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传统民族文化中生命意识的特性及对生命教育的启示郑亿兰(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摘要:贵州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与本民族、本地域相适应的文化,其中蕴含着旨在促进本民族整体生命及个体生命延续和发展的生命之道、生存之道、生活之道。
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表现行为,从教育文化学的视角看,就是一种教育行为,也是“生命教育”的一种独特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从总体上呈现出自然性、生活化、体验性、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特性。
这种特性是今天的生命教育所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亦是值得我们对之进行挖掘和整理,为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所运用的资源。
关键词:贵州传统民族文化; 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39 (2016) 06-0109-05现代教育虽然具有规范化、技术化、科学化和理性化的优势,但却难以解决在人文教育领域面临的问题。
特别是有关学生的生命认知、生命个性、生命态度、生命情感、生命意志和生命理想等关乎教育宗旨和本质的问题,仅靠学校教育的所谓理性化、技术化和规范化是难以得到较好解决的。
这也正是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教育领域日渐受到关注的原因之一。
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生命教育,使我们的学生能形成健康和完整的生命意识呢?一方面当然要依托于学校教育的种种优势,另一方面则是要从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探寻那些能够给予我们有启发意义的有关生命意识、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作为西方的舶来品,要在贵州乃至中国的教育土壤上健康生长,本土文化的滋养尤为重要。
贵州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与本民族、本地域相适应的文化,其中蕴含着旨在促进本民族整体生命及个体生命延续和发展的生命之道、生存之道、生活之道。
本文拟尝试对这些文化中的生命意识及行为呈现方式进行梳理,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归纳其生命意识之特性及其对生命教育的启示意义。
一、生命意识在贵州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呈现方式本文所谈“生命”特指人的生命存在。
生命意识即人对生命的认知、理解和态度。
一般来说,生命意识往往通过具体的文化行为、生活方式自然显现出来。
本文中的“贵州传统民族文化”特指贵州各少数民族传统民间文化。
在贵州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生命意识有着极为充分和鲜活的显现。
从分布情况上看,贵州各少数民族文化中都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意识及其教育传承方式。
这种生命意识及其教育传承方式,是以各个民族的历史、地域、信仰、习俗为背景的,因而有着鲜明的民族个性。
贵州传统民族文化中生命意识的呈现方式可以从文化类型和文化内容两方面来分,在这些文化的类型和内容中,几乎都有着特定的生命意识的指向。
其中,其文化类型可分为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手工艺、宗教、礼仪、节庆、习俗等。
文化活动的第18卷第6期铜仁学院学报V ol. 18 , No.6 2016年11 月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 Nov. 2016收稿日期:2016-06-26基金项目:2014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贵州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中的生命教育意识和行为研究”(2014A056)。
作者简介:郑亿兰(1963-),女,重庆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及外语教学研究。
内容则非常具体和丰富。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各民族的古歌、民歌、大歌、神话传说、叙事歌、丧葬歌、情歌、婚庆歌、儿歌等;各民族的舞蹈,如苗族芦笙舞、苗族木鼓舞、瑶族打猎舞、瑶族和布依族铜鼓舞、彝族撮太吉舞、苗族迁徙舞等;各民族的节庆,如苗族牯脏节、苗族吃新节、苗族祭山节、仡佬族祭树节、彝族火把节、布依族赶祭、布依族查白节、侗族祭萨节、水族端节、水族卯节等;各民族手工艺,如服饰、刺绣、剪纸、蜡染、银饰、漆器等;另外还有各民族礼仪习俗、婚恋习俗、丧葬习俗、时令习俗等。
在这些数不胜数的文化内容中,隐藏着大量的生命意识密码,引导着族群群体和个体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认识生命、体验生命和理解生命,建构起族人敬畏生命、热爱生命、追求生命理想的生命观。
为便于对贵州传统民族文化构成及其生命意识指向有一个较为清晰和整体的了解,笔者试对贵州传统民族文化的类型、主要内容和生命意识内涵的对应关系进行梳理,如表1所示。
这个表格并没有完整地反映贵州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其中所蕴涵的生命意识。
我们只是用这种表1 贵州传统民族文化的主要类型、内容和生命意识内涵类型 主要内容 生命意识内涵民族节日(祭祀类) 苗族牯脏节、苗族吃新节、苗族祭山节、侗族祭萨节、彝族火把节、仡佬族祭树节、布依族六月六、土家族摆手节等。
祭祖、生命崇拜、追寻生命起源、感恩先祖、祈求生命、护佑生命、珍惜生命等。
民族歌舞 苗族迁徙舞、苗族木鼓舞、各民族芦笙舞、各民族铜鼓舞、彝族撮太吉舞、侗族大歌、布衣族民歌、各民族丧葬歌等。
追寻生命起源、生命意志、生存技能、敬畏生命、死亡意识、心灵陶养等。
婚恋习俗 苗族姊妹节、苗族射背牌、苗族赶花场、苗族游方、布依族浪哨、侗族行歌坐月、布依族丢花包、土家族“哭嫁”、苗族“豆安息”、侗族“女儿房”、瑶族“寮房”等各民族婚恋习俗。
生命情感关怀、青春期生命关怀、两性交往伦理规范、爱情观、婚恋观等。
民族语言、文学、戏曲 各民族神话传说、叙事诗、礼仪诗、水族水书、彝族彝文、土家族傩堂戏、侗族侗戏等。
追寻生命起源、感恩先祖、生命崇拜、人生礼仪规范、祈求生命健康等。
民族服饰 各民族服饰及款式、银饰、发饰等。
族种识别、生命成长阶段识别、性别识别、生命情感及生命理想表达。
民族手工艺 各民族刺绣、蜡染、剪纸、织锦、银饰制作工艺、芦笙制作工艺、建筑营造技艺等传统技艺。
性别意识、生存技能、生命崇拜、生命理想、个性表达、审美追求等。
民族竞技 各民族武术、上刀梯、斗牛、赛龙舟、赛马、爬花杆、毛南族猴鼓舞、彝族荡秋千等。
生存技能、生命意志、强身健体、生命愉悦等。
归类和梳理的方式,力求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内容和相对应的生命意识指向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
另外,这种归类和梳理虽然有了条理化之便,但也存在欠妥之处,因为民族文化在各民族的生活中是一个整体,并未把这些文化类型和形式分成各种类别而单独呈现。
往往是在一个文化活动中,又包含了其他的文化形式和内容,而其中生命意识的指向与内涵也是多向和多意的。
对民族文化的这种整体性、包容性和互渗性,在我们进行相关研究时应把握好。
110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二、贵州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生命意识案例分析如果说表1的归类和梳理仍有笼统和抽象的感觉,那么我们可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获得对贵州传统民族文化中生命意识更为生动和直接的感受。
(一)苗族古歌苗族古歌流传于贵州黔东南地区,是苗族人民口口相传的民族文化宝库。
后经专家学者整理编译出版。
该古歌七千余行,内容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创造宇宙”,包括开天辟地、运金运银、打柱撑天、铸日造月等内容;第二部分为“枫木生人”,包括枫香树种、栽枫香树、砍枫香树、妹榜妹留、十二个蛋等内容;第三部分为“浩劫复生”,包括洪水滔天、兄妹结婚、打杀蜈蚣等内容;第四部分为“沿河西迁”,内容为苗族人被战争所迫,由东向西迁徙,寻找栖身之地的艰难历程。
古歌的诵唱一般都在苗族重大的祭祀、庆典场合进行,并且有着严格的禁忌和规定。
苗族古歌反映了苗族人对宇宙、世界、人、生命的起源和形成的认识、理解;对本民族历史的记录、对先祖和英雄的崇拜;对族群信仰和伦理规范的认同。
关于生命的起源,古歌“枫木生人”中这样描述:枫树被砍倒后,树心里生出了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出十二个蛋,十二个蛋经鹡宇鸟孵化,生出人类的祖先姜央及雷公、龙王、老虎、大象、水牛、老蛇、蜈蚣等十二个兄弟。
在“创造宇宙”中有这样的描述:太古时代,天地未分,混沌一片,没有生命。
是盘古把天地劈开。
盘古死后,人类先祖不辞辛劳运金运银,造金柱银柱把天撑起。
又造出日月,世界这才形成。
一切生命才得以生成。
苗族古歌中的这些内容,反映了苗族人对世界、对生命的起源最基本的认识:人类生存的世界是一个小宇宙,处于无限的大宇宙空间之中,这就是地球与宇宙的关系;人类存在的世界是经劳动创造而形成的[1];人的生命是由低级到高级的生命形态演化而成的;等等。
这些认识“是唯物的也是辩证的”。
[2] 再有,古歌中有关“十二个蛋”孵化出各种生命的描述,典型地反映出万物平等、生命神圣,一切生命都值得敬畏的观念。
苗族古歌大都在祭祀先祖的节日场所诵唱,以达到凝聚族群、不忘来处、感恩先祖和乞求生命兴旺的目的。
苗族人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通过一代又一代在古歌的传唱和生活的渗透中延续下来,铭刻在每一位苗族人的心中,融汇在每一位苗族人的生活中。
(二)侗族大歌侗族是善歌的民族。
歌不仅是侗族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每个侗族人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
侗族人从生到死,几乎一生都浸润在歌声里。
侗家孩子从三、四岁起便要在歌师指导下学歌。
侗族无文字,一切皆在歌唱中代代相传。
谁掌握了歌,谁就掌握了世代相传的生存法则和生活经验。
[3] 根据内容、唱法、功能的不同,侗族大歌可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礼俗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
其内容包括了追忆先祖、礼仪习俗、生产劳作、婚恋情感、道德规范、幼儿嘻戏等,可以说是侗族人的生活、文化“百科全书”。
其中当然也囊括了侗族人对世界、生命、生活的认知和理解,充分反映出侗族人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安妥,更追求心灵慰藉、精神充实的生命意义。
侗家有句谚语:“饭养身,歌养心。
”这是侗家人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人生观。
所谓“养心”,就是指养育人的思想、品德、情操、良心,即人的精神和境界。
[3] 侗歌中这样唱道:“丢下歌不唱,把歌糟蹋了;丢下田不种,肚子里就没有东西来填了。
田要种,歌也要唱啊。
年轻时候就像花会开,老了就不行了”;“不种田地无法把命来养活,不唱山歌日子怎么过?饭养身子歌养心哟,活路要做也要唱山歌”。
正是侗族人有这种用歌声充实精神、陶冶情感、感悟生命、体验生活的习俗,才有了荣享“天籁之声”美誉的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
侗族人也在这歌的传唱中升华了生命的境界和意义。
三、贵州传统民族文化中生命意识的特性及对生命教育的启示贵州传统民族文化中的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从教育文化学的视角看,就是一种教育行为,也是“生命教育”的一种独特方式。
根据以上对贵州传统民族文化的类型和呈现方式的介绍和分析,我们认为,这种教育方式从总体上呈现出自然性、生活化、体验性、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特性。
(一)自然性这里所说的自然性,是指人的生命天性或自然第6期 郑亿兰:贵州传统民族文化中生命意识的特性及对生命教育的启示 111性。
包括生命的自然需要,生理的本能、身心的成熟、身心的发展规律、生长的自然法则等。
[4] 贵州各少数民族在过去虽然没有正规的学校教育,也没有什么教育理论,但他们在对后代的培育中,却深谙生命成长自然规律的法则,懂得运用这个法则去呵护和培育后代的生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