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表演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
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易懂的表情身姿运动,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且是整体的语文素质。
今天,教师特别喜欢以课堂表演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还因为它十分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
如童话《小公鸡和小鸭子》《小白兔和小灰兔》《美丽的公鸡》等。
另一方面,孩子们天真活泼好动,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他们非常喜爱表演课文的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我尝试了如下几种表演形式:1. 单组表演。
就是教师让几个学生分任课文中的角色,上讲台表演,让全班同学当导演进行指导、评论。
如教《东郭先生和狼》一课时,在深读阶段,让4位学生分别担任东郭先生、老农、猎人和狼,拿着课本,上讲台表演,请全班同学指导和评论。
单组表演比较集中,虽然参与表演的同学较少,但全班同学在任导演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指导和评论,间接参与表演,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
2. 多组表演。
为了克服单组表演直接参与表演的同学较少的缺陷,可以采取多组表演的形式加以弥补;或者在多组表演的基础上,再选出其中的一组作单组表演。
教学《群鸟学艺》这一课,先让全班同学自愿结合,分成几组,分别担任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边读课文边讨论如何表演,然后分别在走廊或教室内试演,教师作巡回指导,并选出其中一组在讲台前表演,请全班同学进行评议。
这样,扩大了表演的参与面,有更高的课堂教学效率。
3. 单项表演。
即表演没有情节,又没有多个角色,只是对课文某个词语意思作诠释。
如教学《小猴子下山》,课文有一些表示小猴动作的词:“掰玉米”的“掰”,“捧桃子”的“捧”,“抱西瓜”的“抱”,“扛着往前走”的“扛”等,教师就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做这些词语的动作,不仅区别了这些动作,而且对词义加深了理解,也大大增强了阅读课文的情趣。
4. 综合表演。
课文表演的部分,内容比较丰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动的情节,有个性的对话,大多是课文的一个片断或整篇课文。
这类综合表演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组合了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有着生理感官上的快乐和满足。
实践表明,这种综合表演调动和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认识与创造、对美的追求与体验、张扬个性与建全人格统一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
5.模拟表演。
有些课堂表演,不是直接表演课文情节,而是改变课文内容,模拟某种生活情境,再作间接的表演。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教师模拟旅游活动,让全班学生当旅游团成员,请一位同学当导游。
教师给“导游”戴上一顶旅游帽,一个无线扩音话筒和一面三角小红旗,并要“导游”把课文改变成导游词,指着投影屏幕上依次出现的西沙群岛景点,向全班同学作介绍。
同学们可以旅游团成员的身份向“导游”提问题,由“导游”解答。
如果“导游”答不出,也可以请老师或能回答的同学作答。
这样的课堂表演,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在内化课文语言的同时,根据表演的需要,创造性地组织语言的表达,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
课本中凡游记一类的课文,都适宜作这种形式的表演。
6.说明表演。
对一些说明文体裁的课文,我们还可以将其说明对象变成自述表演。
如《新型玻璃》一文的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深读课文的基础上,要学生以拟人化的方法作“XX玻璃自述”的表演。
说明表演把说明的物件改变为生动有趣的拟人化的“自述”,对于说明文教学来说,不但能变枯燥为生动形象,而且能更好地体现说明文的教学特点,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另外,还有一种课堂表演形式——课本剧表演。
就是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再组织演出的活动。
这不仅是课堂表演的一种形式,而且已成为取材于语文课本并为语文教学服务和丰富校园文化的一种新型剧种。
应当说课本剧是一种相当正规的演出,它主要在课外活动时上演,但是也可以简化为一种形式。
重视朗读训练加强朗读指导昔阳县乐平镇巴洲小学翟剑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和朗读习惯的养成,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方式,但在不少阅读课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朗读训练,繁琐的分析,多余的提问,占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
即使读,也是为讲这一段,而让学生读这一段,笔者认为,这种为讲而“读”,不是读的训练。
义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去读、去悟。
因此,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
课堂上要给学生多读的机会。
(一)要把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
教师要把熟读每篇课文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达到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
通常情况下,阅读课可分为三个步骤:①初读。
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②细读,要抓住重点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中,以指导朗读进行分析。
③精读。
即品评语感,欣赏课文精华。
如《草原》第一段所描绘的是一幅辽阔壮丽的蒙古草原美景,读来琅琅上口,读后令人兴奋,余味无穷。
像这类课文,教师不必多讲,而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在评品、欣赏中,情感得以升华。
(二)要引导学生理解地朗读。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理解地读,尤其要注意关键句段。
如教学(黄继光)一课时,有学生问:“黄继光在身受七处重伤的情况下为什么能站起来导学生反复朗读描写黄继光心理活动的那几句话:“他感到指导员在望着他”——指名读;“战友们在望着他”——小组读;“祖国人民在望着他,朝鲜人民在望着他”-一全班读。
这样分着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黄继光想到望着他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感到给自己的力量越来越大。
这种力量来自英雄黄继光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
这样分着多读几遍,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理解黄继光在身受七处重伤的情况下能够站起来扑向敌人火力点的原因。
教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朗读,通过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特别是好的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还可以再现文章的现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唤起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受到高尚思想情感的熏陶和。
在正确、流利读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文章字字情、声声泪,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崇敬、爱戴和怀念的感情。
全文的主调贯穿一个“悲”字,全文朗读的基调应是沉重而悲痛的。
节奏应是缓慢的,要通过表情朗读的指导,激起学生思想情感的波涛。
当总理的灵车经过时,人们想到的是什么呢?通过范读、表情朗读第二段中的最后三句话,学生自然体会出人们这时的心情:同是这十里长街,同是总理和群众,昔日的总理检阅群众,迎送外宾,其矫健身躯,慈祥面庞,油然浮现于群众眼前,这是多么幸福和欢乐的情景!然而今天,看着总理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而且不再回来,人们怎能不悲痛欲绝!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那些字里行间深蕴的情感将溢于言表,使学生受至到强烈的情感熏陶,进而从悲痛中获得力量,立志做一个像周总理那样的人。
结合这几年我个人的实践,加强朗读指导的方法总结如下:(一)以范读感染学生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
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等。
例如我在讲《秋天的雨》、《金色的草地》这类写景的课文时,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课文“以景寓情”。
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的平平淡淡,缺少意境,那就无法表达作者对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老师的范读做到位,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有个良好的开端。
(二)学生朗读要到位,教师指导要有重点1、整体观照⑴朗读从整体出发。
任何内容的理解,情感的迸发不是简单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必须有一个整体的语言环境的依托。
只有在对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从整体出发,朗读把握文章主线。
如指导学生朗读《称赞》中的这段话:小獾拉着小刺猬的手说:“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
瞧,我已经学会做椅子了。
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你收下吧。
”必须联系上下文小刺猬称赞小獾的话语:“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因为有了小刺猬的称赞,才使小獾有决心把小板凳做好。
⑵朗读与感受相结合。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并交流自己的思想,畅谈自己的感受,这些获得离不开朗读,有时是读了后有感受,有时是有了感受后再朗读,又获得了新的感受,“读读悟悟”就是这个道理。
在教《爬天都峰》时,当学生读到:“爬呀爬,我和爷爷,还有爸爸,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
”一句时,让学生说说,从“终于”一词,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体会到了爬天都峰的艰难,进而带着感受朗读。
2、推敲词句⑴朗读与理解关键词相结合。
课文《从现在开始》写猫头鹰当“万兽之王”时,是这样描写动物们的表现的:“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
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都叫苦连天。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理解“议论纷纷”、“叫苦连天”并不是件简单的事,而要通过这两个关键的词感受动物们此时的心情。
朗读要花足时间,但不能在同一平面上移动,应有层次地递进,从字面意思的疏通到对文章内在的理解,需要教师发现文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⑵朗读与品味重点语段相结合。
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对理解课文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进入课文内容朗读要与品味重点语句相结合。
《画风》一课是描写宋涛、陈丹、赵小艺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文章,在具体描写一个人画的风时,都有一个重点句。
读这篇课文,找出描写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句子,感悟他们对风的不同感受。
(三)运用多种课堂朗读方式在阅读的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特别是低年级,朗读要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要丛教学目的出发,运用多样的朗读方式。
1、分角色朗读——融入角色,互动体验可让学生自选角色、自由组合进行表演朗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带着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头饰进行分角色表演读文章,学生有的当“万兽之王”—狮子,有的当小猴子,有的当袋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