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的思考
摘 要:通过对城市快速成长时期街道空间受到破坏的反思,提出了城市设计中保护和发展
城市街道空间需注意的一系列问题及改善建议。
关键词:街道空间,生活模式,理想街道
前言
人由道而行, 地由道而成。城市街道是城市构成的基本骨架, 是形成城市意象的主要因
素。城市街道空间不仅是作为交通之道, 更融入城市社会生活, 随时间之推移而不断地变化
与发展, 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空间艺术美的沧桑历程, 展示着社会的兴
衰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城市街道更新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改进人类生存空间的质量, 相对城市
设计而言较偏重于空间艺术以及人的知觉心理。
一、对当前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的反思
1.1建筑形式上的迷茫,破坏了街道连续性
在建筑形式方面做了大量的探讨,犹如时装一样在一个阶段内流行一种风格、一种材料
或一种色调,而且流行的间隔过短。相对于城市的发展,它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和理性。再加上
我国开发建设的周期性特点,使本来连续的街道变得支离破碎。仔细分析个中原因,首先是管
理体制的弊端,其次是由于建筑师自身对城市缺乏认识,对城市的文化、空间、历史没有深入
的了解。另外经济的过快增长,大量的建设规模也很难让大家心平气和地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1.2对城市肌理的不尊重,破坏了城市空间
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在老城区中,改变了人们对原有城市空间的感受;另一方
面是在新城区中,又常常使人们感到这里仿佛是在另一个城市中。凯文·林奇曾说:“城市如
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它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城市设计可
以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而道路在城市空间中是人们感知城市空间的绝对主导元素,这里包
括道路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及其它开放空间,道路的立面特征,植物的配置,等
等。”所以应该使街道——城市的骨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包括规模尺度,空间感
受。另外还应该尊重城市中各个地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合理的功能,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代
表了一种平衡。另一方面,新区的建设,特别是城市周边扩张的区域,它的道路系统,街道空间
常常与城市主体缺乏联系,没有连续性,而且功能过于单一,缺乏城市公共空间,在这里人们
有在另外一个城市中的感觉。
1.3城市中出现了封闭的“庄园”,割裂了城市的街道空间
近期的房地产热,造就了一大批“花园”、“广场”这种封闭的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像一
个个“庄园”,而且大大小小。这些“庄园”都有围栏或建筑与城市分隔,追求一种所谓的安
全感,一种等级感,而庄园内都有所谓内向的花园——种微型的城市街道或城市绿化,但它仅
仅归“庄园”里的人享有。到处是城中城,人们一方面在拒绝别人,但同时也封闭了自己。城
市中将缺乏交流,缺乏流动。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社会阶层的差异,也产生了人与人之
间交流与信任的障碍,住宅的商品化加速了这种分离的趋势。另外由于人们对城市中空间品
质存在巨大的差异,而且公共空间过于缺乏,新建的小区往往有较好的绿化,较好的休闲用地,
而忽略了老的居住区也需要环境改造。
1.4对人的不尊重,导致城市局部尺度失调
如今人们生活在一个机械奇迹的世界,机械的发明不断扩大了日常活动的范围,同样也
扩大了对于世界的认识,但人对环境的理解力由于受其视觉能力这种生理上的特点限制,却
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城市的尺度必须要基于人的视觉能力,如果偏离了它,那就不是人的城
市。如某些商业步行街原来是一条充满活力的富有人情味的商行街,而且在城市中有一定的
历史渊源,由一些二层高的商业建筑组成,有多种多样的商业设施,但由于新建的建筑过于追
求容积率,使这条街的尺度失调,由于大量的高层建筑出现,使街道的连续感、亲切感消失了,
人们在商业街上几乎见不到阳光,而且饱受高层建筑旋风的干扰,大尺度的建筑隔断了人与
人的联系,进而影响了商业行为,导致了萧条。
二、对理想的城市街道空间的探讨
2.1历史文脉在发展中的延续
16 世纪的新城市设计师的雄心是有分寸的,得体的,正是这种分寸的掌握,把传统模式
与新样式的优点都发挥了出来,这些新城市设计师并没有企图将自己的新形式与中世纪的旧
形式硬要协调在一起,所以不致于弄巧成拙,但是由于仍然有这么多的老建筑留存在城市中,
而新的建筑又带来了一种新的丰富形式,其所组合形式的街景,往往比后期巴洛克风格的统
一单调显得更有趣。
2.2 城市设计的人性化
城市设计在激进的城市化时代,在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过去的城
市设计实践中,常常局限于建筑物对城市景观的影响,这种作法现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
城市设计从建筑转向城市空间的公共领域及其舒适、安全和场所意义等方面。设计师不仅应
该认识到城市文化、城市传统空间的重要性,也应该认识到保持城市活力的重要性,不能仅仅
关注保护,应该说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集中性而带来的信息、文化、工作、交通等多方面流
动的方便,所以在关注城市历史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市民的生活。
三、结论和建议
3.1城市化应该把握一定的范围和保持一定的速度
城市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给人留下印象是深刻的, 这就为城市个性建设奠定了
基础。这是因为城市有着历史意义的场所, 建筑形式、色彩、空间尺度和生活方式, 恰恰与
隐藏在市民心中的、驾驶行为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吻合, 因此能引起市民的共鸣,
唤起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城市化过大的范围或过快的速度,其后果都会是灾难性
的。城市的成长实际也是一种生命,它应该成长,但健康的成长更为重要,所以城市的发展应
适度,质量更应胜于速度。
3.2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为了使城市的传统街区充满活力,就不能拒绝发展,拒绝新的事物。解决矛盾不是简单的
摧毁过去,城市的传统空间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空间感受这种所谓城市意象的东西,它还有
更深层次的内涵,那就是人们的生活模式,人们的社会关系,这些深层次内涵的改变对人的影
响是相当长远的,而另一方面其形成过程也是相当久远的,所以应该尊重它,认识它,然后再
从中找出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同时还应充分地了解当前市民的生活和发展方向,这样
才能发展它、完善它。世界上没有绝对完善的事物,城市的传统街区也一样,但我们不能从零
开始,而是要基于过去这个基础。
3.3传统街区改造应该坚持以步行者为中心的观点
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人口众多,以及老年化趋势严重的现实,尤其是传统街区这一
问题更严重,同时应该看到盲目地扩宽道路解决不了交通问题,在中国应适度发展私家车,更
应重视公共交通的发展和交通的管理。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以及在街道的建设实施过程中
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 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在城市设计中,应充分保护老年人,步行
者这些群体,创造一些安全的、步行化的公共空间;同时对在传统街区中引入快速道或大尺
度的道路系统应十分地慎重。
3.4不同区位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多元化发展
现在有很多人都留恋过去自然的、亲切的生活方式,其实他们真正留恋的是过去的传统
城市空间,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生活、工作、交往的模式。今天快速的城市成长不仅改变了城
市面貌和环境,也在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模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城市改变人们,而不
是城市为了我们而改变。但城市的发展是为了市民更好地生活,它应该解决新的矛盾,新的问
题,适应新的生活,只有这样城市才能更有活力、更有价值。
四、结语
城市街道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担负着交通、交往、游憩、购物等多项功
能, 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一条街道能否形成富有魅力的生活场所, 能否为人们的各项
生活需要提供舒适的环境, 这与街道的空间尺度设计密切相关。人是街道空间的主体, 因此
街道空间的尺度应以人为本, 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 设计师们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
时, 还应该充分考虑人的精神需求, 创造富有人文气息和生活气息的城市街道空间。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Kevin Lynch) ,黄富厢等译1 总体设计[M]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
[2]凯文·林奇(Kevin Lynch) ,方益萍,何晓军译1 城市意象[M]1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
[3]刘仁义, 左光之. 21 世纪城市绿色街道空间形态设计初探[J]. 安徽建筑,2002,(3):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