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


(二)案例分析: 甲将头疼粉冒充海洛因欺骗乙,让乙 出售“海洛因”,然后二人均分所得款项。 乙出卖后,获款4000元,但在未来得及分赃 时被公安人员查获。关于本案甲、乙两人的 行为该如何定性?
二、基础法条:
第二十五条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 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共同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一是共同作为,即各共犯人的行为都是作为; 二是共同不作为,即各共犯人的行为都是不作为; 三是作为与不作为相结合,即部分共犯人的行为是作为, 部分共犯人的行为是不作为。 共同犯罪行为的分工可能表现为四种情况: 一是实行行为,按照通说,是指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 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 二是组织行为,即组织、策划、指挥共同犯罪的行为; 三是教唆行为,即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行为; 四是帮助行为,即对实行犯罪起辅助作用的行为。
b、如果先行为人已实施一部分实行行为后,后行为人以共同 犯罪的意思参与实行或者提供帮助,则叫承继的共同犯罪。后 行为人就其参与后的行为与先行为人构成共同犯罪。至于后行 为人就其参与前的行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则应分清不同情况 区别处理。 例如,甲意欲抢劫而对A实施了暴力,在抑制了A的反抗后, 乙到了现场,并且明知甲在抢劫A的财物,乙与甲一起共同强 取了A的财物。在这种情况下,甲与乙仍然成立抢劫罪的共同 犯罪。 再如,丙意欲抢劫B的财物而对其实施暴力,并且造成了B 的重伤,此时丁到了现场,并且明知丙要抢劫B的财物,丁与 丙一起共同劫取了B的财物。丁虽然与丙构成抢劫罪的共同犯 罪,但丁不对B的重伤承担刑事责任,只有丙对B的重伤承担刑 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 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 罪组织,是犯罪集团。 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 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对于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 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第二十七条 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4、根据共同犯罪有无组织形式而作的划分: 一般共同犯罪与特殊共同犯罪
(1)一般共同犯罪是指没有组织的共同犯罪,包括两种 情况:一是二人即可构成没有组织、没有首要分子、不存在 众人可能随时参与状态的共同犯罪。二是由首要分子组织、 策划、指挥众人所实施的共同犯罪,即聚众共同犯罪。 (2)特殊共同犯罪是指集团犯罪,即三人以上有组织地 实施的共同犯罪,实施犯罪的组织称为犯罪集团。
3、共同犯罪的客观条件-----共同犯罪行为
“共同犯罪行为”不仅指各共犯人都实施了属 于同一犯罪构成的行为,而且指各共犯人的行为 在共同故意支配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补 充,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共同犯罪行为”意味着各共犯人的行为都是 共同犯罪行为这一整体的组成部分。在发生了危 害结果的情况下,各共犯人的行为作为一个整体 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因而也可以肯定 各共犯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二)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三)共同犯罪的形式
(四)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刑事责任
(五)共同犯罪中的犯罪形态
(六)片面共犯与间接正犯
(一)共同犯罪概述:
1、共同犯罪的含义:
根据刑法第25条第1款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 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2、共同犯罪的特征:
(1)一是共同犯罪的主客观统一性。共同犯罪要求二人以上 既有共同故意,又有共同行为,而且二者之间具有统一关系。 (2)二是共同犯罪的整体性。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在共同故 意支配下实施犯罪行为形成的一个整体,不是个人行为的简单 相加。 (3)三是共同犯罪类型、共同犯罪人的差异性。共同犯罪的 类型不同,其社会危害性便不同。共同犯罪有二个以上的共犯 人,但各共犯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各共犯人行为 的社会危害性不同,因而需要区别对待。
(1)“二人”是最低要求,至于“以上”至多少 人,则并无限制。
(2)“二人以上”不是泛指一切人,而是必须符 合犯罪主体要件的人,就自然人而言,必须是达到刑 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由于刑法规定 单位可以成为某些犯罪的主体,故两个以上的单位以 及单位与自然人共同实施的犯罪,可能构成共同犯罪。
3、根据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无分工所作的划分:简单共 同犯罪与复杂共同犯罪
(1)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行犯罪时,就是简单共同犯罪。 在这种情况下,各共犯人都是正犯(实行犯),故在刑法理论上 又叫共同正犯(共同实行犯)。例如,甲、乙二人共同故意持凶 器刺杀丙,成立故意杀人的共同正犯。成立共同正犯必须具备 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共同实行的意思,二是有共同实行的事 实。 (2)二人以上的共同犯罪存在实行、组织、教唆、帮助等 分工时,就是复杂共同犯罪。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实行犯、组 织犯、教唆犯、帮助犯之分,他们的行为以及故意的具体内容 均有差异。根据刑法的规定,对这几种共犯人应按其在共同犯 罪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分别处罚。
对简单共同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应遵循以下 原则:
1.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例如,甲、乙二人共同故意 杀A,即使只是甲的一发子弹打中了A,乙也应承担杀人既遂的 责任。再如,丙、丁二人共同故意伤害B,但不知道是谁的行为 导致了B的重伤,对此,丙、丁二人均应对B的重伤承担责任。 2.区别对待原则。在坚持部分实行全部责任原则的前提下, 对各共犯人应区别对待,根据各共犯人在共同实行犯罪中所起 的作用大小,分清主犯、从犯与胁从犯,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 予以处罚。 3.罪责自负原则。各共犯人只能对共同故意实行的犯罪承 担责任,对他人超出共同故意实行的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
2、根据共同犯罪故意形成的时间所作的划分:事前 通谋的共同犯罪与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1)在着手实行犯罪之前,各共犯人已经形成共同犯罪故意, 就实行犯罪进行了策划或商议的,就是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
(2)在刚着手实行或者实行犯罪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犯罪故意 的,则是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a、如果各共犯人是在刚着手实行时形成共同犯罪故意, 并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则各共犯人均应对共同犯罪行为及其 结果承担刑事责任。
(2)各共犯人之间具有意思联络
共同犯罪故意要求各共犯人主观上相互 沟通,彼此联络,都认识到自己不是在孤立地 实施犯罪,而是在和他人一起共同犯罪。
特:没有共同故意,不成立共同犯罪的情形:
1.共同过失犯不成立共同犯罪。因为共同犯罪之所以比单独犯 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在于它是基于共同犯罪故意结成的 犯罪活动的整体。而过失犯罪的特点决定了共同过失犯罪不可 能具有共同犯罪所要求的那种整体性。共同过失犯罪时,只要 根据各人过失犯罪的具体情况分别定罪量刑即可。 2.故意犯罪行为与过失犯罪行为不成立共同犯罪,如:看守所 值班武警擅离职守,重大案犯趁机脱逃。前者为过失,后者为 故意,客观上虽然有一定联系,但不成立共同犯罪。故意/过失 行为与无罪过行为,更不可能成立共同犯罪。 3.同时犯不成立共同犯罪。同时犯是指二人以上同时以各自行 为侵害同一对象,但彼此之间无意思联络的情况。例如,甲、 乙二人趁商店失火之机,不谋而合的同时到失火地点窃取商品。 由于二人主观上没有意思联络,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或者一个已 满16周岁的人与一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共 同故意实施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犯罪的,才成立共 同犯罪。实施此外其他行为的,不成立共同犯罪。 (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 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 b、一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 人,利用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具有刑事责任能 力的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不构成共同犯罪。应对利用 者按自己实施犯罪行为来处理,而被利用者的行为则 不构成犯罪(间接正犯)。
(三)共同犯罪的形式(也即共同犯罪的结构,是指各共
犯人的故意犯罪行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
1、根据共同犯罪能否任意形成而作的划分:任意共 同犯罪与必要共同犯罪
(1)刑法分则规定的一人能够单独实施的犯罪由二人以上 共同故意实施时,就是任意共同犯罪,如故意杀人罪、放火罪 等,既可以由一人单独实施,也可以由二人以上共同实施。当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杀人或放火时,就是任意共同犯罪。刑法总 则规定的共同犯罪主要是任意共同犯罪。对于任意共同犯罪, 应当根据分则的有关条文以及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定罪量 刑。 (2)刑法分则明文规定必须由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的犯 罪,就是必要的共同犯罪,如刑法第317条规定的聚众持械劫 狱罪,不可能由一个人单独实施。对这类犯罪通常直接根据刑 法分则的规定定罪量刑。
第二十八条 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 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二十九条 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 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基础理论知识梳理:
(一)共同犯罪概述
c、单位犯罪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及其他直接 责任人员,与该单位本身不成立共同犯罪。但直接 负责的主管人员与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之间可以构成 共同犯罪。 d、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与具有特定身份的行为人 共同故意实施以主体的特地身份为构成要件的犯罪 时,成立共同犯罪
2、共同犯罪的主观条件-----共同犯罪故意 (1)各共犯人均有相同的犯罪故意 共同故意要求各共犯人都明知共同犯罪行 为的性质、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 危害结果的发生。所谓相同的犯罪故意,就是指 各共犯人均对同一罪或同几个罪持有故意,而且 这种故意只要求在刑法规定的范围内相同,不要 求故意的形式(直接故意、间接故意)与具体内 容(只要求各共犯人具有法定的认识因素与意志 因素,即使故意的具体内容不完全相同,也可成 立共同犯罪 )完全相同。
淮阴师范学院
法学院0901
王田、王尉凡、王晓冬
一、典型司考真题与案例分析
二、基础法条
三、基础理论知识梳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