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网络诈骗案例的分析及思考
作者:曾庆才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7年第07期
[摘要] 随着网络快速发展,网络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利用网络购物、找工作、交易等带来的便利性日益明显,而由此衍生出的网络虚假交易、钓鱼网站等网络诈骗案也越来越多,尤其是18~29岁年龄段的受骗者占比最大。
而该年龄段正是高校学生的重要群体,因此,预防高校网络诈骗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拟对网络诈骗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措施及启示。
[关键词] 网络诈骗;解决措施;启示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9-0182-02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从网民年龄结构来看,20~29岁年龄段的占30.3%,中国网民学历结构中有9.1%的网民是大专学历,11.5%的是大学本科及以上。
另据《2016年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显示:18~29岁的人群是网络诈骗受害者最为集中的年龄段,占所有网络诈骗受害者的64.9%。
而18~29岁的人群正是高校学生的重要群体,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便利用网络侵犯高校学生的人身、财产权,尤其是校园网络诈骗已成为高发性问题[1]。
因此,高校预防网络诈骗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本文拟结合辅导员工作中的真实案例,对学生发生网络诈骗案件进行分析。
一、案例回顾
学生小D, 2016级学生,大一下学期开学初的某天接到网络电话,称其有一个“顺丰”包裹投递数次后无人签收,提示可按9进行人工客服查询。
按9后,客服人员告知包裹是从天津寄往澳门的,内有三张伪造的身份证,已被海关截留了。
客服人员温馨提醒可以帮忙报警,获得许可后,转接到了“天津市津南区公安局”。
电话接通后,小D提供了身份证号、姓名等个人信息,之后被告知其涉及“李达”洗钱案和一条人命案。
小D当场提出质疑,那会在学校上课,不可能涉及这些事情。
对方提出可提供人证、物证来证明在校上课,及2.7万元的财力证明,否则将按照逮捕令的要求,来学校抓其去天津坐牢。
小D当时蒙了,短时间内难以凑齐2.7万元,希望对方通融两天。
对方爽快答应,并告知小D,因办案的需要不可向任何人泄露信息,包括父母、老师及同学。
随后,更是每隔几分钟给其电话,在对方的强压控制下,小D分不同时段通过支付宝给对方转了三笔钱,共计6000元后,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二、案例分析及解决措施
在小D知道被骗后,第一时间寻求辅导员的帮助,现结合案例,对案例进行分析,并采取如下措施。
(一)了解具体情况,尽力挽回损失
先倾听小D描述事件发生的大致过程,了解到小D是第一次接到此类诈骗电话,来不及辨别真伪,一步一步地跌入诈骗深渊。
大致了解情况后,立即通过以下渠道咨询挽回损失的方法。
首先是进入支付宝平台,找到转账记录,发起“对此订单有疑问”;其次联系支付宝平台客服,咨询并试图挽回所转金额;第三,联系对方银行卡所属银行,与银行客服联系,咨询如何拦截所转金额;第四,在忘记对方卡号的情况下,可从支付宝平台下载电子回单,查看对方完整卡号,为警方提供线索。
(二)安抚学生情绪,配合警方调查
得知被骗后,学生的表现是恐慌、紧张及不安。
及时安抚学生,稳定学生情绪是首要的。
作为辅导员,我先安慰学生,告知学生解决事情的渠道,平复学生紧张的心情。
随后联系学校保卫处,同时拨打110报警。
在等待警察到来时,继续做好安抚工作,让学生放下心里包袱,如实向警察交代事件发生的过程,提供相关线索,配合警察调查。
(三)汇报具体详情,指导后续工作
妥善处理相关事情后,迅速向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汇报。
领导了解情况后,关注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是否申请生源地贷款、是否申请国家助学金等基本情况,并嘱咐做好学生的安抚工作,避免心理问题;及时联系学生家长,告知详情,希望家长协同做好学生的安抚工作;配合保卫处和警方调查,及时汇报事件的进展;关注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帮助学生解决当前困难,确保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四)及时联系家长,协力开导学生
在发生事情后,学生受到骗子的恐吓,怕影响办案,也担心被家长责备,迟迟未与家长联系。
作为辅导员,我及时联系家长,告知事件发生的情况、学生的情绪状态、所采取的措施等,并随时将学生的情况告知家长。
同时希望家长一起开导学生,减少对学生的责备,共同参与学生的安抚工作,协力共助学生跨过受骗的坎,不忘入学初心,继续努力前行。
(五)关注学生动态,确保健康成长
被骗后,学生心理变化是复杂的,他们既担心被家长责备,又担心被同学评论。
因此,他们将事情憋在心里,不敢寻求别人的帮忙,心结得不到释放,进而可能演变成心理疾病。
作为辅导员,一方面告知家长应加强与学生沟通,对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另一方面交代舍友关注学生的动态,若有异常行为及时告知教师,并在宿舍及班级里少评论学生被骗的事情,以免学生再次受到刺激,加重心理负担;辅导员找学生谈话,疏导心理问题,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尽快走出阴影。
三、案例处理效果
此案例属于诈骗案,所涉金额6000元对学生及家庭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
辅导员采取了先安抚学生的情绪,联系学校保卫处、客服人员,报警,向领导汇报,联系家长等措施后,事件得到了初步的处理。
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家长积极配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放下心里的担忧,情绪很快得到稳定。
在领导及同学舍友的关心下,学生感受到暖暖的真情,渐渐走出了被骗的阴影。
从恐慌不安到情绪稳定;从担心被责骂而内疚,到主动与家长联系;从担心被评论而躲避同学,到主动与同学沟通;从担心心理阴影到主动分享防骗经历,为班级同学上一堂真实的防骗课。
她说:“主动分享经历是为了让让更多人识破骗子的伎俩,共同抵制不文明的行为,建造文明诚信和谐的校园环境。
”
四、案例启示
近年来,各种电信诈骗、网络诈骗、工作诈骗案件高温不退,学生在花样百出的骗术面前屡屡受骗[2]。
但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3],因此,作为辅导员,我们不仅要了解常见的诈骗术,知晓如何及时有效地处理诈骗案件,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心理安抚工作,稳定学生的情绪。
(一)辨别诈骗类别,对症下药
诈骗类别不同,采取措施也不同。
一种是面对面诈骗。
尤其是面向新生,宣传推销计算机课程卡、电话卡等各种产品,试图骗取学生的钱财;借用新生的录取通知书和身份证套取定制机等,此类诈骗学生可以向学长学姐及教师等咨询事情的真伪,了解真实情况,以免被骗。
另一种是电信网络诈骗。
虚假中奖短信诈骗、国际数据拨号诈骗、网络购物诈骗、网络退款诈骗、网络信用卡诈骗等[4-5],碰到此类诈骗,要保持冷静,及时向教师、同学和家长寻求帮助;通过官方网站或客服电话,了解具体活动方案,识别诈骗真假;必要时向公安部门报案,提交获取的录音资料、转账记录等证据[6],协助公安部门调查,以备将诈骗分子绳之于法。
(二)注重人文关怀,加强疏导
对心理受伤的学生来说,人文关怀是他们走出阴影、重新生活的助推器。
教师、同学、家长及社会各方共同关怀,关注内心波动,捕捉内心情绪的变化,加强心理疏导,引导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端正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缩短破碎心灵的休复期,尽快度过心理低谷期,重新树立信心,走出阴影,奔向阳光,拥抱未来。
(三)转变教育模式,增强实效
在班团建设时,开展防骗系列主题班会,案例讲解、视频观看、启示探讨等加强防骗意识的教育,总结防骗技巧;开展真实事件的宣传教育,鼓励被骗的学生主动分享过程,增强案例的真实性、亲和性,提升教育效果;开展情景剧模仿秀,真实呈现诈骗过程,揭开诈骗的真面目;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加强团队建设,增强班级学生团队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打击不法分子的诈骗行为,努力营造文明校园、文明社会。
参考文献:
[1]段锟,党敬川.关于高校预防网络诈骗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7,19(1):54-56.
[2]吴采平,王昕.16种电信诈骗术[J].农村新技术,2012(2).
[3]周军.网络骗局的解析与对策[J].电子世界,2006(7): 48-49.
[4]卓刚,焦国林.网络诈骗的分类剖析及打击防范机制探索[J].信息网络安全,2015(9).
[5]宋程.网络诈骗原因与对策浅析[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9(1):54-57.
[6]柳碧红.大学生就业防骗与维权教育案例分析及对策[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