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

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

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
摘要:世界上少数国家达到了高度富裕,极为有限的几个发展中国
家也在接近这个水平,而大多数国家还停留在贫困和停滞状态,造
成这种全球性偏差的一个明显因素是开发和采用先进技术的能力不
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人口增长、自然资源耗竭、资本积累和技
术变化等方面是大不相同的,本文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
同社会及文化传统情形下的,由资源禀赋和技术变化引起的制度进
化类型进行比较。这种基点的比较是对东亚经济发展的经验和认识。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 发展水平 贫困到富裕 技术引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
家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许多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从经济全球化中
获得好处,反而遭受了贫困、社会动荡和经济金融危机等等。但与此
同时,亚洲和拉美的一些新兴工业国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经济却
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为什么二战结束时都是贫困的发展中国家,经
过几十年的发展,会产生这么大的差距呢?广大发展中国家能否从
贫困走向富裕?又是如何走向富裕呢?

发展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可能性,
它的最高目标是为当今低收入国家找到进入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轨道,
进而实现缓解贫困的近期目标和赶上发达国家的长期目标。我们可
以参考速水佑次郎教授所采用的比较制度分析的方法,加上一些东
亚,主要是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和知识,从人口增长、资源耗竭、
资本积累和技术变化等方面,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和文化传统下
的,由资源禀赋和技术变迁引起的制度演进类型进行研究。从历史
经验上来看,包括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都可以看出,发展的机制
潜在于表面落后之中,一旦这种机制被开发出来,发展中国家就有
可能实现赶超的目的。从产业革命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用了200多
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大多数人摆脱贫困的经济发展过程,日本将这
个过程缩短到不足100年,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又将这个过程缩短
到不足40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将进一步缩短这个过程。发展过程
不断缩短的经验,为发展中国家确立赶超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

技术引进对低收入国家赶超发达经济的作用是巨大的,而技术
引进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进行制度创新,即新的制度必须同本国人
民的价值体系相一致方能奏效。由于发展中国家各自的国情极不相
同,而就某一个具体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在经济发展不同发展时期,
所面临的发展任务、制订的发展目标也不一样。因此,在技术引进
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标准和指标
体系,来选择引进技术的类型。

1.高产出标准论。对于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
的初始阶段,发展资金的匮乏,总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障碍。根
据高产出标准论,技术引进国应优先选择在规定投资资本条件下使
产出达于最大的技术,实现投入产出的合理配置,增加社会财富的
绝对量。

2.社会极限性生产标准论。即使在一定资本下所适用的技术
能使产出达到极大,但是如果收益率低,也不能说是选择了最佳技
术,尤其是当需要增加原材料进口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的情况社会
极限性生产标准论强调在引进技术过程中,必须考虑引进国的社会
承受能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技术选择标准要服从经济效益法
则。
3 .高积累率标准论。如果说前两种标准强调从当前利益出
发,重视资本的产生,则高积累率标准论所突出的是资本积累、资
本形成,谋求的是经济实力增长的长期效果。根据这一标准,引进
的技术应该增强生产能力,扩充基础设施,提高经济实力。

4 .时间系列标准论。即综合上述各种标准的时间历程和阶
段论。例如在经济成长的不同时期,根据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目标,
在某一特定时期引进劳动密集型技术为主,然后伴随经济成长转向
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技术,从而使企业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具有较大的弹性。

根据曼斯菲尔德的研究,国际间技术转移可以分为两类:
1.垂直技术转移(vertica1 technological transfer)。
它是指将A国关于基础科研成果转用于B国的应用科学中,或将A
国的应用科研成果转用于B国的生产中。

2 . 水平技术转移(horizontal technological
transfer)。它是指将A国已被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转用于B国的
生产领域。

无论是垂直技术转移还是水平技术转移,都涉及科学情报转
移,物质的转移(A国向B国出口产品、设备),设计转移(A国向
B国转移设计、图纸),以及生产能力的转移(由A国输入的新技
术结合B国的条件,在B国形成生产能力)。在国际技术转移中,
生产能力的转移最为重要,因为只有在输入技术的国家形成生产力,
才能真正实现技术转移。尽管在诸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中技术转移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为了在输入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资
本和技术人才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技术转移又总是与资本和
人才的输出结合在一起的。如果输入国资本匮乏,技术转移可以同
资本输出结合在一起;如果输入国人才短缺,就要同人才输送(熟
练劳动力的输入)结合在一起。

根据米拉·维尔金斯(M.Wilkins)的意见,国际技术转移
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简单的国际技术转移(mer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ica1transfer)。它是指某项先进技术由A国转移到B国,
而不管B国采用这项先进技术后能否复制出来。

2.技术吸收(the absorption of technology)。它是指某
项先进技术由A国转移到B国,并且被B国复制出来,因此技术吸
收又被称做“真正的技术扩散”(true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简单技术转移是技术吸收的前提,但它具有局限性。因为一旦
引进的设备损坏了,本地不具备仿制能力,就不得不重新进口,所
以技术吸收更为重要。

由此产生了两种“时差”(time lag)概念:一是“国际模
仿时差”,这是国际经济文献中常见的术语。它是指一种新产品在
一创新国中最先生产出来的时间与在模仿国中生产出来的时间距离。
维尔金斯认为,这种“模仿时差”的概念没有表明在模仿国中这种
新产品是该国自己生产出来的,还是由跨国公司的分公司生产出来
的。如果是后者,那么这种模仿就不是技术吸收,而只是进口的继
续,不过是一种简单的技术转移。所以,维尔金斯主张采取另一种
“吸收差距”(the absorption gap)的“时差”概念,它是指模
仿国首次引进一项新产品的时间与该国在自己占有的控制下生产出
该项新产品的时间之间的差距。因此,“吸收差距”注重的是新技
术的吸收,而不在于技术单纯在地理位置上的转移,更要考虑技术
对于该国,该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可行性。缩短技术吸收时差的
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但是,为什么在亚洲创造了一种良性循环,而在非洲却形成了
一种恶性循环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平均收入或人均产值的增长是
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也是因为技术引进也
有一定的障碍。国际间技术自由转移的假定不符合经济生活中的实
际情况。与国际间商品流动、资本流动和人力流动相似,即使在
“完全竞争”的国际环境中,国际间技术的转移也不可能是毫无障
碍的。障碍来自技术输出国和技术输人国两个方面。

来自技术输出国方面的障碍,包括技术的政治性保密和商业性
保密、专利权、政策考虑等。

据维尔金斯的分析,来自技术输入国方面的障碍主要来自以
下九个方面:

1.需求障碍。它是指利用国外新技术制成的新产品在本国没
有销路,从而妨碍引进该项技术。

2.资本障碍。它是指本国缺少为发展和应用该项新技术所必
需的资本。

3.自然资源障碍。它是指本国缺少使用和发展该项新技术
所需要的自然资源,

从而妨碍新技术的引进。
4.劳动成本障碍。它是指本国劳动力供应充足,工资水平较低,
从而不愿意采用圄外某种节约劳动的新技术。

5.技术障碍。它是指本国缺少为使用和发展该项新技术所需要的
技术人才,无法利用国外新技术。

6.规模障碍。一定的新技术总是同一定的企业规模相适应的。由
于本国企业规模的限制,某些企业采用某项国外新技术后,产品成
本较国外同类企业的产品成本高一些,因此这些企业不愿意采取国
外的新技术。

7.基础结构障碍。它是指本国缺少为使用和发展该项新技术所必
需的动力、运输、港口、库藏、技术服务、修理等条件,或缺少补
充技术设施|从而无法吸收国外新技术。

8 .文化障碍。它是指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本国政府或国民出
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不主张引进国外技术或对某项国外技术评
价不好,从而阻碍吸收国外新技术。

9 .轻重缓急安排方面的障碍。它是指本国政府或企业安排投资
有自己的考虑,根据轻重缓急、前后次序,可能拒绝或推迟某些新
技术的引进。

参考文献:
[日]速水佑次郎著,李周译:《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1年

车维汉:《发展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