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理解的特征赋予模型3唐世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外语系,北京 100049) 摘 要:传统上,X is Y 形式的隐喻被当作是隐性的比较。
G lucksberg 和K eysar 的特征赋予模型主张隐喻理解是按照隐喻句表面形式理解的。
本体X 被归于一个以喻体命名的上级概念Y ,而喻体Y 的特征被赋予本体X 。
本文讨论隐喻的比较模型为何未能解释一些重要的隐喻现象,而特征赋予模型则能很好地解释。
关键词:隐喻;特征比较模型;特征赋予模型;结构映射Abstract :Traditionally ,metaphors of the form X is a Y have been treated as implicit comparisons.The property attribution model argues that metaphors are understood as what it appears to be :a category-inclusion assertion in which the topic X is assigned to a superordinate category that is named Y and properties of the vehicle Y are attributed to the topic X.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reating metaphors as comparison statements fails to ac 2count for certain important phenomena ,which we show can be dealt with successfully by the property attribution model.K ey Words :metaphor ;property comparison models ;property attribution model ;structure mapping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7)09-0009-05 1.引言对隐喻的研究至少从亚里斯多德时代就开始了,但隐喻的复杂性使人们直到今天还没有对隐喻的本质和机制达成一致。
隐喻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概念方面,隐喻被认为是一种概念表征形式;一是语言方面,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方式。
Lakoff 和Johnson (1980)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触发了一场隐喻革命,在认知科学特别是认知语言学中影响深远,大部分认知语言学家的研究被吸引到概念隐喻上。
Lakoff (1993)等认为,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抽象的概念系统是按照具体的概念系统来组织和表达的。
在概念隐喻TIME IS MONEY 中,时间概念可用表达钱的动词、介词等来表达:(1)Y ou ’re wasting my time.Is that worth your while ?在概念隐喻A STATE IS A CONTAINER 中,表达容器的词被用来表达各种状态:(2)He ’s coming out of the coma.(3)I ’m in trouble.Lakoff 的目标是通过研究已在语言中确立的习俗化隐喻来揭示深嵌在大脑中概念之间的映射关系。
所以,概念隐喻的特点是不易被人察觉的。
但是很多研究人员认为这样的句子应看作是字面意义,把它当作隐喻是很奇怪的。
(Keysar el al ,2000)(4)I have troubles.尽管概念隐喻研究极受欢迎,对名词性隐喻的研究在心理语言学领域一直在进行。
名词性隐喻(X is Y 形式)由本体X 和喻体Y 两部分组成。
它是亚里斯多德最早研究的四种隐喻形式之一,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尽管概念隐喻不易被人察觉,人们对名词性隐喻却有一种天生的领悟能力,不仅能判断出一个X is Y 句式是否是隐喻,而且能随意创造出隐喻,如:“这家伙是一只老狐狸,他是一个定时炸弹。
他是一个陈世美。
你这是吃不着葡萄嫌葡萄酸。
你是我的太阳。
他是一个狼。
他是魔鬼。
My surgeon was a butcher.He is a time bomb.Cigarette is a time bomb.My job is a jail.That film is a ser 2mon.”等等。
在名词性隐喻的研究中,出现了几个重要的里程碑:Tversky (1977)的对比模型,Ortony (1979)的突显不平衡模型,Gen 2tner (1983)的结构映射模型和G lucksberg 和Keysar (1990)的特征赋予模型。
近年来,G lucksberg 等人的特征赋予模型正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讨论隐喻句(X is Y )研究的最新进展。
2.特征比较模型在当代心理语言学对名词性隐喻的研究中,有两类基本的隐喻理解模型:特征比较模型(Verbrugge &McCarrell ,1977;Gentner ,1983;Ortony ,1979;Miller ,1993)和特征赋予模型(G lucksberg &Keysar ,1990;McG lone ,1996;G lucksberg et al ,1997)。
两类模型之间的争论近几年来集中体现为Gentner 等人的结构映射模型和G lucks 2berg 等人的特征赋予模型的竞争。
特征比较模型的起源可追溯到亚里斯多德,他认为,隐喻表达的是一种比较。
隐喻句(5a )是比较形式(5b )的一个强调形式。
理由是隐喻形式里有概念冲突,This surgeon 不是概念butcher 的一个成员,即隐喻不是把This surgeon 归于butcher 一类。
沿着亚里斯多德的思想,当代比较模型认为,隐喻理解涉及两步,第一步是认出隐性的比较。
一旦认出隐性比较,下一步是按照与本义比较句相同的方式理解,即搜索两个被比较概念的共同特性(Verbrugge &McCarrell ,1977;Tversky ,1977;Ortony ,1979,1993;Miller ,1993)。
Tversky (1977)的对比模型认为,隐喻句包括明喻(X is like Y )和本义比较一3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研启动基金的资助,课题编号为055101KM03,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唐世民(1964-),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句法语义界面收稿日期:2006-10-16;2007-06-22(修改稿)2007年第9期总第222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7,№9Serial №222样,理解是一个特性匹配的过程。
本体和喻体可表征为一组特征,人们理解时,在特征空间中搜索最大的匹配作为释义。
但是,任何特征匹配理论都面临一个特征选择问题,因为隐喻释义应该是所有本体和喻体的共有特征,但事实上不是每个共有特征都成为释义。
在(5a)中,外科医生和屠夫有很多共有特征,如穿白色衣服、使用锋利刀具、懂解剖等,但这些特征没有一个成为隐喻的释义。
Tversky意识到这一点,他规定特征的前期选择是理解的前提,“客体表征为一组特征应被看作是一个前期提取和编辑过程的结果”。
(Tversky, 1977:329-330)(5)a.This surgeon is a butcher.b.This surgeon is like a butcher.但是,至少有两个问题对比模型未能很好地解决。
第一,隐喻句和隐喻比较句(明喻)有不可逆转性,如:(6)、(7)。
比较模型要解释这个现象就不得不再规定特征选择取决于比较的方向。
(6)a.My job is(like)a jail.b.3A jail is(like)my job.(带3号句子表示是错误的,下同。
———作者注)(7)a.Chicago’s linebackers are(like)tigers.b.3Tigers are(like)Chicago’s linebackers.第二个问题是,人们很善于判断一个比较是本义还是隐喻的,这种判断的根据是什么?为克服对比模型的这些缺陷,Ortony(1979)将对比模型改进,提出了突显不平衡模型以便提供一个对隐喻性敏感的相似性衡量尺度。
Ortony(1979)认为,特征的突显不平衡是判断隐喻性的主要来源。
对本义/隐喻的判断问题,Ortony的解决方案是本义句和隐喻句的匹配特性有不同的突显。
本义比较句A is like B中,A与B相匹配的特征是A高突显/B高突显,这时,A和B被判断为高度相像,如(8)。
当比较涉及的两项具有A低突显/B低突显特点时,比较句被判断为怪异,如(9)。
(8)Copper is like tin.(9)?Olives are like cherries.(带?句表示可接受,但不合乎规范,下同。
———作者注。
)与本义句不同,隐喻句的本体和喻体没有共同的突显特征。
隐喻比较涉及的特征是喻体高突显而本体低突显,如(10),“催眠”是喻体安眠药的突显特征,但不是本体布道的中心特征。
因此,隐喻句的匹配特点是本体低突显/喻体高突显。
这种突显不平衡被认为是隐喻的来源。
(10)Sermons are like sleeping pills.Sermons are sleeping pills.突显不平衡模型能够解释隐喻比较的不可逆性。
倒置本体和喻体时,匹配的特点是本体高突显/喻体低突显,如(11),“催眠”是这两概念之间唯一的相似性。
但“催眠”是本体的突显特征,不是喻体的突显特征。
根据Clark和Haviland(1977)的新旧信息原则,谓项ser2 mons没有突显特征可作为新信息赋予本体Sleeping pills。
(11)?Sleeping pills are like sermons.?Sleeping pills are sermons.但是,突显不平衡模型存在一个根本性的缺陷。
句子(包括本义句和隐喻句)成立的必要条件是它有新信息。
如果一个句子不提供新信息,它就被认为怪异或不正常,如(9)、(11)。
突显不平衡模型作为一种比较模型,前提是听者在理解时已经意识到本体和喻体的相关特征,以便比较匹配。
但事实是,听者在多数情况下不了解本体。
如果听者知道本体特征,这个隐语就没有信息量了。
所以,隐语理解不可能像突显不平衡模型认为的那样,通过搜索匹配特性得到释意。
如(12),在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的心理表征中,根本不包括“道德说教”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