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的绿化设计
三、城市道路绿地率
我国城市规划有关标准规定: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 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绿地不得小于30%; 红线宽度40--50米的道路绿地不得小于25%; 红线宽度小于40米的道路绿地不得小于20%。
第三节 道路绿地规划设计
一、城市道路绿带的种植形式 二、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原则 三、道路分车绿带(分隔带)设计 四、行道树绿带设计 五、交叉路口的绿化种植设计 六、停车港和停车场的绿化
1、一板二带式
即1条车行道,2条绿带。适用于路幅 较窄、车流量不大的次干道和居住区道路, 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优点是简单整齐、用地比较经济、管 理方便。
缺点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不便 于组织交通。当车行道过宽时,绿化遮荫 效果差。
2、二板三带式
即车行道中间以一条绿带隔开,分成 单向行驶的2条车行道,道路两侧各1条行 道树绿带。适用于机动车多、夜间交通量 大而非机动车少的道路。其优点是有利于 绿化布置、道路照明和管线敷设,道路景 观好。
第四章 城市街道的绿化设计
第一节 城市道路规划的一般知识 一、我国城市道路分类及其主要技术指标
《道路广场园林绿地设计》 梁永基、王莲清主编,林业出版社。
我国城市道路分为四类: 1、快速路 2、主干路 3、次干路 4、支路
1、快速路
在特大城市或大城市设置,联系市区 和主要的近郊区、卫星城对外公路等,为城 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对向车行 道之间应设中央分隔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 控制或部分控制,快速路上的机动车道两侧 不应设置非机动车道,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 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进出口,机动车 设计时速60-80千米/小时。
二、城市街道的范围
(一)道路的总宽度及内容 (二)道路横断面的类型 (三)道路绿化的断面布置形式
(一)道路的总宽度及内容
红线:在城市规划中将城市建筑用地与道路用 地界线,常以红色线条划分称为红线。
建筑红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或构 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 线,又称建筑控制线。
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城市绿线:规划的城市公园及其他绿地的外围
一、城市街道绿化的内容 二、城市街道绿化的作用 三、城市道路绿地率
一、城市街道绿化的内容
街道绿化是指建筑红线之间的绿化, 其内容包括:人行道绿化带(行道树绿化带 和路侧绿带)、分车绿带、广场和公共建筑 前的绿化地段,街头休息绿地、绿化停车 场、立体交叉的绿化、高速公路、滨河路、 花园林荫道等多种形式。
(三)分车带的宽度
因路而异,没有固定的尺寸。最窄 为1.5米,常见2.5-8米。
(四)分车绿带设计要点
1、以草皮为主,高速公路不种乔木。一般 干道的分车带上可以种植70cm以下的绿篱, 灌木,花卉,草皮。(我国许多城市在分 车带种植乔木,一是遮荫,二是车辆行驶 速度不过快)。
2、分车带靠近机动车道,应选择耐瘠薄, 抗逆性强的树种。灌木宜采用片植方式 (规则式或自然式)利用种内互助的内含 性,提高抵御能力。
3、次干路
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 是城市中数量最多的、一般的交通道路, 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次干 路两侧可设置公共建筑物,并可设置机动 车、非机动车停车场、公共交通站点和出 租车站。
4、支路
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是地区通向 干道的道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 为主,支路可满足公共交通线路行驶的要求, 也可作自行车专用道。支路可与平行快速路的 道路相接,但不得与快速直接相接。
(一)设立分车带的目的
将人流与车流分开,机动车辆与非 机动车辆分开,保证不同速度的车辆能等 速前进,并保证行车安全;行人过街停歇, 照明杆柱交通标志;公交车辆停靠。
(二)分车带的类型
A、分隔上下行车辆的(一条带); B、分隔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两条带); C、分隔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并构成上下行的 (三条带)。
2、主干路
为连接城市的主要工业区、住宅区、客货 运中心等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 是城市内部的交通大动脉。自行车交通量大时, 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 或四幅路。
主干路两侧不宜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 的公共建筑物。若必须设置时,建筑红线后退, 让出停车和人流疏散场地,不宜建成商业街。
长不宜小于8厘米。
三、道路分车绿带(分隔带)设计
道路分车绿带是指车行道之间可以绿 化的分隔带,位于上下行机动车道之间的 为中间分车绿带,位于机动车道与非机动 车道之间或同方向行驶机动车道之间的为 两侧分车绿带。
(一)设立分车带的目的 (二)分车带的类型 (三)分车带的宽度 (四)分车绿带设计要点 (五)分车带的长度 (六)人行横道线与分车绿带的关系 (七)分车绿带上汽车停靠站的处理 (八)中间分车带的种植设计 (九)两侧分车绿带
将常绿树、乔木、灌木等几种树木 用同样间距、同样大小,形成高低不同 的多层次规则式种植
4、自然式 采用自然式种植。
5、花园式 街道小游园或林荫道。
6、滨河式 滨河、湖、海等水体的道路。
二、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原则
1、道路绿地要与城市道路的性质、功能相适 应;道路绿化要符合行车视线(安全视距) 和行车净空要求。
缺点是用地面积较大,建设投资高。
5、其它(滨河路)
由于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 城市景观要求不同,道路横断面设计产生 许多特殊形式。如滨河路等。
三、城市工程管线
1、地上杆线:包括电力杆线、电讯杆线、 电车杆线等。
2、地下管线:包括上水管道、下水管道、 煤气管道、热力管道、电力 电讯道等。
第二节 城市街道绿化的作用
3、分车绿带的植物配置应形式简洁、树形 整齐,排列一致。
分车绿带上种植乔木时,其树干中心 至机动车道路缘石外侧距离不能小于0.75 米。
4、被人行道或道路出入口断开的分车绿 带,其端部应采取通透式栽植。
通透式栽植是指绿地上配置的树木, 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度0.9-3.0米的 范围内,其树冠不遮挡驾驶员视线的配置 方式。
行车最小净高(米)
车行道种类 机动车 行驶车辆种类 各种汽车 无轨电车
最小净高
4.5
5.0
非机动车
有轨电车 自行车、 行人
5.5
2.5
其他非机 动车
3.5
引自《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2、道路绿地应起到应有的生态功能; 3、道路绿地设计要符合用路者的行为规律
与视觉特性; 4、道路绿地要与其他的街景元素协调,形
一、城市道路绿带的种植形式
1、列植式 2、叠植式 3、多层式(密林式) 4、自然式 5、花园式 6、滨河式
1、列植式
同一种类或品种的乔木或灌木按一 定的间隔排列成1行种植。在比较窄的绿 带上使用最简单、最多见的形式。在较 宽的绿带中可用双行或者多行列植 。
2、叠植式 相邻两列树木呈品字形排列
3、多层式(密林式)
所以行道树选择除符合其改善环境作 用,如深根,冠大、吸尘、减尘、降噪、 杀菌,还应考虑地区特性(地方特色)及 合理规划,也就是多样性规划,单一易引 起虫害发生。
(二)多样性规划
生态学指出: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 统越稳定,一个健康的群落的关键是“保持多 样性”,多种多样的树木使昆虫的食物受到限 制,由此带来的多重营养结构和食物链能有效 控制昆虫数量,保持良好的绿化。
3、人行横道线在分车绿中间通过时,人 行横道线的位置进行铺装,铺装两侧 不要种植绿篱或灌木,以免影响行人 和驾驶员的视线。
(七)分车绿带上汽车停靠站的处理
公共汽车或无轨电车等车辆的停靠 站设在分车绿带上时,大型公共汽车每一 路大约要30米长的停靠站。在停靠站上需 留出1-2米宽的地面铺装为乘客候车使用。 绿带尽量种植乔木为乘客提供遮荫,分车 绿带在5米以上时,可种植绿篱或灌木, 但应设护栏进行保护。
3、三板四带式
即利用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3条, 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连同 车行道两侧的行道树绿带共有4条绿带。适 用于路幅较宽,机动车、非机动车流量大的 主要交通干道。
4、四板五带式
利用3条分隔带将车道分为4条,共有 5条绿带,适用于大城市的交通干道。
优点是各种车辆均形成单向行驶,互 不干扰,保证了行车速度和行车安全。
(三)行道树的种植方式
1、行道树的定义:沿道路或公路旁种植 的乔木。
2、行道树的种植方式 (1)树带式 (2)树池式
(1)树带式 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留出一条不小
于1.5米宽的种植带,视树带的宽度种植乔 木、绿篱和地被植物等形成连续的绿带 。
在树带中铺草或种植地被植物,不要 有裸露的土壤。
在适当的距离和位置留出一定量的铺 装通道,便于行人往来。若是一板两带的 道路还要为公交车等留出铺装的停靠站台。
(2)树池式
在交通量比较大、行人多而人行道又狭 窄的道路上采用树池的方式。树池式营养面 积小,又不利于松土、施肥等管理工作,不 利于树木生长。
树池的边缘高度与人行道路面的关系: 第一:树池的边缘高出人行道路面8-10cm 第二:树池的边缘和人行道路面相平; 第三:树池的边缘低于人行道路面。
树池的形状有圆形、方形、长方形 及不规则形状等。
中间分车绿带种植形式:三种
1、绿篱式 整形修剪成一定高度和形状,栽植宽度
大,行人难以穿越。树间无间隔,杂草少, 管理容易。
2、整形式 同一种类单株等距种植或片状种植;不
同种类单株间隔种植;不同种类间隔片植。 3、图案式 修剪成几何图案,整齐美观,但需经常
修剪,养护管理要求高。
(九)两侧分车绿带
A、分车绿带宽度小于1.5米时,绿带只能种植 灌木、地被、草坪; B、分车绿带宽度等于1.5米时,以种乔木为好。 两株乔木之间种植灌木,注意选择耐荫的灌木 和草坪或适当加大乔木的株距。 C、绿带宽度大于2.5米时可采取落叶乔木、灌 木、常绿树、绿篱、草地和花卉相互搭配的种 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