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定式合同的形成基础、利弊及其规制

论定式合同的形成基础、利弊及其规制

论定式合同的形成基础、利弊及其规制

姓名:学号:班级:

摘要

定式(格式)合同是现代社会使用最多的合同形式,它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个个方面。因为格式合同能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所以日益成为人们维护合法利益,预防风险的有力武器。但在现阶段格式合同却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缔约双方地位的不平等而给弱势方造成的权益损害。

关键词:定式合同形成基础利弊规制

定式合同产生与存在的基础

一、经济基础

定式合同的出现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定式合同的要约人在经济地位上的优势地位,而这种优势地位又来源于定式合同的使用者在法律或事实上的垄断。所谓事实上的垄断,是指当事人经济上的强大优势,使其在该行业或该领域中,形成了事实上的垄断经营权。每个人都知道,合同的订立并不是关于合同条款的负责任的谈判的结果,有时,合同的一方当事人的经济力量比对方当事人远远优越,使得对方当事人就合同的内容完全听命于自己。今天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经济强力的自由放任不会自动产生平等与和谐,恰恰相反,它常常会导致剥削的产生。由此可见,缔约双方不平等的经济力量,是定式合同出现的最主要的客观基础。

二、理论基础

定式合同的概念虽已出现百年之久,但在理论上,对其效力的依据的争论却从来没有休止。对此,有各种各样的说明理论,下面我们将择其要者而论之。

1.契约自由理论

虽然说定式合同的发展最终背离了契约自由原则的本来意义,但定式合同的理论基础却是契约自由。在以契约自由原则为核心构建的契约法中,以任意性规范为主,而以强制性规范为辅,为当事人以约定的方式排除定式合同使用创造了客观基础。

2.交易成本节约论

德国学者海因·克茨认为,定式合同是19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随着当时市场的生产和交易的不断发展,形成了标准化产品的生产系统以及交易流程中的贸易条件的标准化,定式合同才应运而生。定式合同对大规模交易的清算的理性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巨大的贡献即是它节约了交易成本。传统的交易成本节约理论认为,定式合同的适用,当事人减少了与每个缔约人协商的过程,节约了个别交易的时间成本,并加快了交易过程,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法律基础

虽然说反对定式合同的呼声自定式合同产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但定式合同不但没有在反对声中销声匿迹,反而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归根究源,除了理论基础与经济基础之外,定式合同亦有其生存的法律土壤。法人制度的产生以及合同法规范的任意性特征是定式合同产生和生存的重要因素。

(二)格式合同的利弊

1.格式条款于消费者之利

(1)方便消费者享受现代技术成果。格式条款为许多产业领域中的科学发明、科技成

果的物化起到了桥梁作用,促进了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有利于人们尽快接受并享受现代科技文明的成果。贴在自动售货机上的格式条款,使消费者随时随地都可以方便快捷地享受到生活所需。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2)节约交易时间、降低交易成本。现代商事行为的特点以及人们对效率的追求,要求交易的定型化,特别是交易形式的定型化。而作为主要交易形式之一的合同的定型化恰恰符合了这一要求。格式条款的定型化主要体现在:①对象定型化:一切与之有交易意愿的不特定的相对人;②内容定型化:相对人对合同的内容只能表示完全的同意或拒绝,而不能修改、变更合同内容;③当事人的地位定型化:不能反复要约和承诺。

(二)格式合同之缺陷与不足

格式合同虽然具有节省交易成本增进安全提高交易效率,具有安全公平等价值,但是他不可避免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首先,由于格式合同的本身特点对合同自由原则相对限制,违背了契约自由原则。

1、格式合同排除了相对人选择与协商的可能性,在事实上形成了对相对人的强制,这就使得缔约地位的平等掩盖了事实的不平等,使当事人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也违背动摇了民法的基本原则,最典型的就是契约自由、平等公平、诚信原则,损害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由于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在经济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它可以将条款强加给对方当事人从而使对方失去讨价还价的机会,

2、格式条款是由制定方预先提出,相对人无从参与制定或决定合同内容的过程。虽然从表面看,相对人接受了合同条款,但其背后却是相对人被迫屈服强大垄断企业及其他组织经济势力的事实。

其次,在实践中某些格式合同不公平不合理规避法律更有甚者出现了“霸王条款”,直接损害相对人的利益,造成利益失衡,引发一系列法律纠纷问题。

再者,格式合同往往制定利己而不利于相对人的内容,格式合同具有预先拟订性和单方决定性,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他们几乎很少或完全不考虑相对人的利益,而这往往成为他们垄断和强制压迫消费者的工具。

我国格式合同的立法规制

关于格式合同的规制方式, 主要有立法规制、行政规制、司法规制和自律规制四种。本文仅从我国对格式合同进行立法规制的体系及方法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一)1999年合同法颁布前,我国对格式合同的立法规制体系。

我国以《民法通则》为核心的民事法律体系,在特别法和一般法中均能找到对定式合同进行规制的条款。在一般法的规制方面,由于我国《民法通则》引进了德国法创立的法律行为制度,在《民法通则》中规定了对法律行为的控制体系。 (二)我国现行合同法对格式合同进行了有效规制。

合同法为有效规制格式合同而规定了许多规则,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

1.合理、适当的提示原则。

所谓的合理、适当的提示,是指格式合同的使用者应以合理、适当的方式将格式合同的全部条款内容提请对方注意,以便对方能了解其内容。

2.条款内容合理的原则

条款内容合理的原则是对格式合同条款进行衡量的一个弹性条款,一般是指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等。

3.根本违约原则

所谓根本违约原则是一种解释合同条款的重要原则,即如果一方当事人的违约行为触犯了合同的根本内容,并且合同中的免责条款是基于他的要求而写入的,该免责条款应解释为对于“根本违约人”不具有保护力。

4.严格解释原则

严格解释原则,又称不利解释原则,即如果某项条款存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时,法院作出对格式合同使用者最不利的解释。“不利解释原则”起源于罗马法,早在古罗马法就存在“发生歧义时由要约者承担不利后果的原则。”

5.个别协商优先原则

许多国家的司法判例都承认,在格式合同的使用中,个别协商的条款优先于格式条款。我国《合同法》第41条也规定了这一原则:格式条款与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

参考资料:

[1] 陈小君.合同法.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3] 王利明,崔健远.合同法新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4] 谢晓尧,黄胜英.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