一14时),接着上一周夜班(20一6时),然后再上一周晚班(i4一22时)的作息时间,调整为先上白班,接着上晚班,再上夜班,这就符合了生物钟向后推移的自然变化规律,而且每三个星期才变一个班,每两次倒班之间还给几天空闲时间。

实验了九个月后,工厂管理人员发现工人生病、缺勤和事故数量大大减少,而生产效率提高了20%。

实验结果表明,人体生物钟每次舒服地改变其时间不能超过两小时。

可见,根据生物钟理论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若能结合工作人员月生物节律来安排工作,将会取得更佳果。

爱好读书的朋友以及学生们会问,我们什么时间背书或记忆效果最佳呢?研究人员曾对几百名学生就这方面问题进行观察,把被研究的学生的月生物节律用微机打印出来,结合日生物节律,请他们价有不同时间内背书或记忆,并将自我感觉之效果记下来。

通过多次的实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效果最佳:三种生物节律高潮日的晚上8-9时,智力律在高潮日的早上8-9时。

效果较佳:三种生物节律高潮日的早上6-7时,智力节律在高潮日的早上6-7时。

效果一般:智力节律在低潮日的晚上8-9时;智力节律在低潮日的早晨6-7时;三种生物节律低潮日的晚上8-9时;三种生物节律低潮日的早晨6-7时。

效果较差:三种月生物节律高潮期的中午1-2时,智力节律在高潮日的中午1-2时。

效果最差:智力节律在低潮期的中午1-2;三种生物节律在低潮期的中午1-2时。

根据一段时间的实验结果,研究人员有了新的认识:
(1)月生物节律三条曲线处于高潮期,又在日生物节律的高潮时(晚上8-9时)效果最好(但这种时间少);月生物钟三条曲线在低潮期,而又在日生物律的低潮时(中午1-2时)学习效果最差(这种日子也不多)。

(2)同一个人的学习效率,如果靠掌握日节律的规律(高潮期时),而不管月生物钟运行情况如何,便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3)只凭月生物节律,不考虑日生物节律,同样不能达到最佳效果。

(4)人在每天和每个时辰的学习效率不是一样的。

智力钟在高潮期的日子,情绪、体力钟的位置的不同,效果也不一样。

(5)正确掌握生物节律理论,并结合各自的实际状况安排作息,就能著提高工作或学习的效率。

另外,在月生物临界期,由于波动较大,且个体差异明显,难以得出明确结论,故未予统计,但学习效果肯定不如高潮期。

有这样一个例子:公司职员李X有个九岁的儿子,任随她怎样教育,其学习成绩总不能提高。

每当儿子学习成绩差时,她就十分生气,动不动就打骂,甚至晚上长时间要孩子学习,深夜也不让他睡觉,但效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

她说:“我孩子并不是傻瓜,老师都说他是聪明的学生,但总是贪玩,学习成绩在班上只能算中等偏下。

有时我跟他复习题,他总是听不进去……。

”后来,她听说学习效果与生物钟有关就去咨询,并给她的孩子计算:标记了生物节律,按生物钟理论指导孩子,当孩子生物节津(以智力钟为主)处于低潮期时,不勉强孩子多作功课,能完成作业就行了,在高潮期时就给他“加”码”,而在临界期时尽量让他轻松一些……。

果然三个月后,她的孩子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期中考试名列全班第三名。

前苏联学者指出,部分人的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另一部分人可能不仅是“习惯”问题,还有其本身的“类型”问题”这部分人生物节津的高潮期只在下午才能到来。

如强行改变其作息时间,恐怕是有困难的。

因此,每个人的“最佳”状态(时间)应包含月生物节律、生物节律及其本人的“类型”三个因素。

人的类型不同是有机体内环境固有的素质,如按正常生物节律安排学习和工作还是适宜而有效的。

前苏联学者弗·阿·多斯金与恩·阿。

拉夫莲季耶娃著的《生命之节奏》中提到,人分为“猫头鹰”与“白灵鸟”型。

“猫头鹰”型是晚上工作得好,后半夜才想睡,醒得很迟。

在上午是完成不好指定工作的,因为上午他的兴奋程度不高,要到近晚上才能达到最佳状态,那时才表现出很高的工作能力。

如巴尔扎克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

莫扎特的创作时间是在晚上,他的著名歌剧《唐璜》就是在一个夜里写成的。

门捷列夫等科学家也都是在晚上工作的。

与此相
反,拿破仑则是从早晨3一4点就始了自己一天的工作,伯伦尔德·布莱希特也喜欢在清晨工作。

不管怎么说,被我们称为“猫头鹰”或“百灵鸟”的“晚上型”和“早上型”的生物节奏是客观存在的。

而工作能力节奏不同的人在性格特征、对周围环境的反应、对疾病影响的反应等方面,表现都各有差别。

所有这些都可以使人认识到,工作能力节奏并不是对某种劳动作息制度产生习惯的结果,而是有机体内环境固有的素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