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现代科学体系的基本特征与结构作者:邬焜来源:《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02期摘要:现代科学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网络系统,呈现出一般系统所具有的相应特征,即整体系统性、层次结构性、普遍相互作用性。
总体哲学、领域哲学、门类科学、分支科学、工程技术学构成了现代科学的层次结构,另外,还有作为工具性学科的数学,以及众多的交叉、边缘、综合、横断与全向性学科。
目前分立的哲学体系和科学体系是内在镶嵌在一起的,在同一研究领域中,既有哲学的门类和分支学科,也有科学的门类和分支学科,由此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哲学与科学的内在融合的统一性关系,而且也可以看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在融合的统一性关系。
关键词:科学体系;总体哲学;领域哲学;门类科学中图分类号:G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81(2014)02-0118-07一、问题的提出哲学是人类追求普遍理性的活动,而人类哲学所追求的普遍理性又是分有层次的。
在人类科学理性的思维之中,哲学无处不在。
无论针对什么对象,考察什么问题,我们都可以从该对象该问题的根本原因和根据、普遍的特征和属性、终极的前提和可能的未来发展趋势去进行思考和研究,这样的一种研究方式便具有超越具体感性和超越直接实证研究方式而追寻普遍理性的哲学研究的性质。
然而,我们知道,科学界有一个通常的看法:与世界整体相关的问题是哲学研究的领域,而对于世界整体中的可分割部分,以及个别事物和对象的研究则属于科学研究的领域,并且,科学和哲学研究的对象和领域又是截然分割的。
这样的一种从研究对象的规模和范围的大小来区分哲学与科学的做法已成为一种划分学科性质和层次的标准方式。
但是,这样的一种划分学科性质和层次的标准方式并不是无可挑剔的。
因为,哲学和科学的区别并不简单体现于研究对象的规模、范围和层次,二者区别的本质更在于研究的视角和对对象进行解释的方式和方法。
哲学既可以对整体世界做出统一性的解释,也可以对个别事物和现象进行哲学意义和层次上的考察。
另外,还有一个更为本质的方面,这就是,哲学和科学真的是截然分立的吗?离了科学的具体感性和实证材料的支撑,哲学的思辨真的可以自给自足,可以达到绝对自由的程度吗?而在另一方面,科学真的仅仅凭借它的具体感性的实证材料,而不需要任何思辨的概括和推论便可以建立科学的概念、定理、体系的大厦吗?要对诸如此类的问题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这就有必要切切实实地讨论一下人类的具体感性和普遍理性的关系、哲学和科学的关系。
二、现代科学体系的基本特征哲学和科学都是把相应的世界、世界领域或事物作为其对象进行研究的人类理性创造的学问。
对象世界就是进入人类认识领域的世界。
人类认识的对象世界的具体状态及其广度和深度随着人们的认识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而不断变化。
依据当代复杂信息系统科学所提供的科学原则,任何一个研究对象都只有在相应的整体系统网络的关系中才能得到较为明晰的规定。
要考察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就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和哲学整体相关的系统网络。
根据我们的看法,哲学需要有科学作为其基础,而科学又不能脱离哲学,所以,哲学和科学二者是内在融合地统一在一起的。
因此,我们便可以从广义科学的角度把科学和哲学统一在一个现代科学体系的整体系统网络之中。
科学作为对对象世界进行认识、反映和建构的体系,与它所认识、反映和建构的对象世界总是具有同构性关系。
对象世界是进入人类认识领域的世界。
在不同的历史认识水平上,科学体系对其认识、反映和建构的对象世界所具有的同构性关系的具体形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认识的对象世界的具体模式,同时也昭示着人类的科学认识水平,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不断进化的脉络和线索。
现代科学体系的结构模式具体体现了现代复杂信息系统科学所提供的科学范式的一般原则,这就是万物皆系统。
所有系统都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并具有通过内外物质(包括质量和能量)流、信息流所结成的网络而普遍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
现代科学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网络系统,也必然呈现出一般系统所具有的相应特征,即整体系统性、层次结构性、普遍相互作用性。
现代科学体系是人类近代科学按照研究领域和范围的规模和层次通过分门别类的学科分化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由于是一种分化式的发展,所以,学科和学科之间的门户壁垒是比较森严的。
但是从20世纪中叶起,随着第三次科学革命的兴起,一批带有交叉性、边缘性、综合性、横断性和全向性的学科不断涌现出来,这一发展趋势使原有的比较森严的学科壁垒有所打破,而这样一些新兴学科的涌现使那种简单按照研究领域和范围的规模和层次划分学科的传统方式有所改变,因为这些新兴学科通常是按照研究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涉及事物的整体性关系和性质来确定其研究的对象,而并不是简单地按照领域和范围的规模和层次来确定其研究对象。
理论探讨邬焜:析现代科学体系的基本特征与结构三、现代科学的宏观体系结构图1简单而形象地标明了现代科学的宏观体系结构:图示下面对“图1”中涉及的学科予以简释。
(一)总体哲学总体哲学是哲学的基础理论部分,通常也被称为“第一哲学”或“元哲学”。
哲学的基础理论是哲学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依据。
不同性质的哲学、不同的哲学流派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哲学的基础理论不同。
哲学的基础理论又包含多个方面,通常最一般的方面有:本体论(存在论)、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方法论等。
显然,这诸多方面又分有层次。
本体论是研究世界的本原和本性的哲学学科,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研究“存在的存在”的第一哲学,或说是研究适合于所有事物存在的具有终极普遍性品格的公理、定律、原因的科学。
显然,本体论是哲学的基础理论的最高层次的方面,或说是其核心部分,而这其中的哲学基本问题以及对此问题的具体回答方式则又构成了核心中的核心。
这个核心中的核心可以被看作是哲学的元理论部分。
哲学本体论的具体问题的设定,相关范畴、原理、观点和理论的提出,以及相应体系和结构的建构皆根植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回答方式。
而哲学本体论的学说,又构成了哲学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方法论等方面研究的理论基础。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哲学基础理论诸部分之间的统一性关系。
一般而论,某一流派的哲学理论是否已经建立,是否能够自立于哲学之林就看其是否已经建立了自身的基础理论部分,尤其是要看其是否已经拥有了自身独特的哲学本体论学说,而这个哲学本体论学说的核心又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解读方式。
(二)领域哲学:自然哲学、社会哲学和精神哲学通常,人们总是把整体世界的存在领域从总括的意义上区分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三大基本领域。
与这三大领域相对应,将其中某一领域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并揭示该领域的整体性质及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便形成了三大并列的哲学学科:自然哲学、社会哲学和精神哲学。
因为这三个哲学学科分别以世界三大基本领域中的某一个领域为其研究对象,所以它们比较起以世界整体性的存在为研究对象的总体哲学(哲学基础理论)来说,便只能是总体哲学之下的亚层次(或叫做第二层次)的哲学。
我们有理由把这三个并列的哲学学科称为“领域哲学”。
无论从哲学史还是从当代哲学的现状来看,处于这一亚层次地位的哲学同样是门户众多、学派林立。
一般观点认为,自然哲学、社会哲学和精神哲学的区别在于各自研究和概括的领域不同,自然哲学研究自然界(狭义)中的一般性问题和规律,社会哲学研究人类社会中的一般性问题和规律,精神哲学则研究思维现象的一般性问题和规律。
其实,这种观点是极为肤浅的。
不应当把自然哲学、社会哲学和精神哲学的学科差异仅仅简单机械地看成是某种研究领域的不同,而更应该看成是某种研究角度和方向的不同。
从自然的角度和方向来看,社会和思维决不是外在于自然的领域。
自然哲学对社会和思维的考察是从自然本性的角度和方向上来进行的。
这种考察是要用自然自身的眼光来规定社会和思维的更为普遍的自然属性的方面,而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那些个别的、特殊的方面和细节,自然哲学一般是不予深究的。
这个普遍和特殊的区别,这个考察方向和角度的不同就构成了自然哲学、社会哲学和精神哲学的学科差异。
虽然,社会哲学是研究社会运行的特殊规律的,但是它又必然要考察社会的自然起源,以及属于自然的一般方面。
精神哲学也是这样,它在考察思维现象时也必须要考察它的自然的、社会的起源、属性等等方面。
辩证法的结论只能是这样:自然、社会、思维绝不是相互孤立、外在的领域,三者都从各自的角度和方向上全息映射着其它两个领域或方面。
在自然哲学、社会哲学和精神哲学这三大领域哲学之下,又可以去区分出众多的第三层次的哲学,如在自然哲学之下又可以再区分出物理哲学、化学哲学、生物哲学、地质哲学、天文哲学等等;在社会哲学之下又可以区分出经济哲学、法哲学、政治哲学、伦理哲学、管理哲学等等;在精神哲学之下又可以区分出逻辑哲学、认知哲学、人工智能哲学等等。
这个第三层次的哲学我们可以称之为“门类哲学”。
在门类哲学之下还可以再区分出第四、第五或更深层次的哲学,这些哲学我们可以称之为不同层级的“分支哲学”。
另外,有一些哲学学科,它们研究的对象针对的是世界事物的某些特殊的、然而又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和属性,如数学哲学、系统哲学、生态与环境哲学……这样的哲学学科的最一般的内容并不能简单地归结到上述的自然哲学、社会哲学和精神哲学中的任何一方,但是从其研究问题的领域和方式上来看,这些哲学学科的最一般的研究层次也可以被看作是某种意义的“领域哲学”,并且在这些哲学学科的“领域哲学”的层次之下,仍然可以再区分出它们各自的门类和分支哲学。
还有一些哲学学科,它们研究的对象针对的是人类科学和实践活动的特殊的大的领域,如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这样的哲学学科的最一般的内容也不能简单的归结到自然哲学、社会哲学和精神哲学中的任何一方,这些哲学学科的最一般的研究层次也可以被看作是某种意义的“领域哲学”,并且,在这些哲学学科的“领域哲学”的层次之下,仍然可以再区分出它们各自的门类和分支哲学。
(三)门类科学和分支科学由于科学分化发展造成的壁垒限制,虽然我们已经有了自然哲学、社会哲学和精神哲学这样的学科建构,虽然我们可以明确地区分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这样的三大领域,但是,迄今为止,统一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还并未建立。
所以,在一般狭义(具体)科学的层面上,我们直接面对的并不是统一的科学,而是分门别类的具体学科,而那些统一的领域——整体世界、整体自然界、整体人类社会、整体精神和思维现象——目前还仅只是哲学研究的对象。
目前,在狭义(具体)科学的领域,相关的学科是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进行再分割,并由此区分出不同的对象领域,然后分别对这些不同的对象领域的特殊性质和规律进行研究,这就形成了分门别类的具体化的科学学科。
在这些学科中,最为宏观的便是门类科学,而在门类科学之下再行分化出的学科便是分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