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理时量:60分钟分值:100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①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②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③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④科学的世界观决定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哲学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③④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据此回答2~3题。
2.上述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是对_____问题的回答。
A.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问题B.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问题C.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3.上述两种观点的根本分歧在于A.主观能不能反映客观B.意识能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C.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D.世界观和方法论究竟谁决定谁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推动时代的步伐和进程。
据此回答4-5题4.哲学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就是说A.哲学是经济政治的体现 B.哲学是思想文化的灵魂C.哲学是经济工作的重点 D.哲学是政治斗争的核心5.哲学推动时代的步伐和进程,意味着①哲学是时代变革的先导因素②哲学是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③哲学是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④哲学是进步阶级的思想武器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6.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A.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B.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C.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D.所有有形的物体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下列说法与这首诗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江山易改,本性难移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金无足赤,人无完人8.下列关于意识的表述,正确的是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B.意识是与物质同时产生的C.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的产物D.意识是先于物质而产生的9.我国科学家已破译水稻遗传密码,完成水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并将公布数据,供全球无偿共享,这一研究必将推动我国农田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材料说明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反作用C.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 D.意识可以直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10.下列观点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有①因地制宜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③拔苗助长④刻舟求剑⑤照搬照抄A.③④⑤ B.①② C.②⑤ D.①③⑤11.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误在否认了A.实践的历史性 B.实践的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性 D.实践的主观性12.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这句话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3.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º,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º。
这说明①真理是无条件的②真理是有条件的③真理是具体的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14、2017年是鸡年。
从调查来看,鸡年准备结婚的比较少,主要源于“鸡年不宜结婚”的迷信说法。
“鸡年不宜结婚”的说法A.体现了事物之间总是无条件的发生着各种联系B.说明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样的C.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D.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15、目前国际互联网发展迅速,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获得各种信息,购买所需物品,并能与远隔千里之外的朋友聊天、讨论问题,各抒己见。
这说明A.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联系B.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C.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着联系D.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16.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A.部分功能总是小于整体功能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C.系统和要素是可以互相转化的D.整体功能总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17.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区别在于A.运动变化是看得到的,发展是看不到的B.运动变化是永恒的,发展是偶然的C.运动变化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倒退的,而发展则是前进、上升的变化D.运动变化时就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新事物的变化18.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科学成就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唯有长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
”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的质就是事物各个量的和B.有量变就有质变C.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过程D.质变是量变的结果19.近年来,无论是中日关系的发展,还是中美关系的改善,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正如某些评论家所说的:“关系的发展会是行一步,停一停,不会像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般全速前进。
”这表明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D.旧事物会自然灭亡20.关于矛盾双方对立的理解,正确的是A.矛盾双方的对立可以避开统一而存在B.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C.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相对的、有条件的D.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的尖锐对抗和激烈冲突21.“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不同的树叶”,可见A.矛盾既普遍存在,又各有其特点B.完全相同的事物不可能存在C.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同之处D.同类事物没有性质上的差别22.“在疾病之前,你是健康的;在禁锢之前,你是自由的;在苦难之前,你是幸福的;这很简单。
不幸的是,你总是感觉到前者,回忆到后者。
”这段话经给我们的启示是A.要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 B.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C.要将理想付诸行动 D.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23.做任何事情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原理的客观要求A.规律客观性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C.矛盾贯串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D.矛盾特殊性24.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这一段话说明了A.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B.否定可以解决一切问题C.只要否定就能发展D.怀疑精神就是创新精神25.被誉为“当代毕昇”的我国著名计算机应用专家王选,1975年起主持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究开发。
他立志要超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照排系统和美国流行的第三代照排系统,研究出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他埋头苦干18年,终于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开创了汉字印制的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和火,进入光和电的技术革命。
以上事例说明①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②科学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③科技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只要有理想,有志气就一定取得巨大成就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 ①②③④26.人类社会的现象纷繁复杂,丰富多样,但可以归结为两类现象,这两类现象是: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经济和政治27.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A.阶级斗争规律 B.商品经济规律 C.价值规律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8.1998年9月22日,法国设立“无车日”。
过去西欧的公路上每天行驶的汽车超过1.9亿辆,空气污染和交通堵塞使西欧望车生畏。
“无车日”倡议一出,便得到罗马等150多个市镇的响应。
由此可见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D.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29.右边漫画的哲学寓意是①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决定作用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导向作用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④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评价也会不同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0.青岛有个“微尘”,数次为社会公共事业捐款,每次都不留真名。
他(她)总是以平常心对待社会的赞誉,一贯以低姿态回避媒体的追寻,却一次次向需要帮助的人们献上爱心、伸出援手。
这一事例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①实现人生价值并不排斥追求个人利益②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③要在为社会、为人民的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④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40分。
31.(12分)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未来2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
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渴望与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强烈期盼改善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状况。
从社会管理的视角看,引导人口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亟待解决的课题。
结合材料,就解决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提出4条方法论建议。
32.(12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毛泽东同志的这段名言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观点?33.(16分)1978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解放了科技人员禁锢已久的思想,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30多年来,中国在科教兴国的征途上奋勇拼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业绩:神舟飞船九天揽月,三峡工程气势磅礴,“中国科技”、“中国创造”正成为中国崛起的重要“引擎”。
当然,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步伐,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将历史地落在青年一代的肩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的发展历程主要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高二年级期末模块考试政治参考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40分。
)31.(共12分。
每点3分)(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引导人口有序迁移,解决好流动人口带来的社会问题。
(3)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一方面要关注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又要解决好“流动时代”出现的新问题。
(4)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每个要点3分,共12分。
若是其它答案,只要符合2个条件:“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和“解决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即可给分,总分不能超过12分。
)32.(共12分)①这段名言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