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理论在诗歌中的应用
——以《吉檀迦利》第94首中的隐喻分析为例
【摘要】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认为概念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
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 隐喻是诗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以泰戈尔《吉檀迦利》第94首诗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为例,让读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涵。
【关键词】概念隐喻诗歌隐喻认知语言学
引言
随着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概念隐喻打破了传统修辞学的观念,上升为一种认知思维方式,成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分析技巧。
诗歌是我们常见文本形式之一,诗歌的创作离不开隐喻的运用,因为诗人为了创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深刻的内涵,总是会运用隐喻这一方法。
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泰戈尔《吉檀迦利》诗的第94首诗歌中的隐喻现象,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涵。
一、什么是概念隐喻
传统的隐喻理论大多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手法,认为是语言层面的非正常现象。
1980年,Lakoff和Johnson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摒弃了传统隐喻的研究理论,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综合Lakoff和Johnson的著作和李福印、张敏等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他们对隐喻的看法和研究成果概括为概念隐喻理论。
1、隐喻从根本上讲是概念性的,不是语言层面上的,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思维过程本身就是隐喻性的,我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大多数是以隐喻的方式构建和界定的。
2、隐喻的工作机制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跨概念域的映射是不对称的,是部分的。
每一种映射都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一系列固定的本体对应。
一旦那些固定的对应被激活,映射可以把源域的推理模式投射到目标域中的推理模式上去。
3、隐喻映射遵循恒定原则,源域的意象图示结构以与目标域的内部结构相一致的方式投射到目标域。
也就是说,源域的空缺、源域的关系、源域的特征、源域中的知识都会相应的映射到目标域中。
4、映射的基础是人体的经验。
映射不是任意的,它根植于人体的日常经验及知识。
例如,我们在理解“人生”这个抽象概念时,可以列出一系列的概念隐喻:
人生是宝贵的财富;人生是一场戏;人生是一个旅程;人生是火;人生是一份责任;人生是一杯水。
这些隐喻的表达都来源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们在生活中总结的经验和人们对不同事物的不同认识。
综上所述,概念隐喻理论大大拓宽了人们对隐喻的认识。
隐喻不再被看成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被当作一种认知方式。
隐喻的功能不再仅是对事物之间相似之处的再现,而是对事物之间相似之处的构建。
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抽象的概念,将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诗歌中,就会使诗歌的内涵变得更加容易理解。
二、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的诗歌隐喻
人们普遍认为诗歌的语言比日常用语更有美感,更加新颖,更有趣味性和神秘感,那么,为什么普通读者还是能够欣赏诗歌,甚至读懂诗歌呢?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分析,概念隐喻存在于思想中,而不仅仅在语言中。
诗歌中的隐喻在语言层面上可能比我们日常用语中的隐喻更为复杂,更有创造力,但两者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一种认知过程,都来自一个共同的基本概念隐喻体系,只不过它们的映射更加复杂。
诗人之所以能和普通人进行交流,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运用了我们都有的思维方式,借助了人人都有的理解隐喻的能力。
下面我们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泰戈尔《吉檀迦利》中的第94首小诗中的隐喻现象。
At this time of my parting, wish me good luck, my friends! The sky is flushed with the dawn and my path lies beautiful.
Ask not what I have with me to take there. I start on my journey with empty hands and expectant heart.
I shall put on my wedding garland. Mine is not the red-brown dress of the traveler, and though there are dangers on the way I have no fear in mind.
The evening star will come out when my voyage is done and the plaintive notes of the twilight melodies be struck up from the King's gateway.
在我动身的时刻,祝我一路福星吧,我的朋友们!天空里晨光辉煌,我的前途是美丽的。
不要问我带些什么到那边去.我只带著空空的手和企望的心。
我要戴上我婚礼的花冠.我穿的不是红褐色的行装,虽然间关险阻,我心里也没有惧怕。
旅途尽处,晚星将生,从王宫的门口将弹出黄昏的凄乐,
通过阅读整个诗篇,我们可以看到隐藏在诗中的基本概念隐喻是DEATH IS A JOURNEY,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隐喻认知机制。
1、映射过程的对应关系
基本隐喻中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一般都采用两者之间显而易见的对应关系。
泰戈尔适中“DEATH IS A JOURNEY”这个概念中,存在着崭新的、深刻的对应关系。
2、概念隐喻使诗歌增加了细节描述
概念隐喻一般都是很抽象的思维,例如 DEATH IS A JOURNEY。
死亡本是一个灰暗、令人畏惧的概念,但诗人并没有把它写的暗淡无光。
根据上面的映射关系,泰戈尔通过对死亡的憧憬、死亡时的装扮和死后精神自我与神合一时的感受的描绘,我们可以感知在他的思想中死亡是美好、愉快的过程,就像婚礼这一将新郎、新娘“合二为一”的仪式,是充满快乐的,诗人向读者传递了死亡就是精神自我找到神并实现与神合二为一的过程,因而是圆满和喜悦的。
3、通过整合构建复杂的隐喻关系
在诗歌中,诗人常常会将两个看似无关的隐喻和谐地合并到一个隐喻映射中,从而构建出一个复杂的隐喻。
让我们分析一下泰戈尔诗中这种隐喻的用法:
这样的对应关系看起来双方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是将几个相关的隐喻整合起来,构成新的、复杂隐喻,使诗歌的内涵更加深刻。
三、结语
概念隐喻理论,为我们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理解诗歌的内涵提供了理论基础。
根据概念隐喻理论,我们之所以能理解诗歌的内涵,正是因为诗歌中多姿多彩的隐喻只不过是人人都能掌握的基本隐喻的拓展和延伸而已。
就是说,诗人创造了诗歌,但是并没有创造作为诗歌基础的基本概念隐喻。
从基本隐喻到诗歌隐喻,需要诗人借助其非凡的想象力和洞察力,以不寻常的方式理解基本隐喻,对基本隐喻进行处理。
读者再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就会更好的理解诗人的创作思想以及诗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2]曹丽英周冬华.认知视角下诗歌隐喻的功能研究[J].大众文艺, 2010.
[3] 王学森.隐喻在诗歌中的诠释[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4]李少玲黄清心.从认知角度研究概念隐喻理论[J].文学语言学研究,2011,12(50).
[5] 翟少军.概念隐喻论略[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