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高祖登基之后,曾反洁其父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而千载之后,诗人再翻其案:如今高祖故里山河依旧,只是不见了刘仲修道的身影,仲山薛萝青青,长陵也只是寻常丘垄而已,谁还会去在意刘邦与刘仲的产业孰少孰多呢?三、充满了人文情怀唐彦谦内心强烈的功名之心和儒家的入仕的思想并没有真正的泯灭,心怀建功立业的壮志而一直请缨无门,因而心存苦闷,郁郁寡欢。
唐彦谦的一些诗或以诗纪时事、抒发报国之志;或写民生疾苦,为之掬同情之泪;或怀古咏史,借古讽今,风格深沉凝重,与前一类诗风格迥异。
如《宿田家》:落日下遥峰,荒村倦行履。
停车息茅店,安寝正奸睡。
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
公文捧花钾,鹰华驾声势。
梁民惧官府,听之肝胆碎。
阿母出塞,老脚走颠玻。
小心事延数,余粮复遗。
东邻借种鸡,西舍觅芳酷。
饭不厌饱,一饮直呼醉。
明朝怯见官,苦苦灯前跪。
使我不成眠,为渠滴泪。
民膏日已痔,民力日愈弊。
空怀伊尹心,何补尧舜治。
唐彦谦生于官宦世家,却难得地关心民漠,在其诗中反映社会之黑暗、民之多艰,其“民胞物与”的情怀似杜甫,沉郁悲凉的风格也似杜甫。
唐彦谦另有一类闲适诗,或写景,或纪事,或咏物,抒写文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清新雅致,流畅自然,与以上两类诗相比,呈现出别样的风格。
四、诗风轻绮繁丽如《玫瑰》:屏灶腾清燎,纹纱覆绿蒙。
宫妆临晓日,锦缎落东风。
无力春烟里,多愁暮雨中。
不知何事意,深浅两般红。
这里,诗人将娇艳欲滴的玫瑰比喻成一个打扮一新的宫女,在游丝飘谢、烟雨蒙蒙的春日里散步。
玫瑰之红艳就好比美人身上的锦衣一样耀人眼目;美人娇弱无力的身姿又好像在春风中摇曳的玫瑰。
傍晚时分,风雨来袭,落红成阵,人与花皆伤心不已,对风洒泪,对雨凝愁。
写花实则写人,写人实则喻花,人即花,花即人。
整首诗用美人作喻,细雨中摇曳的玫瑰与多愁善感的美人,形神相通,充满柔媚之气,又兼“清”、“绿”“红”,色彩艳丽,对比鲜明,风格绮丽。
如《达摩支曲》:捣磨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
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
君不见无愁高纬花漫漫,漳浦宴徐清露寒。
一旦臣僚共囚虏,欲吹羌管先执澜。
旧臣头鬓霜华早,可惜雄心罪中老。
万古春归梦不归,邺城风雨连天草。
《达摩支曲》以“捣蔡”“拗莲”开篇,接下来一连铺陈了几个典故,诗歌意象繁密,结构繁缉。
参考文献:[1] 清董浩.全唐文 ,[M]. 中华书局,1983.[2] 李调元.全五代诗 ,[M].巴蜀书社,1992.[3] 王重民. 全唐诗外编 ,[M].中华书局,1982.(桑安栋、陶艳娟:浙江万里学院。
)漫谈鲁迅作品的艺术特点及其思想性李霞摘 要:鲁迅是我国近代、现代史上不可多得的人物,他在中国文坛和革命史中都有重要的位置。
他既是伟大的文学家,又是优秀的思想家和杰出革命家。
他巧妙地融思想性于艺术创造之中,不着痕迹、天衣无缝。
或刻画人物,则入木三分;或抒发感情,则淋漓深邃,字里行间闪耀着深邃思想的光辉。
作者运用“圆熟”的艺术技巧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通过“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段,使其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且深刻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封建礼教的反动本质。
鲁迅作品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使其至今仍然蕴含着巨大的震撼力量。
关键词:鲁迅 作品 艺术特点 思想性若论及鲁迅作品的表达艺术,当首推杂文,此已达成共识。
鲁迅杂文,或喜笑,或怒骂,幽默泼辣的语言,如匕首投枪,看似信手拈来,涉笔成趣,其间却蕴含着巨大的震撼力量,表现了独具一格的表达艺术风格。
鲁迅独特的表达艺术,不仅表现在他的杂文中,同样也表现在他的其他作品里。
鲁迅巧妙地融思想性于艺术创造之中,不着痕迹,天衣无缝。
或刻画人物,则入木三分;或抒发感情,则淋漓深邃。
在其诸多作品中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字里行间,往往闪耀着深邃思想的光辉。
作者运用“圆熟”的艺术技巧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着关怀的情感;通过“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段使其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且具有典型意义。
鲁迅提倡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他写的是随处可见的普通事物,就像日常生活那样朴素和真实,闰土的形象所以感人至深,就因为它是旧中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题材上,作品写的是普通人物的今昔变化,而非重大题材,文19体上说,它仿佛是记录生活点滴的散文,而非精心结构的小说。
但作者炽热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却在这平淡无奇的描述中,十分真切感人地凸显出来。
鲁迅最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鲁迅的白描手法具有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传神的艺术功力。
作品中展现的人物言行、姿态、服饰就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朴素 ,毫无渲染,但却入木三分地反映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白描”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要求作家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鲁迅的笔下,常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渲染、铺陈,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
例如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出场时的肖像描写,作者用寥寥几笔,便使人物神情毕肖、栩栩如生:“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又懂的。
”“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几个字,看起来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然而却抓住了孔乙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把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经济和社会地位揭示了出来。
“站着喝酒”说明他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是属于“短衣帮”的;“穿长衫”则表明他是“读书人”,与“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的“长农客”有某些共同之外;“唯一的”说明在酒店里只有他一个是这样的,身份很特殊。
他喝酒的方式和衣着的不相称,反映了他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
从经济上说,他的地位很低的,是属于“短衣帮”的,但在思想意识上,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仍然把自己看成高人一等的“读书人”。
鲁迅仅用粗线条的勾勒,就活灵活现地把一个迂腐落后、贫困潦倒的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鲁迅还特别擅用中国传统绘画技巧中的“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
鲁迅特别强调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要紧紧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发展变化的眼睛来写,从而达到以形传神,写出人物的灵魂。
这种手法的运用,在他的作品中是随处可见。
例如:在《祝福》中,鲁迅描写祥林嫂的眼睛达十二次之多,通过描写眼睛的发展变化,揭示了其悲剧的性格及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时,作品写她是“顺着眼”,目的是强调她的善良老实,安分守己;当她第二次死了丈夫、失掉儿子后,又回到鲁四老爷家,这时她“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通过她的眼泪、眼光,写出了她丧夫失子的悲哀。
当祥林嫂向四婶诉说儿子阿毛被狼吃掉时,是“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通过她眼睛的神采,进一步写出她失掉儿子的痛苦;当她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倾诉自己痛苦的故事时,人们报以她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这时她“张着口怔怔地站着,直着眼睛看她们”,通过“直着眼睛”这四个字,把祥林嫂由于受到沉重的打击,性格变得凝滞、呆板的特征准确地表现了出来。
当她已向土地庙捐了一条门槛后,四婶仍然禁止她拿祭具,“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黑暗,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是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老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这里,通过她的“凹陷”下去的眼睛,写出她遭受打击之大。
因为向土地庙捐门槛赎罪后,仍然不能争得做人的资格和权利,这时,她的精神支柱已完全倒塌了,她的精神崩溃了,变成了一个“木偶人”,悲剧在此也推到了高潮。
在她临死之前,鲁迅进一步写道:“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祥林嫂在巨大的痛苦和悲哀中,已经变得麻木了、完全丧失了生命的活力。
鲁迅就是这样紧紧抓住了祥林嫂的“眼睛”,把祥林嫂震撼人心的悲惨命运一步步地推向了高潮,深刻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封建礼教的反动本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鲁迅的小说没有高谈阔论的说理和离开形象本身的繁复语言。
却只用“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淡墨加勾勒,而神态却毕肖。
往往寥寥数语,画龙点睛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难以忘怀。
性格塑造是鲁迅作品的另一艺术特点。
用喜剧的笔调写悲剧,塑造了富有喜剧性的悲剧性格,喜剧性与悲剧性在鲁迅作品中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无价值的东西,喜剧的手法将其撕破,能引起人们的反省。
阿Q性格中交织着喜剧和悲剧两种因素,这两种因素本来是不协调的,但他的不觉悟,使它们得到了统一。
作品获得了喜剧效果,引人发笑,但读者在笑的时候,感到难过,嘲笑中含着眼泪,对主人公的愚昧,麻木感到气愤、焦急,也为他的遭遇感到悲痛和不平。
喜剧的外形中包含了悲剧的实质,由此揭示了严肃的社会主题。
作者根据不同作品内容的需要,为每篇作品精心寻找恰到好处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有的截取横断面,有的直现纵剖面,有的多用对话,有的近乎速写;有的采用由主人公自述的日记、手记体,有的采用由见证人回述的第一人称,有的则用完全由作者进行客观描绘的第三人称;有的抒情味很浓,有的讽刺性很强,有的专析心理,有的兼表哲理;形式种类极为多样。
正因为鲁迅作品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深邃的思想性,所以他的作品至今仍然具有难以抗拒的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1] 童秉国.鲁迅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2] 鲁迅.鲁迅全集,[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李霞: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研究员。
重庆远景教育培训中心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客座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援助专员。
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理论、教材教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