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理论课件第一章 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民族理论课件第一章 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 在中国历史上,统一占主流; • 统一是建立在各民族经济、文 化密切联系的基础之上的。
二、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 疆域
• 东北:满(源流)、赫哲、朝鲜等族先民; 源流)、赫哲、朝鲜等族先民; )、赫哲 • 北方:猃狁、狄、匈奴(政权)、鲜卑(政权) 、 猃狁、 匈奴(政权)、鲜卑(政权) )、鲜卑
各民族的贡献
汉族 秦 少数民族
王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元王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1)创设行省制度; 创设行省制度; 设立宣政院; (2)设立宣政院; 设立土司制度; (3)设立土司制度; 设立澎湖巡检司。 (4)设立澎湖巡检司。


清的疆域
统一始终是主流
• 统一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选择,
第一章
中国民族与民族关系
第一节 中国民族概况 第二节 各民族共同缔造了 伟大祖国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 民族关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
• 中国的民族、人口及其分布特点。 中国的民族、人口及其分布特点。 • 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 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 • 各民族共同缔造新中国。 各民族共同缔造新中国。 • 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发展情况。 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发展情况。 •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乌桓、蒙古(源流)等古代游牧民族; 乌桓、蒙古(源流)等古代游牧民族;
• 西北:羌、维吾儿、哈萨克、柯尔克孜; 维吾儿、哈萨克、柯尔克孜; • 西藏:藏族(政权) 藏族(政权) • 西南:彝(政权) 、白(政权) 、傣、纳西、 政权) 政权) 纳西、
傈僳等
• 东南:壮、布依、瑶、侗等百越先民 布依、 • 台湾:高山族(源流) 高山族(源流)
数量
民族
壮族、 壮族、满族 蒙古、 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 维吾尔、 布依、朝鲜、 布依、朝鲜、侗、白、土家等 傈僳、 拉祜、 东乡、 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 纳西、土、仫佬、仡佬、柯尔克孜等 纳西、 仫佬、仡佬、 布朗、撒拉、毛南、阿昌、普米、 布朗、撒拉、毛南、阿昌、普米、塔 吉克、怒、京、保安、裕固、基诺等 吉克、 保安、裕固、 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 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 珞巴、 珞巴、高山
畜牧业 畜牧业
内蒙古牧区
水利工程
吐鲁番的坎尔井
农 业
手工业
民族建筑
傣家竹楼
哈 萨 克 毡 房 侗族程阳桥 彝族土掌房 白族门楼
藏族布达拉宫
藏族德钦土库房
喀什清真寺
宁夏清真寺
大理三塔
侗族木楼
傣族白塔 瑶族蘑菇房
民族雕刻
敦煌壁画
云岗石窟
龙门石窟
乐山大佛
民族艺术
傣 族 舞 蹈
我国的民族构成
汉族 115940万人 万人 少数民族 10643万人 万人 未确定族称的 74万人 万人 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 3421人 人
各民族人口差异
汉族 少数民族
115940万人 万人 91.59%
10643万人 万人 8.41%
少数民族人口
一千万以上 千万以上 一百万以上 百万以上 十万以上 十万以上 一万以上 一万以上 不足万 不足万人
2 16 17 13 7
少数民族人口
2860万 2860万 3287万 3287万 6723万 6723万 8541万 8541万 10643万 10643万
比例 6.06% 6.06% 5.78% 5.78% 6.70% 6.70% 8.04% 8.04% 8.41% 8.41%
全国人口普查 第一次人口普查 第二次人口普查 第三次人口普查 第四次人口普查 第五次人口普查
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主流: 2、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主流: 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共求发展。 共求发展。
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民 族 关 系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民族互助 民族和谐
中华几千年历史 统一是主流 逐渐形成 经济文化融化
五、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费孝通先生: 费孝通先生: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格局 理论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多元统一体 统一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
将在共同繁荣进步中升华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 民族关系
一、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历史上民族关系表现的形态 战争; 1、战争;2、和平交往 2、和平交往形式: 和平交往形式: 和亲;( ;(2 贡赐; (1)和亲;(2)贡赐; 互市;( ;(4 会盟。 (3)互市;(4)会盟。 夏商、西周(穆天子传)、 )、汉 丝绸之路)、 夏商、西周(穆天子传)、汉(丝绸之路)、 渤海、回纥、吐蕃)、 )、宋 契丹)、 唐(渤海、回纥、吐蕃)、宋(契丹)、 茶马互市)、 )、清 海南、台湾) 明(茶马互市)、清(海南、台湾)
朝鲜族长鼓舞
侗族铜鼓
四、各族人民共同创建了伟大的 新中国
我国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团结战 斗的优良传统。到了近现代, 斗的优良传统。到了近现代,各 族人民在共同的反帝反封建基础 上,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进行的反对三座大山的斗争中, 进行的反对三座大山的斗争中, 形成了伟大的凝聚力。 形成了伟大的凝聚力。我们的祖 国和中华民族几经危难而犹存, 国和中华民族几经危难而犹存, 并且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并且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共同 创建了新中国。 创建了新中国。
第一节 中国民族概况
一、民族构成
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称。 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称。 既包括当代各民族,也包括历史上曾经存在 现在已经消失了的民族。 少数民族:汉族以外中国其它55个兄弟民族 少数民族:汉族以外中国其它55个兄弟民族 的总称。因为在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占 绝大多数,所以习惯上把其它55个兄弟民族 绝大多数,所以习惯上把其它55个兄弟民族 统称为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原因
1、国家对少数民族实行了较宽的 计划生育政策
2、民族政策的落实与民族成分的恢复
二、民族分布特点
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 大杂居、小聚居、 大杂居、小聚居、 交错分布。 交错分布。
形成原因
1、各民族人民之间长期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和贸易往来; 和贸易往来; 2、历代王朝实行的戍边、屯田和开荒等政策, 历代王朝实行的戍边、屯田和开荒等政策, 导致各民族人民相互迁徙与流动; 导致各民族人民相互迁徙与流动; 3、民族压迫与民族内、外部的斗争,使力量较弱 民族压迫与民族内、外部的斗争, 的民族为逃避战祸而进行大迁徙; 的民族为逃避战祸而进行大迁徙; 4、各民族劳动人民为了谋生、追求耕地、寻找牧场 各民族劳动人民为了谋生、追求耕地、 而向其他民族地区迁徙流动; 而向其他民族地区迁徙流动; 5、朝代的更替也造成各民族分散、交错杂居。 朝代的更替也造成各民族分散、交错杂居。
三、少数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地区的特点
1、地域辽阔、人口稀少; 地域辽阔、人口稀少;
2、物产众多、资源丰富; 物产众多、资源丰富;
3、多数位于边疆和国防要地。 多数位于边疆和国防要地。
第二节 中国各民族 共同缔造 伟大的祖国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 由各民族共同努力实现的。秦朝 由各民族共同努力实现的。 开始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 开始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此后 两千多年来, 两千多年来,中间虽然有过分裂 割据, 割据,但统一始终是我国历史发 展的主流和总趋势。分裂、割据、 展的主流和总趋势。分裂、割据、 争战,都是在中华大地上进行的, 争战,都是在中华大地上进行的, 是各民族内部的纷争, 是各民族内部的纷争,表现出强 烈的内向性。 烈的内向性。
三、各民族共同发展了祖国光辉灿 烂的经济和文化
畜牧业 农业 手工业 建筑业 文学艺术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方面
各民族都以自己经济和文化方面 的优势促进了祖国的发展。在畜 牧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各自发展 及相互交流。在科技、医药、建 筑、语言文字、历史学、文学艺 术等方面的发明创造及相互吸引、 丰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