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黛炮制与药用沿革

青黛炮制与药用沿革

青黛炮制与药用沿革1陈雪梅1 ,徐凯2,郭朝均3 ,邹文铨1,杨明11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成都(611130)2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成都(610064)3江油恒源药业,四川江油(621700)E-mail:meixue160244@摘要:青黛为常用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的功效。

药用历史悠久,由于青黛一直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生产,生产过程中沿袭古人以经验为指导,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临床疗效。

本文结合历代本草文献记载对青黛的来源、产地、生产炮制工艺等进行综述,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对青黛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青黛;炮制;沿革中图分类号:R2831. 引言青黛作为一种植物色素的加工品,应用之初是将其用作颜料和染料,颜料名为花青,染料名为靛蓝。

药用则是从唐代开始,始载于《药性论》(唐《药性本草》),目前也以此作为主要用途,临床应用广泛。

炮制历史悠久,但近代对青黛的炮制研究很少,仅见于中药炮制方面的专著、手册及各省的炮制规范中对炮制方法的相关记载[1~7],没有其它研究内容。

由于沿用传统方法进行手工作坊式生产,各地各家都以自己掌握的经验为准,炮制工艺难以规范,导致生产效率低,产品成本高,质量参差不齐。

本课题组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课题,对青黛的炮制过程展开全面研究。

本文将结合历代本草文献记载对青黛的来源、产地、生产炮制工艺等几方面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2. 青黛的本草考证文献中所记载的青黛别名较多,有“靛花”(《简便单方》),“青蛤粉”(《纲目》),“青缸花”(《外科正宗》),“蓝露,淀花”(《手板发蒙》),“靛沫花”等(《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青黛始载于《药性论》,曰:“君,味甘,平。

解小儿疳热消瘦,杀虫”,此后多家本草典籍多收录。

马志在宋代《开宝本草》[8]中曰:“青黛从波斯国来,及太原并庐陵,南原等地染靛,亦堪敷热恶肿、染瓮上池沫功与青黛同”。

寇宗奭在宋代《本草衍义》[9]云:“青黛,乃蓝为之。

”首次明确指出了制取青黛的原植物是蓝。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10]中记载:“淀,石殿也,其滓澄殿在下也。

亦作淀,俗作靛。

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

亦可干收,用染青碧。

其搅起浮沫。

掠出阴干,谓之靛花,即青黛,见下。

”文中较详细地叙述了我国古代青黛的制作过程。

3. 来源据文献报道我国青黛的源植物分别为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以及豆科植物木蓝Indigofera tinctoria L.和野青树I. suffruticosa Mill.。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中收载青黛的原植物为爵床科植物马蓝.、蓼科植物蓼蓝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11]。

1本课题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课题(项目编号:02-03zp51)的资助。

四川江油主产马蓝。

关于蓝的记载很多,人们对于“蓝”的认识是从染料开始,蓝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主要用于染青,如春秋时期的《诗经》中记载:“终朝采蓝,不盈一憺”,表明当时由于技术等原因限制,产量较小,而秦汉年间的《礼记·月令》中记:“仲夏勿令民刈蓝以染”,用“刈”收获蓝,表明此时收蓝已经用工具,劳动力有较大提高。

《说文·草部》中明确指出“蓝,染青草也”,以及荀子《劝学篇》中的名言:“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这些都可以看出,当时蓝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

蓝入药始见于《神农草本经》[12]取用果实,称之为“蓝实”,列为上品。

此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

后世本草医著中,亦明确指出《神农本草经》中最先入药的“蓝实”专取自蓼蓝。

宋代唐慎微在《证类本草》[13]中记载:“其(蓝实)叶汁,杀百药毒,解狼毒,射罔毒。

其茎,可以染青”。

唐代苏敬在《新修本草》[14]中始考蓝实的种类:“蓝实,有三种:一种围径二寸许,厚三、四分,出岭南,云疗毒肿,太常名此草为木蓝子,如陶所引乃是菘蓝,其汁抨为淀者。

按经所用,乃是蓼蓝实也,其苗似蓼,而味不辛者。

此草汁疗热毒,诸蓝非比,且二种蓝,今并堪染,菘蓝为淀,惟堪染青;其蓼蓝不堪为淀,惟作碧色尔”。

由此可见,苏敬是第一个提出蓝有多个基源即木蓝、菘蓝、蓼蓝,并主张以蓼蓝为正品。

宋代苏颂的《图经本草》[15]中提出:“蓝有数种”,除了以上三种以外,增加了福州马蓝、江宁吴蓝两种。

寇宗奭在《本草衍义》[2]中记载:“蓝实即大蓝实也. 谓之蓼蓝者,非是。

乃尔雅所谓马蓝者。

解诸药毒不可阙也。

实与叶两用。

”直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10]才中得出:“蓝凡五种,各有主治,唯蓝实专取蓼蓝者……”并进一步指出:“苏恭(敬)以马蓝为木蓝,苏颂以菘蓝为马蓝,宗奭以蓝实为大叶蓝之实,皆非矣。

”4. 主要产地青黛主产于福建、四川、河南、河北、广东和江苏等地,其它地区如陕西、山西、山东、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西、江西、浙江、东北地区也曾经有见生产。

福建、四川、广东多以马蓝和木蓝为原料;河北、东北地区多以蓼蓝为原料;江苏、山东、陕西多以菘蓝为原料。

以福建、四川、河北产量最大。

福建仙游、建瓯、四川江油的品质最佳。

前者有“建青黛”之称,后者有逐渐取代之势。

5.炮制工艺5.1 制靛工艺制靛方法始见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16],曰:“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

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内汁于瓮中。

率十石瓮,着石灰一斗五升,急抨之,一食顷止。

澄清,泻去水。

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

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淀成矣。

”文中对制靛原料的放置方法、注意事项、发酵时间、发酵后除渣、加石灰量、打靛时间等作了明确交待,最后还对沉靛过程和靛的贮存也有明确叙述,它是在古代青黛制作过程的完整记载。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17]中对制靛工艺的描述是:“凡造淀,叶与茎多者入窖,少者入桶与缸。

水浸七日,其汁自来。

每水浆一石,下石灰五升。

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

水性定时,淀沉于底。

” 与《齐民要术》中所述方法比较,均比较清晰的描述了制靛过程,但对于石灰的用量两者并不相同,因此不能判断工艺的合理性,关于石灰的加入量应是工艺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本草乘雅半偈》[18]中也提出:“……蓝澱者,掘地埋缸,以蓝水浸一宿,入石灰频搅万余下,澄清去水,则色青成澱。

亦可干收,用染青碧,其搅掠浮沫,掠出阴干者,谓之靛花,即市卖之青黛也。

此属石灰造作而成,慎勿轻用”。

由此可见,古代文献已有对浸泡方法、时间、石灰加入量以及青黛的精制和使用禁忌等均有相关记载,制靛技术已经相当广泛与成熟,同时也认识到传统的生产炮制工艺中是有精制方法的,但仍无法将石灰除去。

《齐民要术》中提出的浸泡工艺强调将原料浸泡于水下,并用木石压制,以防原料悬浮露出水面,这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蓝”在发酵过程中的发酵菌属兼性厌氧菌,该菌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氧气量仅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5%左右。

当其在空气中即氧气充足条件下,马蓝茎叶发酵是通过叶腐烂途径,而在微氧条件下则是经另一途径即真菌使马蓝茎叶细胞组分水解发生转化生成吲哚醇。

可见,“蓝”茎叶在不同的氧气条件下,发生的作用机理是各不相同的,是由于微生物在不同的生成条件下产生的。

同时,“热时一宿、冷时再宿”,与《天工开物》中则描述为“水浸七日”,虽然有时间差异,其目的均在于将“蓝”中的甙类成分从植物的组织细胞中溶出来,转化为吲哚醇,然后靠石灰的碱性转化为吲哚酮,再通入空气进行氧化,最后缩合生成靛蓝。

加石灰后要“急抨之”,目的是将氧气带入发酵液中,促进吲哚酮氧化合成靛。

“一食顷止”即打靛时间约为20分钟,这一时间也较为合理。

5.2 精制工艺古人所采用的粗靛精制方法一般是将粗靛配成浓溶液,经不断搅拌产生泡沫,将此泡沫晒干成靛,在古代文献中并无详细记载,仅在《本草乘雅半偈》中提到“……其搅掠浮沫,掠出阴干者,谓之靛花……”现代生产仍采用此法,它虽能除去大量的石灰等杂质,但并不彻底,用时仍需再行水飞。

有时因为未能及时干燥,靛中所含蛋白经霉菌污染,所以经常导致产品中微生物指标超标而影响使用。

同时由于此种工艺落后,费时、费力,不符合现代生产要求,须加以改进。

5.3 水飞工艺使用青黛时,由于精制工艺落后,使青黛中含有石灰等杂质,因此必须在使用前再通过水飞除去。

宋代《疮痒经验全书》中虽然提到“青黛水飞”,但对于水飞的目的和意义并不清楚。

明代《证治准绳》将其“澄去灰土”,明代《一草亭目科全书》云“滚水泡过”。

直到明代《炮炙大法》[19]中提出:“水飞去脚,绿中有石灰,入服饵药中宜飞净用,一法用青布浸汁代之”。

明代李中梓《本草通玄》[20]亦有:“今惟以靛花充用,然干靛多夹石灰,须淘澄去,净取浮标用。

”在清代《增广验方新编》[21]中也有记载:“该水冲之,钝饭锅上用绢筛滤去粗滓,水飞四五次,提取净漂澄清,日干去脚。

”古人对水飞目的作了清晰阐述,因为浓泡沫夹带杂质,青黛体轻而漂浮于水面,水飞后即可去渣,“取浮标用”。

这与今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故水飞精制青黛的方法沿用至今。

目前的研究也表明,石灰辛、温,有毒[22],与青黛的功效相抗,影响了青黛的药效作用。

5.4 青黛饮片现代炮制研究在近代,对于青黛饮片炮制工艺研究较少,虽然各种关于现代中药炮制方面的专著、手册及各省的炮制规范中几乎都有相关记载[1~7],但总结起来,进展不大。

对于炮制方法的描述概括如下:夏秋季节采茎叶,置较大容器内,加水浸泡2~3昼夜,至叶烂脱枝、茎脱皮时,捞去茎枝叶渣,加入石灰(加入量10%~20%不等)充分搅拌,至浸液呈紫红色,捞出液面泡沫状物,晒干,研末,为青黛。

也有记载:至浸液呈紫红色时,再行搅拌,稍静置后捞取液面的泡沫(细粉附着在泡沫上),晒干,筛去杂质即得。

“叶腐烂,茎脱皮”这一发酵终点判断指标与实际情况不符,实际情况是当马蓝叶浸泡于水中时,与微生物相互作用进行的是半发酵,此时叶呈翠绿色,叶片完整,并未腐烂。

而漂浮于水面的马蓝茎叶与空气充分接触,进行完全发酵,导致叶片发黑腐烂,这根本不是正确的发酵路线,以此作为判断标准是不科学的。

古人也从未有发酵后茎叶腐烂的描述。

四川江油民间制靛工艺中,也未采用“叶烂脱枝”作为发酵终点的判据。

6. 结论与展望通过对青黛药用及其炮制过程的本草考证,认为:6.1 制备青黛的原料方面2005版药典中收载了青黛的三种植物来源,且本草文献中也对各个植物的特点进行了描述,有相关记载表明,对不同来源的植物所采用的炮制工艺基本相同。

而实际上,由于植物本身性质的差异,是否可以采用相同的炮制工艺值得考虑,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各种植物来源制得成品中靛蓝、靛玉红的含量及靛的总量进行综合考察,选择合适的原料,按GAP 要求建立原料基地,以保证青黛的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