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船借箭(说课) 于松建

草船借箭(说课) 于松建

错误 错误 全对
32%
15% 34.50% 65.50%
1
全对
错误
1 2 3
32%
25.5% 53%
2
全对 2 错误 3 错误
1
53%
第17题
第20题
第22题
二、教学背景分析
我的思考:
1.理解文本内容时,学生不能够将文章 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解读,因而造成理解不够 准确。 2.文本信息量稍大时,学生提取不全, 因而造成学生对人物形象评价不全面。
七、教学特色
1
深入的分析学情,准确把握学生认知的起点,提高了课堂时效性。
七、教学特色
1
深入的分析学情,准确把握学生认知的起点,提高了课堂时效性。
2
关联式阅读方法,读写结合,引领学生学会“全大局”。六、教学特色
1 2
深入的分析学情,准确把握学生认知的起点,提高了课堂时效性。
关联式阅读方法,读写结合,引领学生学会“顾全大局”。
五、教学过程
环节二:前后关联,感悟才干
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呢? ——诸葛亮胸有成竹。 “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 事……只要三天。”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 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 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五、教学过程
环节二:前后关联,感悟才干
学情是一节课的起点。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对“准确、 全面感受人物形象”这一能力的已有 水平,我从两方面展开学情调研。
二、教学背景分析
已有能力调研: 形成解释 作出评价
17.“万般无奈”原本的意思是 ,在第⑤自然 中王翠万般无奈的原因是 。 20.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困难动摇不了她实践诺言的决心”这句话中 “诺言”指的是: 。“这些困难”指的是: 。 22.文中的李思俭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短文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2
品味关联,写“计划书”
默读第4自 然段,画 出诸葛亮 计划中提 到要求。
五、教学过程
环节二:前后关联,感悟才干
(1)创设情境,收集信息 (2)梳理问题,发现顺序 “联系阅 读”完成 计划书
①什么时间②用什么 ③做什么④怎么做 ⑤目的或想法是什么

线 面
(3)联系要求,寻找关联 (4)学生汇报
五、教学过程
3
在辨析中深思,德才兼备,让品人多元完整。
感 谢 您 的 倾 听 !
调研问题
文中诸葛亮给 你留下了怎样印象? 文中的哪些地方给 你带来了这样的感 受? 面对怀着嫉妒 之心的周瑜所提出 的“要求”,诸葛 亮知道其真正目的 吗?为什么? 课文最后,周 瑜长叹:“诸葛亮 神机妙算,我真比 不上他!”你认为 周瑜哪儿比不上 他?为什么?
学生情况
数据统计
84.2%的学 生对人物认识层 次浅,不会前后 文关联进行分析 。 91.2%的学 生能分析出周瑜 的意图,其中只 有8.8%的学生 能联系前后文找 全文中隐藏的两 条原因。 82.4%的学 生只从一方面考 虑评价人物。
周瑜的想法, 诸葛亮早已知晓, 他为什么还要这样 去做呢? 实为东吴的鲁 肃为什么还要暗地 里帮助诸葛亮做借 箭准备,而且不告 诉周瑜?
共 性
以大局为重
对 比
周瑜妒贤嫉能
凸显 出诸葛亮 与鲁肃的 顾全大局 ,以及周 瑜的自私 狭隘
五、教学过程
环节四:回归整体,激发兴趣
能用几个简练的词语,概括出人物的特点吗?
其实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像这样具有 鲜明特色的人物形象还有400多个。希望你们在课 后走进他们,去感受他们不同的人性特点。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诸葛亮
前后联系


衬托

知天文 准识人 ……
顾全大局
六、学习效果评价
1.诸葛亮神机妙算,究竟妙在哪些地方呢? 2.你对文中的诸葛亮比起课前又有了哪些新 的认识?文中的哪些地方给你带来了这样的 感受? 3.学过此课后你对文中的鲁肃有了怎样的认 识呢?他的“德”与“才”又各是怎样呢?
二、教学背景分析
古典名著
让学生理解主要 内容,感受人物形 象,体验阅读名著 的乐趣。
二、教学背景分析
1.人物形象鲜明。
2.故事情节生动,环环相扣。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整体感知
形成解释
作出评价
五、七两个单元
二、教学背景分析
基于:
①编者意图 ②本单元的训练点 ③教材的表达特点
感受人物形象
二、教学背景分析
二、教学背景分析
我的思考:
结合“周瑜设计刁难”与“诸葛亮 准备借箭”这两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准 确深入地认识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是第 二课时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背景分析
我的思考:
计划书
准备借箭 借箭过程
三、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分角色朗读课文。
2
3
比较阅读,丰满形象
回归整体,激发兴趣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回顾课文,整体感悟
1.本文叙述了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什么事?
2.在这个故事中,两个人分别给你留下了怎 样的印象?
五、教学过程
环节二:前后关联,感悟才干
1
读中悟,诸葛亮胸有成竹
周瑜的想法和意图,诸葛亮知不知道?
对学生的调研中,82.7%的学生提取信息不 全,所以在课上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订正。
环节二:前后关联,感悟才干
从这些不同形式下的计划书中你发现什么共性 了吗? 此时你再来看诸葛亮的话,你对他又有什么新 的认识吗?
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大雾漫天
神机 妙算
诸葛亮了解曹操谨慎、多疑 →大雾天安然受箭 鲁肃一心联合抗曹→准备用品,不告诉周瑜
博学 识人 善思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三:比较阅读,丰满形象
了解文章的结构,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 理清课文中“神机妙算”的前后关联,完成计划书。 2
通过关联式阅读发现上下文联系,感悟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 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三、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感受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感受人物形象,提升对 诸葛亮的认识
四、教学流程
整体感知,初评人物 读悟诸葛亮胸有成竹 前后关联,感悟才干 品味关联,写“计划书”
垂杨柳中心小学 于松建
2013.10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19课《草船借箭》
1
指导思想
2 3 4 5
说 课 内 容
6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学习效果评价
教学特点
一、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 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 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 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 和形式,设计灵活多样的小练笔。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语 言、综合运用语言的契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