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06 血小板部分

最新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06 血小板部分

不同而变化,午后略高于早晨;春季低于冬季;平原 居民低于高原居民;月经前减低,月经后增高;妊娠 中晚期增高,分娩后减低;运动、饱餐后增高,休息 后恢复;静脉血的血小板计数比毛细血管血高10%。 另外,某些药物也可引起血小板变化(表2-681)。
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出血的常见原因。当血小板计数为
(20~50)×109/L时,可有轻度出血或手术后出血;低于
20×109/L,可有较严重的出血;低于5×109/L时,可导致严 重出血。血小板超过400×109/L为血小板增多。病理性血小 板减少和增多的原因及临床意义见表2-69。
二、血小板形态检查
(一)正常血小板形态
正常血小板呈两面微凸的圆盘状,直径约1.5~ 3μm,新生血小板体积大,成熟者体积小。 在血涂片上血小板往往 散在或成簇分布,多为圆形、 椭圆形或略欠规则形;胞质 呈淡蓝或淡红色,有细小、
血液分析仪法和流式细胞仪法,其原理见表2-66。
【方法学评价】血小板计数的方法学评价见表267。
【质量保证】避免血小板被激活、破坏,避免杂 物污染是血小板计数的关键。血小板计数不同检测阶
段的质量保证见表2-68。
【参考区间】(100~300)×109/L。
【临床意义】血小板数量随着时间和生理状态的
第三节 血小板检查
一、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platelet,PLT)是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 巨核细胞产生,具有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以及黏附、 聚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等功能。血小板计数 (PLT)是测定单位容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 小板计数是止血、凝血检查最常用的筛检试验之一。
【检测原理】血小板计数的方法有显微镜计数法、
分布均匀而相聚或分散于胞
质中的紫红色颗粒(图2图2-53 正常血小板
(二)异常血小板形态 1.大小异常 血小板可出现明显的大小不均变化。 (1)大血小板:直径为4~7μm,巨型血小板直径大于
7μm,常为7~20μm,也可大于20μm,胞质中嗜天青颗粒细
小或融合为大颗粒(图2-54)。 主要见于ITP、粒细胞白 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 血小板综合征、MDS和脾切 除后等。
床意义。
图2-55 异常形态血小 板
3.聚集性和分布异常
血小板聚集、分布
状态可间接反映其功能。聚集功能正常的血小板
在非抗凝血的外周血涂片中常可见3~5个聚集成
簇或成团,聚集与散在血小板之比为20∶1。
在EDTA抗凝血的血涂片中,可见血小板不聚
集而呈散在分布状态或出现诱发的血小板聚集现
象。
(1)血小板卫星现象:血小板黏附、围绕于中性粒细
胞周围(或偶尔黏附于单核细胞)的现象,有时可见血小板 吞噬现象。此时,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形态和功能均正常。 血小板卫星现象偶见于EDTA抗凝血(图2-56)。
因EDTA和免疫球蛋白相
互作用、非特异性结合血小板 之故,被抗体包被的血小板与 中性粒细胞结合。血小板卫星 现象是血液分析仪血小板计数 假性减少的原因之一(血小板
图2-56 血小板卫星现象
被误计为白细胞)小板增多的慢性 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 可呈大片聚集(图2-
57)。
图2-57 血小板聚集
(3)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和ITP因血小板数量 少,血小板聚集成团的情况明显减少。
(4)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时血小板无聚集
图2-54 大血小板
(2)小血小板:直径小于1.5μm,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ITP等。
2.形态异常
55)。
血小板可以出现杆状、逗点状、蝌蚪状、
蛇形和丝状突起等异常形态,健康人偶见(少于2%)(图2-
影响血小板形状改变的因
素很多,各种形态异常又无特 异性。因此,不规则和畸形的
血小板比值超过10%时才有临
功能,且散在分布,不出现聚集成团的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