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山石盆景的制作1.山水形貌概念1.1山系1).山陆地表面具有一定高度和坡度的隆起地貌。
大致分为褶皱山、断块山、褶皱断块山三类,还有石山、土山之分。
2).山脉成行列的群山系统,山势起伏,向一定方向延伸、形似脉络,包括山谷和山岭。
3).峰形势高峻的山,山脉突出部位。
4).峦形势平缓的山,比较矮小。
图7.15).岭连绵不断的山脉组成的山头。
图7.26).岗山的脊背。
7).巅山顶。
8).崖山上呈陡壁状的边缘。
如图7.39).岩山的某部分伸出来的大石头。
lO).壑群山中凹下的部分。
11).谷两山之间能流水的道路。
图7.1峦图7.2岭图7.3崖12).山脊线213).峡两山夹水的部分,如三峡。
14).矶江边、海边独立突出的小山崖。
如图7.4图7.4矶图7.5坡1.2 水系1).江河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如长江、黄河、南北大运河。
2).湖泊被陆地围着的大片积水。
3).海大洋靠近陆地的水域。
4).溪山间的小河沟。
5).潭山中深水池,如日月潭、黑龙潭。
6).天池火山口形成的湖泊。
7).塘水池。
8).淀浅湖,如白洋淀。
9).源水流所从出的地方。
10).瀑布河水突然从山壁或平地跌落下来,远望好像挂着的白布又叫跌水。
如图7.611).泉从地下流出的水源。
2.选石2.1石种介绍图7.6瀑布制作山石盆景的石料根据质地分为软石、硬石两大类。
2.1.1软石软石的特点是易手工锯开,可随意加工造型。
1).砂积石又名上水石。
2).海母石3).玄武岩浮石。
4).沸3浮石。
5).鸡骨石2.1.2硬石硬石的特点是形态生动、神韵含蓄、纹理清澈、色彩丰富、持久永桓。
常见硬石有:1).直纹石种该类石料特点可人工劈剖,可适当加工造型,适宜立峰式、群峰式等造型。
○1斧劈石○2石笋石○3树化石○4锰石2).曲纹石种此类石种外表曲线优美、纹理变化丰富,为盆景中理想硬石。
○1英石○2钟乳石○3灵壁石,○4奇石○5千层石○6薄千层○7砂姜石○8砂片石。
○9昆山白石○10祁连山石○11湖石○12大理岩○13菊花石。
○14崂山石○15龟灵石○16散兵石17 岘山石○18广西花石。
○19广西灰岩。
○20宣城白石。
○21湖口石2.2石材的选用2.2.1石材的选用常称为相石。
相石(选石)遵循的原则是适景适石即包括因石立景和因景选石两个方面。
1)因石立景,即根据选好的石料,以其种类、形状、色泽等因素来决定适宜制作的意境,对其因材布景,充分发挥山石的天然形态,有利于展示盆景造型的艺术特色。
如刚劲挺拔的斧劈石,用来制作层峦叠翠的群峰景观,则群峰雄伟耸秀,水岸峭壁千仞,山上林木扶疏,山下屋朝阳,水际轻舟悠荡,胜似蓬莱仙景;青翠的英石宜表现江南平远山水,群峰丛翠,林木葱笼,碧水荡漾,清澈秀润,一抹夕阳中,轻舟竞游,也是一幅美丽的南国风光;刚劲峻拔的松化石,可用来表现巍峨雄伟的北国风光;晶莹剔透的昆石,用来表现江南水乡春色。
有眼观赤壁,如临嵩华,似自然景物,具怡神悦目之趣。
但表现的意境、内容常受石料的限制。
2)因景选石,即要根据创作意图选择石料,对所选石料种类、形状和色泽等都是预先指定。
如表现雄峻挺拔的山峰,应选高耸挺拔的木化石、砂片石等硬质石料;表现江南平原山水,层峦叠嶂,应选低平缓坡的砂积石、海母石、孔雀石等松质石料;表现雪景,则应选晶莹自净的昆石,宣石或雪花石。
因景选石,在创作中可以掌握主动权,并可表现和发挥意境主题。
但常因不能选到理想的材料,而必须进行艺术加工,要雕凿而又不露痕迹。
3.山石盆景立意、布局3.1 立意顾名思意,就是确立作品的意境。
3.2布局将加工好的山石排列组合,在整体上就是布局,布局是制作山石4盆景关键性步骤,它直接关系到意境的表达和体现,即关系到该山石盆景制作的成败。
布局包括正确处理山石盆景的大小比例、远近虚实、山石与水面的关系、种植与点缀等。
山石盆景整体布局时,先定主体,立主峰,定主景。
主峰的定位,凡是体积较大,体形较高的主体山,应在盆中占有显著位置,即正中稍偏;而形体较小的客体山,作为主体山的陪衬,应配置在相对的一角,或中间稍后,以作呼应即“主宾分明”。
宾主位置确定以后,才能解决“远近之形”。
借鉴画理所谓“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图7.8山水盆景的三远法5山石盆景,除了山石,便是水。
3.3 用盆,常用大理石、汉白玉的浅口长方形盆,也有自制的各种材料的浅盆。
4.山石盆景制作基本技艺具体程序有锯截、雕琢、胶接、布石和修饰,再就是点缀植物、摆放配件和题名。
4.1锯截4.1.1锯截的必要性4.2雕琢4.2.1皴法1).皴法的一般常识:面皴、线皴、点皴三大类。
1.米点芝麻皴2.折带皴3.荷叶皴4.斧披皴6图7.10面皴、线皴、点皴2).山石盆景常用皴法在山石盆景中常用的皴法有披麻皴、斧劈皴和折带皴。
4.2.2操作技术1).软石雕琢操作可分为以下两步进行。
①打轮廓根据腹稿或设计图纸,先用小斧头或平口凿砍凿出大概轮廓来,这和绘画打轮廓一样,只追求粗线条和大体形状。
这一步很重要,它关系到整个山体的造型,最好一气呵成。
山石大轮廓要放在远一点观察审度,整体效果才能显示出来,大轮廓定下后,再行细部加工,不可倒行逆施。
如图7.12②细部加工软石细部加工,多用小山子(或用螺丝刀代替)敲刻,或用钢锯拉,或用雕刻刀雕琢。
雕琢时对于不同的软质石料要分别对待,有些石料质地不均匀,如沙积石常和芦管石混生,雕前先用小山子试琢一下,然后再根据其软硬程度来掌握用力大小和凿向,江浮石、海母石质地均匀,可采用小山子雕凿和锯条拉纹相结合的方法。
要充分利用天然纹理,与之协调,尽量少露人工1.小山子雕琢 2.錾子雕琢: 3.软石雕琢 4.硬石雕琢7图7.12 雕琢2).硬石雕琢硬石雕琢不易,一般多把功夫放在选石上,常常不雕或把雕刻看作一种辅助措施。
雕凿工具用钢凿或小山子,植物种植槽也应在雕刻中考虑进去,多留在山侧凹陷部位,或山脚乱石、平台之后,也有留在山背后的。
雕琢锯截后的石料,色有深浅,纹有粗细,形有巧拙,如有缺陷或还不能满足造型要求,则应加以人工修饰。
4.3拼接4.3.1拼接的必要性如果说雕琢是制作中的“减法”的话,那么拼接就是制作中的“加法”。
二者同样重要。
1).制作大型山石盆景时,如缺少大料,也只能以小拼大。
一般情况下,如有不足之处,也用拼接弥补。
如主峰过短,无气势,可拼接一块底石,使之加高;主峰过瘦,显得单薄,也需要粘一石加厚;主峰若无层次变化,需在其一侧各粘一峰石,高低搭配,加深层次。
如在峭壁上表现悬崖,可贴一块倒挂石;如若表现洞穴,可在两石中接一悬石。
2).山峰补脚、固定也需要胶合拼接。
3).在雕凿过程中如不慎敲断了某个部位,也得用拼接法补救。
4)石质不同拼接的方向也各有不同。
硬质石料不吸水,上下左右各方位都可拼接;软质石料有吸水性,只能竖拼不能横拼,因横拼胶合面会隔断水分,造成上下部颜色及上苔差异。
4.3.2胶合办法1).水泥胶合法一般山石盆景多用高标号水泥加入少量细沙(2:1)作为胶合剂。
拼接硬质石料时,一般不掺或少掺沙子。
2).环氧树脂胶合法微型山石盆景或清供拼接最好用环氧树脂中建筑胶胶合,因为用水泥胶合显得粗糙。
但拼接时,断口要严实合缝,才能达到“天衣无缝”。
4.3.3操作技术1).选料两石拼接必须是同一种石料,不同种石料,缺乏统一感:如一粗一细、一黑一白。
2).洗净凡需拼接的石料必须先把拼接面上的青苔、污迹、粉尘洗刷干净,并用钢刷或砂轮打磨一下,才能胶合牢固。
3).合缝接缝处理有两种方法:第一,水泥调色,如是深灰或黑色石料,水泥可用墨汁调色,如石料呈黄色,可用白水泥加黄颜料调至近黄色。
用调色8水泥勾缝,近似石料颜色,有统一感。
第二,用原石料粉末撒到接缝水泥上,也可取得良好效果,达到合缝目的。
4).固定两石拼接,在结合面上抹上水泥后,要上下对磨一下,使水泥胶合均匀,而后把多余水泥刮掉,即行固定。
固定小块石料一般用8号钢丝弯个弧形,靠其弹力把石固定。
大型石料或多块组合,可用绳子捆缚固定。
遇到悬崖石或重心不稳时,则需给以支撑,以此固定。
经锯截、雕琢的单块石料,有些可直接摆置盆中即可供观赏,有些要组合胶接在一起,胶结时,先准备一张与盆的形状、大小相似的纸,垫在盆底或平整的操作台或桌面上,以防胶合时把山石与盆底、桌面粘牢。
以后按立意的布局,将山石组合搭配好,记下相互位置,先胶合主峰主景,再胶接配景和衬石;细小的石料参差交错胶结,如山岩之兀突多变。
操作中,若水泥浆胶水溅泛到山石其他部位,或拼接处胶接剂外溢,应随即刷净。
硬质石料胶合后,可顺势留山缝隙与洞穴,以便栽种植物。
胶合完成后,不要移动,在阴处保养3天左右,水泥胶接处每天喷水2~3次,使水泥很好凝固,使之粘牢。
4.4修饰山石表面修饰的方法有三种:4.4.1.钢刷修饰硬石类雕琢后容易留下人工痕迹,一般情况下常用钢刷刷去残迹。
4.4.2.腐蚀修饰一种情况是想造成一种特殊意境,如雪景或梦境,采用稀盐酸或稀硝酸把石头表面腐蚀处理一下,灰色石灰石就能变成白色的,以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另一种情况是用很稀的盐酸稍加腐蚀一下石料,再很快用清水冲洗干净,能使其面目一新,且有蜡质光泽。
但多数石料处理不好,显得石色枯燥,天趣不浓。
腐蚀时要注意安全,防止腐蚀人体、衣物。
4.4.3.着色修饰软石造型,有的人喜欢用墨绿染色,以增加其画意。
使皴纹更加显露出来。
还有的用赭石色着色表现特定环境。
4.5配植与点缀山石盆景的配植与点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否则山虽优美,水虽秀丽,而无人物、草木、舟辑、亭台、就会缺乏生活气息,失去真实感和美感。
古人云:“山之林,石为骨,树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脉,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说明其重要性。
4.5.1植物配植山石盆景中的绿化点缀,也是其制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在山石盆景中栽种植物,可增加生气,协调重心,分隔层次,并提高山石盆景的真实感和优美感。
自然界中高山的植物垂直分布规律是由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乔木、9灌木、草本。
山石盆景在表现高山峻岭,其绿化装饰配置的手法也应是下大上小,并遵从远小近大的透视关系的规律。
因此,在山石盆景的种植配置时,应掌握“丈山尺树”的规则。
实用的山石盆景,均以小见大,既要适于厅堂陈设观赏,又要达到“咫尺盆盎可瞻千里之遥”的艺术效果。
要严格掌握植物的大小,高度,形态,朝向以及与山石的比例;在树种的选择上常选用终年常绿、棵株矮壮,枝细叶小,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生长缓慢,易于管理的品种。
目前适用于山石盆景栽种的植物很多,常见的有五针松、大板松、伽罗木、小叶罗汉松、真柏、地柏、翠柏、黄金柏、虎刺、火棘、瓜子黄杨、紫杉、六月雪、西湖柳、金钱松以及各种矮生种类;草本植物有兰花、小菊、文竹、半枝莲、虎耳草、酢浆草、书带草、翠云草等。
软质山石吸水性好,可在设计种植的部位打凿与植物根球相应大小的洞穴,洞穴的设置要里大口小,种上植物后,露土部分较少,便于掩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