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一辩陈词:大家好,我方观点是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遵照新华大字典的解释,青春是指青年时期;偶像原指雕塑成的神像,比喻崇拜的对象;崇拜的意思是尊敬、钦佩。
青春偶像崇拜是指青年时期对心目中偶像的尊敬、钦佩。
青春偶像崇拜是一种有着广泛而积极影响的社会现象,对于社会发展、青年成长有着显而易见的诸多好处。
其一,青春偶像崇拜利于青年成长成才。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完善人格的关键阶段,而偶像多是在某一领域甚至是多个领域获得巨大成就的人物。
青春偶像崇拜给青年人成长成才提供了指导性方向和源源不断的奋斗动力。
以偶像为榜样,学习偶像的优点、吸取偶像的长处,超越偶像日益成为有志青年最有力的誓言。
其二,青春偶像崇拜具有广泛而巨大的社会效益。
偶像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使人心空前团结、社会空前和谐,董存瑞精神长存、雷锋深入千家万户、张海宁人尽皆知,这些耳熟能详的青春偶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其社会教育价值不可抹杀。
汶川地震时成龙、姚明、韩寒,乃至唐山十三民工、武警战士武文斌等青春偶像更是在凝聚民心、教育青年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三,青春偶像崇拜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传承。
众所周知,偶像皆是一个国家、民族在某一领域的集大成者,偶像崇拜使得青年人不断领略偶像身上所包含的巨大人格魅力和文化精髓,崇拜周恩来是对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传承,崇拜雷锋是对热心助人、奉献社会的传承,崇拜邓稼先是对攀登科学高峰、探索未知领域的传承。
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偶像崇拜的青年是没有希望的青年。
综上所述,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不理性的青春偶像崇拜亦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瑕不掩瑜,经过理性的思考后,我们注定会做出正确的判断: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青春偶像崇拜绝不是盲目跟从,青年人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判断力,见贤而思齐、主动向偶像看齐;青春偶像崇拜只会让青年人更完善,而不是在崇拜中丢失了自我;当然,青春偶像崇拜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理应得到社会的关注与认可,在正确轨道上起到应有的巨大社会效益。
青年人理应拥抱成功、共担未来,理应向成功者学习、向偶像看齐,所以,我方坚定认为: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二辩攻辩:1.我们敬爱的毛主席也是一个同样有着缺点的人,我把他作为我的偶像,不管是他对于学习的态度,对于生活的态度,对于事业的态度,难道这样对于我而言弊大于利了么?(总结:毛主席虽然造成了文化大革命,但文革毕竟只有十年,十年后社会照样发展,人民大部分也理性了。
我们不否认毛主席有过,但人们对毛主席的评价是“七分功三分过”他也有能令我们学习的地方。
偶像有利有弊,当看到偶像的弊处时,我们应“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我们的国家是鼓励人民崇拜偶像的,要不然为什么会有3月5日的学雷锋日?(总结:就是因为雷锋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尊重,国家才设立雷锋日,让我们去崇拜他,向她学习。
因此我方坚信,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三辩攻辩:1.央视每年评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不就是想让我们崇拜他们,向他们学习吗,难道国家的鼓励弊大于利吗?我想问对方辩友,你是否有偶像呢?(总结:既然有,那你有为之而疯狂吗?没有吧,那就说明大多数人像你一样,理性崇拜偶像,从她们身上学习优秀品质,那不也就证实了我方观点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如过没有,那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对方既然是个无偶像论者,又怎么谈对偶像的理解,对辩题的理解呢?因此我方坚信,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2.我崇拜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是我的偶像,难道周总理像你们所说的偶像那样吗?我崇拜周总理弊大于利吗?(总结:“闻一多说过:盲目的听从,盲目的相信一切者,他一定是蠢物,他们的头脑只是别人的跑马场。
”如果照你这么说,那我们社会上大部分青年人都是蠢物啦?可是我们的社会依然飞速发展。
因此我方坚信,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四辩攻辩小结:正如天空需要星星一样,青年人更需要偶像。
没有星星,天空将漆黑一片;没有偶像,青年人的人生也将漆黑一片。
我相信,对方辩友一定有自己的偶像,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也从中获取了几多益处。
盲目的青春偶像崇拜并不是理性的青春偶像崇拜,疯狂地追星族也不是科学的崇拜行为,与这些非主流现象相比,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的事迹更加深入人心、当代活雷锋郭明义的精神更加的愈久弥坚。
多数青年是理性的、有追求的,与洪战辉、郭明义带给无数青年的心灵触动相比,对方辩友口中的现象显得如此无力。
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方辩友口中所说的仅仅只是青春偶像崇拜中的极端个例,构不成广泛事实。
敢问对方辩友,非主流如何能取代主流?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我们都需要雷锋精神,都需要拥有自己崇拜的对象。
所以,青春偶像崇拜是青年人成长过程中的现实需要,抓住少数的盲目崇拜不放正如盲人摸象,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岂能令人信服。
所以,我方坚定认为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四辩总结陈词:首先谢谢对方辩友的精彩表现,我方认为青春是活力,是朝气,蓬勃风发的我们是新一代的领军力,青春偶像崇拜,寻求学习榜样,张扬青春个性。
众所周知没有星星,天空将漆黑一片。
偶像之所以被称为偶像,是因为他们出类拔萃。
在刚才的辩论中,您方一直强调青春偶像反面引导青年人,令青少年盲目的追寻,盲目的模仿,对他们的事业和生活都没有帮助,甚至于会毁了他们的人生。
可您却忘了,青年人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判断力,见贤而思齐、主动向偶像看齐,会让青年人在偶像光环的照耀下汲取营养、茁壮成长。
要知道他人是一面镜子,与他人作比较只会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而不是对方辩友所谓的丢失自我。
还有,您方不断地举出极端个例,难道这就是您方的理论基础吗?透过现象看本质,你方始终未对我方观点予以有效反驳。
当非主流永远不可能代替主流方向时,您方还要继续坐井底之蛙,以所谓的极端个例为基础,围困在那一片小小的天空吗?在这里,我想说,我喜欢晴朗天空的晚上,当那闪烁的星星带给我无限希望的同时,我不禁感慨万千,就如今天的辩题一样,偶像就是那黑夜中闪耀的星星,带给我前进的动力,指明着我前进的方向。
也正是对于成功偶像的一种尊敬、钦佩,从而不断地找寻自己前进的方向、奋斗的动力。
古人云:见贤思齐焉。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都不是完美的,但是瑕不掩瑜,作为一名偶像,其身上必然存在无数的优点,当一个人身上有无数发光的亮点时,我们为什么只看到其身上没有发光的地方,为什么让自己再次成为“一叶障目”的蠢材书生呢?况且,我们的偶像崇拜是多层次性的,学习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仰望邓小平同志的治国能力,欣赏吴仪总理的外交能力,无数的偶像,多少的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啊?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偶像的力量是无限的。
当李连杰创建“壹基金”时,当周迅等各个明星为环保做宣传时,当这一个个偶像用极其巨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使人心空前团结、社会空前和谐的时候,难道我们非要泯灭现实、忽略现实,而不断地给自己灌输、给别人灌输这种错误的思想吗?所以,对方辩友,让我们放下所谓的分歧,真心的希望,青年一代,在偶像的正确指引下,更加健康、茁壮的成长,谢谢大家!反驳对方:1.“偶像”是一个多么神圣的词汇啊!从远古时代人们就对各种图腾或是神像顶礼膜拜,这是崇拜偶像的最初意义。
时至今日,“偶像”最大的含义之一已经等同于“明星”。
既然明星可以与神佛齐名,想必他们就该有相同之处吧。
随着年级增大,知识变多,人们会逐步修改自己的崇拜目标。
“你有虫牙,吃苹果导致果牙疼却要归咎于苹果吗?”,“吃饭会噎死人,但是有多少人是吃饭的时候噎死的呢?”我方理解的偶像,是涵盖了生活的几乎所有的范围里,值得我们学习,有某方面特长,能起表率效用,有利于我们成长的人。
2.哲学的本源问题是:我是谁。
人从一出生就模仿周围的偶像进行知识的积累学习。
最初从父母,再次从师长,有了对人生对社会的初步认识之后再开始树立社会偶像。
实践出真知,人在学习活动中必须有活生生的例子作支撑,有了明确的前进方向,人才能不断进步。
西方马斯洛认为,人活于世,必须要满足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需要。
而偶像崇拜具备了全部这三者。
向偶像学习的过程,就是在一步步完善自己作为社会人的身份;就是归属了某一个阵营,以期赢得他人对自己和本体的尊重;就是在不断丰富扩充自己,丰富和强化自我。
偶像崇拜是人类的本能。
是人类为生存而发展出的实用能力。
人类社会从最初的时候崇尚自然、崇尚鬼神到崇尚武力、崇尚英雄到现在的崇拜成功者成名者,崇拜偶像是人类社会性的重要特征和表现。
3.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崇拜偶像,像远古时代,古人崇拜图腾,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 例如《鲁滨孙漂流记》中的鲁滨孙在落入荒岛时一直相信上帝会让他脱离困境,并坚持着在孤岛中度过了28年。
崇拜有力地推动废奴运动的发展,而现代的我们就崇拜于成功人士,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虽然说在崇拜偶像的过程中是有弊端的,但这推动了整个历史的发展,为未来开发了道路,推动着人类的进步。
如果当初社会没有崇拜偶像的话,那么就不可能有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我们就只能永远地停留于远古,毫无进展。
所以,我方再次重复,崇拜偶像是人类社会性的重要特征和表现,是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也就是说,青春偶像崇拜是利大于弊的。
4.我方陈述青春偶像崇拜的诸多利处,然而我方也不否认有弊的一面,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有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具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就今天的主题而言,“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具有普遍性,对事物的发展起了主导作用,而弊仅仅是些特例,是次要矛盾。
难道我们可以因矛盾次要方面的存在而否认主要方面,可以因弊的存在而否认诸多利处吗?难道我们可以用矛盾的特殊性来掩盖其普遍性,以偏概全吗?西方马斯洛认为,人活于世,必须要满足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需要。
而偶像崇拜具备了全部这三者。
向偶像学习的过程,就是在一步步完善自己,扩充自己,丰富和强化自己。
5.心理学上认为:青少年对青春偶像的崇拜迷恋是人之常情,自然而成;也是个人成长的必然规律。
具体的说,青少年时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通过对不同偶像的认同和依恋来确定自我价值,寻求自我发展。
我们必须清楚一点,既然偶像能成为偶像,必然他身上的闪光点是要大于他的缺点的。
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崇拜他。
偶像之所以能够成为偶像,就是因为他们不平凡的成功故事,因为他们出类拔萃,因为他们够出色。
都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分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所有人得成功都来自于他背后的努力。
例如:这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榜样,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念也有助与社会的正常运作,但是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感官上的刺激,更需要一种能够打动我们的力量,一种根植于人性根底的精神力量,一种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人生道德楷模,一种抗拒平庸,立志进取的永不过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