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性合作视角下战略联盟的稳定性分析摘要:在界定战略联盟稳定性内涵的基础上,构建战略联盟稳定性的非对称作用机理,采取修正的“鹰鸽博弈”模型,反映现实中联盟成员能力的非对称性,以探讨非对称性视角下战略联盟合作的稳定性问题。
关键词:战略联盟;稳定性;非对称;鹰鸽博弈中图分类号:f27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2-0028-041引言战略联盟的高失败率使得人们不得不对战略联盟的形成背景、动因以及其稳定性作深入的研究,而战略联盟稳定性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相关领域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对联盟稳定性的研究能够为战略联盟的构建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并为设计联盟的整理机制提供指导性原则。
国内外的很多文献都对联盟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分析,战略学者们基于不同理论和视角,阐释了战略联盟的稳定性:①资源基础理论认为,资源困境是解释联盟稳定性的核心,联盟中企业为了防止陷入资源困境,会采取方式阻碍相关资源的共享[1];②交易费用理论认为,在信息非对称情况下,联盟双方对于信息的隐藏会导致双方信任的困难[2],以及机会主义行为会导致联盟的社会困境,从而影响联盟稳定性[3];③关系契约理论认为,联盟中的关系契约是必要的,不同联盟合作形式其伙伴合作关系的稳定性也不同,而联盟协议的合作活动对联盟稳定性没有显著的影响[4];④代理理论认为,战略联盟中自利企业之间的行为选择本质上构成一个囚徒困境,联盟中欺诈行为因道德风险的存在,从而使联盟难以维持,造成了联盟的不稳定[5];⑤从博弈论视角看,联盟情形如同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由于欺骗所得的收益要大于合作收益,联盟参与者经常选择不合作策略[6];⑥战略行为理论认为,联盟不现实的目标期望及目标的不对称加速了联盟的解体,当联盟双方对客观自然状态的心理预期存在差异,同样能引起企业战略联盟的解体[7]。
尽管已有的研究围绕战略联盟不稳定性的现状揭示、不稳定性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机理和原因分析方面作出了努力,但是对战略联盟稳定性的认知、稳定性与联盟运作的关联性、相关的研究方法创新等仍旧是该领域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8]。
区别于以往研究总是通过定义“不稳定性”来阐释联盟稳定性,本文从非对称性合作视角下对联盟稳定性的内涵给予正面的解读,认为联盟的过程就是非对称性不断弱化和重建的演化过程,并通过引入非对称性合作视角下的鹰鸽博弈来阐释联盟内成员非对称性合作行为及其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
2战略联盟的稳定性关于稳定性的解释并不少见,相关理论遍布数学、物理、生物等各大学科。
俄国数学家和力学家a m 李雅普诺夫在1892年创立的用于分析系统稳定性的理论,对平衡状态的稳定性定义如下:用s(ε)表示状态空间中以原点为球心、以ε为半径的一个球域,s(δ)表示另一个半径为δ的球域。
如果对于任意选定的每一个域s(ε),必然存在相应的一个域s(δ),其中δ 3联盟稳定性的非对称作用机理非对称性与对称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联盟成员间的非对称性推动着联盟的演化;非对称与对称性之间是螺旋渐进的过程。
联盟经历的对称性与非对称性之间的扰动变化次数越多,联盟越稳定。
当联盟面对新的干扰时,以往的经验可以更好地指导联盟成员应对新的问题,从而保证联盟的稳定(类似于经验的积累)。
非对称性是联盟建立的核心动力(本质原因),联盟成员出于互惠互利,在非对称的基础上建立联盟。
当联盟形成之后,由于联盟成员可以共享双方的资源,使得联盟成员之间的非对称性逐渐得到削弱和弱化。
但是,随着联盟的发展,联盟将会遇到新的内外部干扰,比如联盟之间利益分配的冲突、联盟所处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联盟成员之间对联盟未来发展的不同心理预期、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等等,此时联盟成员之间将会在之前弱化的非对称基础上形成新的非对称性,而此时的非对称性将会对联盟稳定性造成影响,这是一个非对称性的演化过程。
合作行为的演化一直是社会行为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现有的合作演化模型中,描述合作行为演化的模型均基于对称的思想发展而来,而现实的合作系统中,合作方的数目和收益与合作接受方事实上是高度不对等的[13];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合作系统中合作双方可能是非对称性的相互作用的,合作双方事实上处于一种高度的非对称性关系[14,15]。
3.1传统的“鹰鸽博弈”模型假设博弈局中人是两个理性主体,双方都有两个策略:鹰的策略(简记为h)、鸽的策略(简记为d)。
那么对于博弈双方而言,博弈策略可以形成4个策略组合:(hh)、(hd)、(dh)、(dd)。
假设博弈方为了获取某一收益v,若两博弈方都选择鹰策略,则双方付出冲突的成本为c,此时双方的纯收益均为v-c12132;若博弈方采取的策略不同,即一个采取鹰策略,另一个采取鸽策略,则采取鹰策略的一方纯收益为v,而采取鸽策略的一方纯收益则为0;若博弈方都采取鸽策略,则双方的收益均为21213v[16]。
表1对称性鹰鸽博弈支付矩阵策略1213鹰1213鸽鹰1213v-c12132,v-c121321213v,0鸽12130,v1213v12132,v12132经典博弈理论讨论“鹰鸽博弈”时,暗含了系统中博弈双方实力是对等的假设。
当v >c时,此博弈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hh)且是进化稳定的;而当v 同理,对于联盟b的期望收益eb( x,y)有:eb(x,y)1213y=(1-x)(c-v)12134(1-k)-vx+(1-k)vx=0(4)得:x0=c-v1213c-v+4kv-4k2v,其中x0∈[0,1]对于联盟成员a来说,当成员b选定鸽策略的概率为y0时,对于任意的a选择的鸽策略概率x1 、 x2(0≤x1,x2≥1),都有:ea(x1,y0)=ea(x2,y0)(5)即a的任何策略都是无差异的,因为:ea(x,y0)=(c-v)vk1213c-v+4kv-4k2v(6)所以ea(x,y0)是常数,因此对于任意的x1、x2(0≤ x1,x2≤1),都有ea(x1,y0)=ea(x2,y0)。
同样,对于联盟成员b,当联盟成员a选定鸽策略的概率为x0时,对于任意的b选择的鸽策略概率y1、y2(0≤y1,y2≤1),都有:eb(x0,y1)=eb(x0,y2)(7)因此,对于联盟a、b均有:eb(x0,y0)≥ea(x,y0),eb(x0,y0)≥eb(x0,y)(0≤x,y≤1)(8)根据混合策略的nash均衡理论可知,博弈的混合策略nash均衡解为:(x0,1-x0)=(c-v1213c-v+4kv-4k2v,1-c-v1213c-v+4kv-4k2v)(9)(y0,1-y0)=(c-v1213c-v+4kv-4k2v,1-c-v1213c-v+4kv-4k2v)(10)其中x0、y0分别为联盟成员a、b选择合作的概率。
33模型均衡解分析现在讨论非对称鹰鸽博弈均衡解,x0=c-v1213c-v+4kv-4k2v中各变量的性质。
令m=v1213c,定义为联盟双方冲突的单位成本收益,u=k12131-k为联盟非对称性因子,则有:x0=(1-m)(1+u)21213(1+u)2-m(u-1)2(11)由假设v ≤c知,0≤ m≤1;因为00。
从上面的表达式可以看出,x0大小取决于参数m、u。
那么参数m、u对x0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讨论。
(1)x0与m(冲突的单位成本收益)的关系假定非对称因子u(非对称程度)不变,则有:x0(m,u)1213m=-4u(u+1)21213[(1+u)2-m(u-1)2]21时,x0(m,u)1213u>0,x0为关于u的增函数。
因此,当u=1,即k12131-k=1、k=05时,x0最小,即当联盟双方实力对等时,联盟双方合作的概率最小,联盟最不稳定。
同时,由函数的特点可以看出,u偏离1越远x0越大,即双方实力悬殊越大,双方合作的概率也越大,联盟也越稳定。
4结束语综上所述,在联盟的非对称程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联盟成员冲突的单位成本收益越大,联盟合作的概率越小,联盟越不稳定。
在联盟成员冲突的单位成本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双方实力的非对称性越强(实力悬殊越大),联盟合作的概率越大,联盟越稳定;当双方实力对等时,联盟双方的合作概率最小,联盟最不稳定。
联盟成员间的非对称性,推动着联盟合作的实现,非对称性有利于促进合作行为的演化,非对称性是联盟合作形成的核心动力。
因此,在非对称合作系统中,如果实力占优势的一方为联盟中的合作方,其可以采取强迫策略来惩罚不合作方(实力较弱)以及奖励其他合作方,联盟系统中的成员从联盟中的退出成本越高,惩罚机制就越有效,非合作方将被迫采取合作行为。
参考文献:[1]das t k, bing-sheng teng. a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strategic allianc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 26 (1):31-61.[2]hennart j f. the transaction costs theory of joint ventures: an empirical study of japanese subsidiariesin the united states[j]. management science, 1991, 37: 483-497.[3]das t k, bing-sheng teng. trust, control, and risk in strategic alliances: an integrated framework[j]. organization studies, 2001, 22(2):251-283.[4]江旭,高山行,李垣.战略联盟的范围、治理与稳定性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 2009, 23(2):1-5.[5]parkhe arvind. strategic alliance structuring: a game theoretic and transaction cost ecamination of interfirm cooper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3, 36(4): 794-829.[6]蔡继荣,胡培.基于合作溢出的战略联盟不稳定性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5, 13(4):142-148.[7]黄深泽.心理预期对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影响[j].科技与管理, 2005(4):67-69.[8]蔡继荣.战略联盟稳定性机理及联盟治理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 2006.[9]rouche n, p habets, m laloy. stability theory by liapunov’s direct method[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1979.[10]inkpen a c, p w beamish.knowledge,bargaining power,and the inst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j]. academic management review,1997(15): 177-202.[11]yan aimin, ming zeng.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 instability: a critique of previous research, a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9,30(2):397-414.[12]单泪源,彭忆.战略联盟的稳定性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0, 14(3):76-79.[13]石磊,王瑞武.合作行为的非对称性演化[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0, 40(1):62-72.[14]michod r e, nedelcu a m, moya a, et al. in evolution:from molecules to ecosystems[m].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 2003.[15]wang r w, ridley j, sun b f, et al. interferencecompetition and high temperature reduce the ‘virulence’ of fig wasps and contribute to the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stability of a fig-wasp mutualism[j]. plosone,2009,4:7802.[16]maynard smith j. evolution and the theory of gam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17]王瑞武,贺军州,王亚强,等.非对称性有利于合作行为的演化[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0,40(8):758-764.(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