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岭南地方特色的骑楼建筑
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它的沿街部分二层
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
而取名骑楼。
骑楼作为一种标志性的建筑,它有着悠久的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
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西洋
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
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
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
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 州
各主要商业街道(骑楼商业街)的商业骑楼建筑。 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
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
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
两千米以上。"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
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
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
种形式了。骑楼: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
廊,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它是西方古代
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
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在两广、福建、海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如广州的上下九、
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这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
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其跨出街面的骑楼,
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它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
色的建筑物之一。
骑楼有许多美观的外观,从骑楼的外观上,可以看到当时许多的有代表性的中国建筑预
言,如花窗、砖雕、牌坊等;从骑楼的外观上骑楼,随处可见墙面上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灰
雕艺术。
现在就谈岭南的骑楼建筑,岭南的骑楼建筑有很多的地方特色,铺宇鳞次, 街随店延。徜徉
于广州市中心的商业区, 你会发现不少街道的楼房与楼房之间, 跨人行道而建, 在马路边相
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 这就是广州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一一骑楼。在广州三大市级商
业区内, 骑楼建筑一直在唱主角。商业骑楼建筑是19 世纪初广州和岭南地区的临街商业楼
房一种下店上宅的建筑形式。它最早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骑楼在广州风行一时, 主要
的商业街道几乎无一不采用这种建筑形式, 仅荔湾区辖内,骑楼就达数百里。在其它老城区,
越秀区的长堤大马路、中山四路、中山五路、北京路、大德路、海珠南路以及海珠区南华路
都有骑楼。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巴洛克式的建筑真是令人大开眼界,但也有
人不以为然, 认为广州骑楼是早期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和改进。或者说, 广州骑楼是由竹筒屋
根据南方地区避雨防晒, 结合商业经营需要发展而来。早期人们以步行为主, 加上岭南地区
气候无常, 在商业繁华地带出现这种建筑形式就顺理成章了。
骑楼也有许多优点和缺点,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体现内容。唯物辩证法的这条原理是非常
正确的。我们由骑楼建筑的形式来剖析一下骑楼建筑的内容, 将会发现骑楼建筑确实比一般
房屋多了几条好处, 有如下优点: 首先,能严格区分人行与车行交通流线, 提高交通的安全
性, 减少或避免了交通事故。还有,避风雨, 防日晒, 方便市民行走和购物。广州地处亚热
带, 气候炎热多雨。能遮风雨、避骄阳的骑楼, 防止太阳光直接入, 还有隔热作用, 减弱太阳
辐射热。另外, 人行于骑楼下, 下雨天也可使人避免淋雨,这些确实给地处炎热、潮湿、多雨
区的市民生活带来很的便利, 适合广州的气候环境, 受到市民的欢迎。,再有立面外观虚实对
比强烈, 空间层次强, 能丰富沿街景致。廊道具有遮阳蔽雨、保护店面以及作为商品展销长
廊的作用。,( 可以充分利用土地, 二楼建在人行道上, 补回拆建地皮的损失。底层是纳凉、
下棋及品尝“ 工夫茶的活动场所。不但有效地满足了商业活动的需要, 还弥补了室内空间
的不足。骑楼形式充分显示出商住建筑的个性。)然而, 骑楼建筑既有利, 也有弊。其“弊”
主要有三点,首先, 骑楼内侧的商场或店铺建筑自然通风状况较差, 天然光严重不足。之
后就是骑楼之上的住宅易受到城市噪声的干扰, 居住环境不太宁静且较拥挤,旧城通病−。,1−
骑楼建筑由于临近交通干道, 导致城市缺乏绿化用地,旧城道路过窄是主因−。尤其是交通问
题, 随着城市人口、车辆的激增, 原有的马路被拥挤的车流占据, 人行道也就是商店门前的
空地由于挤满人群显得过于窄小。再者, 沿街的商铺经营规模小、专业性强,为争得沿街一面,
进深变浅, 一层经营, 人们不断进出商店, 效率低而活动量大, 而且骑楼受环境污染影响,冷
热、废气、噪声使人的身心受到侵害。同时, 底层的营业铺面面积少, 实际上是对昂贵的中
心商业地段资源的浪费。对于骑楼的缺点,有许多的改进办法,例如有,采取严格保护,以
防古老骑楼建筑的损毁;改造方针和政策,是人们改变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想法;将商业与传
统建筑、文化相结合, 在努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 大力营造商业消费新的亮点和增长点,
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并打造出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充分利用底
层空间,把底层空间对城市的人们开放等等!
骑楼是广州和岭南城市商业街市的一大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 是近代规划师、建筑师以
及普通市民在城市规划及建筑法规的指导下共同的结果。骑楼以其浓厚的中西合璧形式和丰
富多彩的条理性、重复性、连续性, 和谐统一地形成了一条条艺术长廊而蜚声中外建筑界。
骑楼, 作中外文化的融合体, 显示着历史建筑的特有风貌, 展现着其特有的时代特征、文化
特征和地域特征, 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出来的一支奇葩。命力的建筑形式具有巨大的影
响力。广州骑楼商业街的成功, 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骑楼, 尤如城市之海的港湾, 支撑和
延续着广州的历史文脉我们要探索其中的规律, 以资创作具有岭南特色的城市和建筑时参
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