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彼得卒姆托建筑设计思想与手法研究

彼得卒姆托建筑设计思想与手法研究

1
彼得·卒姆托建筑设计思想与手法研究
摘要:小组研究了建筑大师卒姆托的独特设计方式和手法,以2000年德国诺威世博会展馆
和克劳斯兄弟礼拜堂为例进行鉴赏。
关键词:卒姆托;场所;材料
一、彼得·卒姆托简介

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1943
年4月26日-),瑞士建筑师,2009年普
利兹克奖获得者。卒姆托出生于巴塞尔,
1958年成为木匠学徒,1960年代在纽约市
普拉特学院进修,1968年成为一名建筑师。
代表作品:奥地利布雷根茨美术馆(1997)、
瑞士瓦尔斯的温泉浴场(1996)、圣本尼迪
克特礼堂(1989)等。

在著名的建筑大师中,卒姆托属于作品
很少的,但是每一个作品都那样使人惊叹,
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时尚的曲线,安静得
犹如能听到大地的呼吸,独特得无可复制。
他对于场地深邃的感受力、对于材料和建造
过程独特的掌控能力源自何处?
2

二、对两个实例的学习与分析
1、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展馆
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是“人
类,自然,科技”。卒姆托围绕着这个主题
建造了独一无二的“瑞士共鸣箱”。作为一
个来自一个木材之乡的瑞士人,卒姆托长于
木匠的家庭。木材那种原始,质朴的力量,
给了他极大的感染。因此他将瑞士传统风干
木头的手艺搬上了世博会的舞台。

一共2800立方的木料,不用钉子,不
用螺丝,不用胶水,单纯的只借助于钢杆和
弹簧。这几个月的世博会正好作为他的干燥
期,木材自然风干,水分蒸发,在世博会结
束之后,这一展馆将被拆除,材料会在瑞士
某地完好如初地被重新使用,卒姆托利用世
博会这5个月的时间作为这些木材的“干燥
期”。 这样的理念非常符合世博会这种临
时性建筑,也体现了卒姆托对材料对自然的
尊重。再加上木材本身的特性,无论过冷或
过热,木材就可以进行温度调节。材料在他
的手中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他让
材料成为你感官的一部分。游客从任意角度
进入到瑞士馆中,接触木材的肌理,嗅闻木
材的清香,瑞士演奏家的不插电乐声在空间
中流淌贯通。借木材的“手”把木色,木香,
食物的味道,音乐,温度,阳光,雨水,光
线,全部共鸣在了一起,调动起了人的全部
感官来体验这座建筑。游客在这里面的体验
随着自然气候的不同而改变,每一秒都有不
同的感受。人与自然的互动,自然与材料的
互动,材料与空间的互动都是如此的清晰。
3
4

2、克劳斯兄弟礼拜堂
这座完成於2007年3月的Brother
Claus Field Chapel克勞斯弟兄田中教堂,
位于德国科隆近郊Mechernich的田野中。
是由当地农民为纪念瑞士隐士克劳斯弟兄
而捐贈捐地筹款并举办竞赛兴建的。卒姆托
曾在其著作中说:“建筑创造的工作必須超
越历史和技术上的知识范畴,它的重点在于
时间上的对话。”
农民们在卒姆托的指导下,以特別的「夯固
混凝土」(Rammed Concrete)工法,先以
近10米长的原木做锥壮排列砌成內墙,外
墙每日浇灌30厘米厚,7米高的建筑实体花
了24天完成,形成了改观明显留存著的22
条施工线痕。教堂內部,卒姆托利用112根
11米高的当地缠原木組成形如帳篷的模板,
以两种尺寸的直径相互间隔排列,呈现倾斜
的形态,塑造出下大上小的类似帐篷形的空
间。每天只浇注30厘米的优势在于大大减
少了内部的原木模板所承受的侧向压力。浇
注完成后,又仿照木碳制造的流程,将其闷
烧三周,实木树干脱水成为木炭,黑色的波
浪狀的內墙,造成室內壁体自然的焦黑。
5
6

三、卒姆托作品研究心得
“真实并非从事物中剥离的抽象理论,
它是和人的居住活动及状态相关的建筑实
体的真实,这也是我的兴趣所在以及我希望
发挥想象力的地方;它是建造建筑的材料的
真实性,诸如石,织物,钢铁,皮革,同样
它也是我用来建造建筑的结构的真实性,这
一真实使我穿透想象,赋予建筑以意义和感
性,使其成为构筑人们居所的建筑。”
——彼得·卒姆托《美的坚实核心》
(The Hard Core of Beauty)
卒姆托能够利用真实的环境要素,比如
温度、气味、光线、风向、原始地形带给人
的感触、甚至是场地环境中人的活动倾向,
塑造设计的切入点,建立材料与场地之间真
切联系,使双方相互界定并揭示自身意义。
它对于材料的选择和独特的建造方式,源于
他对于材料的感受性的思考方式,从知觉体
验出发创造性地运用材料。

参考文献:
《建筑师》2012年1月期刊“卒姆托建筑设
计的材料观念”
http://en.wikipedia.org/wiki/Peter_Zumthor
http://www.gopixpic.com
http://www.stumbleupon.com
http://www.danda.b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