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5 Vol.(7) No.2王守儒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塞病经验总结 Experience of Prof. WANG Shou-ru for treating Behcet disease in the integrative medicine
侯学敏1 王守儒2 (1.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450002;2.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450002)
中图分类号:R35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5)2-0068-02 【摘 要】 白塞病是以口腔、外阴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常反复发作,可累及多系统造成多脏器损伤。古代医学将其归属于“狐惑病”范畴。王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脾胃关系密切,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注重健脾化湿和胃,解毒清利湿热,以整体调节机体机能。 【关键词】 白塞病;辨证分型;病案举隅;经验讨论 【Abstract】 Behcet disease is an autoimmune disease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dental ulcer, cancrum pudenda, ophthalmitis and skin lesion. The pathogeny is unclear. The disease is often recurrent, and leads to multiple organ damage. It belongs to Huhuo in ancient. Prof. Wang treats the disease from Piwei in the integrative medicine, which shows the efficacy of Jianpi Huashi Hewei, Jiedu Qingli Shire, and could regulate allomeric function. 【Keywords】 Behcet diseas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ase; Experience discussion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5.2.037
白塞病,又称口—眼—生殖器三联症,是以反复发作的口腔黏膜、眼、生殖器溃疡及皮肤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系统损害疾病,属中医“狐惑病”范畴。如《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不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蚀于上部则音嘎。”“目赤如鸠眼”等相关条文所述狐惑病之病症与白塞病临床特征相符。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白塞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血管炎性病症。王守儒为河南中医学院二附院口腔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多年的白塞病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作者在跟随导师的学习中,深得导师治疗本病的精髓,现总结如下。
1 辨证分型 王教授认为,据白塞病的临床特征,将其分为脾虚血瘀、湿热熏蒸,肝郁脾虚、湿热上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三型。 1.1 脾虚血瘀,湿热熏蒸 病案举例一:患者甲,女,24岁。2012年5月初诊。 主诉:口腔及外阴反复溃疡10年余,加重2个月。 现病史:10年前因中招考试压力过大精神紧张出现口腔及外阴部反复溃疡,在重庆市中医院风湿免疫科、省人民医院免疫科诊断为“白塞氏病”。曾用抗生素、激素等治疗效果不佳,遂来就诊。患者自诉平素经前有乳房胀痛,经期及上火后溃疡加重,不易愈合。外阴部有溃疡,数目1~5个不等,膝关节疼痛,纳差。 检查:见两舌边及舌尖部有数个散在溃疡,大小不等,色红,疼甚,舌尖部有1个2mm×3mm溃疡已有2个月未愈,
外阴部有1个小溃疡,舌质淡白,舌苔稍黄腻,脉沉缓无力。 中医诊断:狐惑病。 中医辨证:脾虚血瘀,湿热熏蒸。 治则:益气健脾,清利湿热,活血养血。 方药:黄芪、太子参各30g,茯苓、当归各15g,炒白术、赤芍、丹皮各10g,金银花30g、公英、地丁、白花蛇舌草、连翘各12g,制乳香、没药各10g,竹叶、内金、焦三仙各10g,甘草6g,1剂/d,水煎服。忌辛辣肥甘酒浆。 二诊:服上方7剂后,舌尖部溃疡愈合,外阴部溃疡明显减轻,大便不成形,上方加肉桂4g、炒山药、炒薏苡仁各30g、炒桃仁、红花各10g,继服。 三诊:继服上方14剂后,外阴部溃疡愈合,口腔内未有新溃疡发生。继服参苓白术胶囊巩固治疗,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1.2 肝郁脾虚,湿热上蒸 病案举例二:患者乙,女,47岁,2012年9月初诊。 主诉:口腔及外阴反复溃疡4年余。 现病史:2008年因家庭变故后出现反复口腔及外阴溃疡,视物模糊,在当地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断为“白塞氏病”,曾用抗生素、激素、中药治疗效不佳。近日胸腹胀闷不舒,口苦,纳差,大便溏,遂来就诊。 检查:见舌尖有1个3mm×4mm溃疡,已20余天,色红疼甚,下唇系带处有数个散在小溃疡,外阴部有1个溃疡,左下肢内侧有2处花生米大小青紫色瘀斑,舌苔白腻,脉弦细。 中医诊断:狐惑病。 中医辨证:肝郁脾虚,湿热熏蒸,偏重于湿。 治则:疏肝健脾,清热燥湿,理气化瘀。 方药:黄芪30g,炒白术、丹皮、赤芍、柴胡、炒白芍、-69-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5年第7卷第2期 焦栀子、制乳香、制没药、木香各10g,黄连、甘草各6g,二花20g,炒山药、炒薏苡仁各30g,1剂/d,水煎服,忌辛辣肥甘。自制漱口水,4次/d,含漱。外用苦参、蛇床子、黄柏等各120g煎水熏洗外阴部,1~3次/d。 二诊:服上方7剂诸症均轻,口内溃疡已愈,外阴溃疡未愈,左下肢内侧瘀斑色稍淡,睡眠较差。上方去木香、制乳没、炒白芍,加炒柏枣仁各30g、远志10g。 三诊:继服14剂后,外阴溃疡痊愈,下肢瘀斑消失,睡眠稍好,上方不变继服21剂,巩固治疗,随访1年未复发。 1.3 肝肾阴虚,虚火外浮 病案举例三:患者丙,男,42岁,2013年5月初诊。 主诉:反复口腔及肛门溃疡3年。 现病史:3年前无诱因出现反复口腔及肛周溃疡,溃疡数目及大小不等,无正规治疗,遂就诊。平素易头晕,心烦急躁,腰酸无力,口干渴,小便短赤,大便干。 检查:舌系带处有2个绿豆大小溃疡面,上唇近第二磨牙黏膜处有1个黄豆大小溃疡,肛门部有1个小溃疡,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中医诊断:狐惑病。 辨证:肝肾阴虚,虚火外浮。 治则:滋补肝肾,养阴润燥。 方药:熟地24g、山茱萸、山药各12g,茯苓30g,当归15g,二花20g,黄连6g,赤芍、丹皮、炒白术、黄柏、竹叶、石斛、玉竹、制乳香、制没药、鸡内金各10g,甘草6g,水煎服,1剂/d,忌辛辣肥甘。自制漱口水,4次/d,含漱,并口服红霉素、奥硝唑1周。 二诊:服上方7剂诸症均轻,大便调,溃疡未痊愈。上方加麦冬、枸杞子各12g,旱莲草20g,继服。 三诊:又服7剂时溃疡痊愈,上方去黄连、制乳香、制没药、二花,服14剂,嘱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巩固治疗,随访1年未复发。
2 经验讨论 2.1 中医理论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也”。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即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运化水谷精微可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转输供养全身,口腔得养,口腔黏膜及功能正常,故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说。若脾虚不运则气血津液生化乏源,可引起机体失养,脏腑功能虚损等一系列病理表现。在口腔方面,可导致黏膜功能低下,抗病能力降低而出现溃疡。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可维持人体的正常水液代谢,如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郁久化热,湿热内蕴,上蒸于口,可导致口腔黏膜糜烂而诱发本病或加重病情。 2.2 王教授认为,本病主要为各种原因损伤脾胃功能导致脾不运化,湿热内蕴,湿热毒邪循经上蒸或下注,或阻滞经脉所致。如长期患病,心理压力较大,致情志不舒,肝郁气滞,肝木乘脾,或长期不正当服药治疗,或外感湿热,湿热内蕴,或饮食不慎损伤脾胃,或素体脾虚,脾虚不运等致脾胃损伤,水湿内停。湿为阴邪,其性粘腻,故本病起病缓慢,症状开始不易察觉;湿邪日久不化,郁而化热而致湿热内蕴;湿热
上蒸则口舌生疮,二目红赤,下注则二阴溃烂;湿热与气血相搏,化生瘀毒,积于皮肤而致红斑、皮疹、痤疮及皮下血栓性静脉炎等;侵犯关节,阻滞经脉,气机不畅而致关节肿大疼痛;内攻脏腑,导致心、肺、胃肠及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相应的症状,病情加重。 2.3 王守儒教授认为治疗本病重培脾胃后天之本,兼顾清理湿热、活血化瘀、养血合营。故王教授主张用黄芪、太子参、焦白术、茯苓健脾益气;黄芩、黄柏、茵陈清利湿热;当归、赤芍、丹皮、桃仁、红花活血养血化瘀;更用黄连、肉桂清心泻火,引火归元。临床随证灵活加减,如痛甚则加制乳香、制没药、元胡;脾虚湿盛加佩兰、炒薏苡仁、炒山药;疮肿热势张者加连翘、公英、地丁、板蓝根;心烦、舌体溃烂加淡竹叶、焦栀子;咽喉溃烂加射干、桔梗、金果榄;大便稀溏加炒山药、薏苡仁、芡实;外阴溃疡加苦参、蛇床子、白鲜皮、苍术、黄柏;关节肿大疼痛加羌活、独活、威灵仙、虎杖、丝瓜络、鸡血藤;皮肤有红斑加泽兰、骨皮、仙鹤草、三七参等。若内攻脏腑,导致心、肺、胃肠及神经功能紊乱时,则循经辨证论治。王教授的这一治法运用临床,疗效甚佳。 2.4 王守儒教授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始终遵循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及“标本兼治,内外结合”的治疗理念。王教授认为本病多为本虚标实,本虚多为脾胃气虚、肝肾阴虚,标实多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临床一般多采用“益气健脾、滋补肝肾治其本,清利湿热、活血化瘀治其标”的“标本兼治”原则。同时,在具体处方用药时以辨证论治、内服中药为主,以含漱、局部涂药、外阴坐浴为辅,如口腔溃疡用含漱茶(自拟方)、外阴及肛门周围溃烂者可用蛇床子、白鲜皮、苦参、地肤子煎水熏洗等,疗效显著。 2.5 导师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需要,适当配合西药辅助治疗,缩短病程,减轻病人痛苦。如急性糜烂感染期用静脉点滴或口服红霉素等抗菌消炎药加速炎症去除;局部糜烂严重且长期不愈合,局部皮下注射曲安奈德和5%利多卡因,并用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外涂或用湿敷;糜烂疼痛较重用口泰含漱液加利多卡因饭前含漱,以缓解疼痛,解决患者的吃饭时摩擦疼痛问题;若疗效长时间不满意,加服激素强的松以增加疗效,但应注意做到“开始足量、起效后用量递减、服药时间要长、并配服钾和钙”。 2.6 现代医学认为白塞氏综合征的基本病理为微循环障碍,这与中医学中的“血瘀”证相吻合。患者在口、眼、生殖器发生溃疡的同时,还有面色黧黑,皮肤红斑结节,舌质暗或有瘀斑,脉细涩等瘀血征象。王教授在治疗本病时将活血化瘀、养血和营贯穿整个治疗始终,通过活血化瘀以使气血调达,改善局部微循环,养血和营以整体调节机体的供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