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粟裕,竟三次辞让!”
作者:欧阳海峰
来源:《领导之友·综合版》2016年第04期
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是名扬中外的一代名将。
在1955年授衔时,毛泽东说:“难得粟裕,竟三次辞让!”他居功谦让的高尚品德和负重进取的全局胸怀,值得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和发扬。
谦虚谨慎,淡泊名利
粟裕为党为人民立下了赫赫战功,刘伯承赞扬他,“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陈毅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打愈奇,愈打愈妙。
”流传至今的苏中民谣称:“粟司令打仗仗仗胜。
”但是,在功劳和荣誉面前,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作风。
1955年,全军实行军衔制。
资历、威望、战功,是当时授元帅和将军衔的主要依据。
在讨论到粟裕的军衔问题时,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以对比方式给了粟裕极高的评价。
他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
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此时,粟裕却再一次作出谦让的表态。
周恩来说:“粟裕已经请求辞帅!”毛泽东说:“难得粟裕,竟三次辞让!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辞了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嘛!”毛泽东又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
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了肩上一颗星,硬是要争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周恩来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
”毛泽东则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
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元帅。
”
1955年9月27日,粟裕参加授衔仪式。
周恩来把授予大将军衔命令状第一个授予粟裕,并代表毛泽东授予粟裕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在1603名将军中,粟裕名列首位。
胸怀全局,待人以宽
1958年5月,在彭德怀主持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被错误地扣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帽子,受到批判和斗争,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身陷逆境的他,面对指责和批评,胸怀坦荡;面对巨大的政治压力,顾全大局;面对人生沉浮,泰然自若,充分展现了崇高的革命情操。
1959年8月,粟裕在庐山参加中央八届八中全会。
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被打成彭、黄、张、周反党集团分子。
当时,有人建议粟裕把1958年遭到彭德怀打击的事提一提。
粟裕表
示:“我不愿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自己的问题。
”并且说,“我决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的起伏来为自己服务。
我相信我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够说明自己!”
粟裕逝世后,经过亲人与战友的一再呼吁,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高度关注粟裕蒙冤问题,终于在1994年为其公开平反。
1994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了刘华清、张震同志纪念粟裕的文章,文章缅怀了粟裕不平凡的一生,追述了他对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贡献。
文章还特别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
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
”粟裕的冤案从此昭雪。
负重进取,壮心不已
粟裕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之后,并未一蹶不振,而是负重进取。
他协助叶剑英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为发展我国军事科学做了大量的工作。
他一面认真研究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一面从敌我双方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情况出发,探讨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指导规律,并将注意的重心放在未来反侵略战争的作战指导上。
他针对林彪一伙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严重歪曲,提出要学习和运用军事辩证法,正确处理阵地战、运动战与游击战,歼灭战与消耗战,人民战争与武器装备,科学技术与战略战术的辩证关系,坚持和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新的作战方法。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粟裕曾任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分管交通、邮电和港口建设,在极其复杂困难的情况下,坚决抵制“四人帮”对国民经济的干扰破坏,保障铁路运输,发展远洋船队,修建深水泊位,为完成周总理交给的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任务,走遍了全国主要港口,尽心竭力,作出了贡献。
身在地方工作的粟裕,时刻心系祖国安危,1970年1月4日,63岁的粟裕对周恩来说:“我请求总理替我向毛主席报告,将来一旦打起仗来,我还要重上前线。
”周恩来答应了他的请求。
不久,周恩来对粟裕说:“你关心国防,我给你创造个条件,去西北、华北边疆走走,一边学习地方工作,一边了解边防情况。
”粟裕欣然受命,先后到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河北等五省、自治区,历时近50天,行程7000公里,一面调研地方工作,一面了解边防情况。
1973年2月,粟裕根据多年的调查思考,对未来反侵略战争作战的方向问题及其作战指导思想方面的有关意见向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报送了建议报告。
这个报告上送后,出于对国家安全的高度责任感,粟裕进一步对如何打好未来反侵略战争继续进行探索和研究,又经过一年多的思考,于1974年12月25日上送了第二个军事报告。
中央收到这个报告后,高度重视,于1975年1月5日以12号文件印发在京政治局同志。
1979年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完,粟裕应某军事学院院长和中央党校廖盖隆同志的要求,分别在这两个院校作了题为《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的重要报告。
这个报告所阐述的观点,是粟裕长期研究、探索现代战争规律重要成果的一次总结,标志着他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
这篇报告随后在《军事学术》和《解放军报》上发表,
引起强烈反响,很快在全军掀起了研究战争初期作战的热潮,大大地活跃了我军的军事学术思想,也引起了国际上研究军事战略专家的注意。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粟裕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他因重病退出第一线后,仍继续抓紧整理过去的战争经验,要把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人借鉴,表现了对祖国安危的高度责任感。
1984年1月25日,在他逝世前的十天,还在中顾委、中央组织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举行的春节茶话会上作了语重心长的书面发言,对实现“四化”满怀信心,并和老同志互相勉励,要为党和人民发出最后的光和热。
(摘自《新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