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

法学一班刘元歆1490701026
行政主体
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于“行政主体”这一名词从常识和字面上来理解,既是拥有权力执行能力的机关机构或组织形式自身权力的主体。

对于我们学习行政法而言,则需要我们更科学的,具体的理解这一概念。

对于这一概念可分为三方面:1,行政主体应当享有行政权力其意义在于行政主体的权力必须有法律法规授予,才能具有支配他人的权力。

2,行政主体必须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力,意义在于具有行政权力的行政主体必须是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组织,只有这样才能让行政的权力行使具有规范性,规范化的行使权力。

3,行政主体能独立地承担法律责任,能承担法律责任,行政诉讼才有存在的必要,也是公民和其他社会组织,机关行使监督权的必要要求。

基于学理上的这些对行政主体的初步认识,我阅读了【多元化背景下行政主体之建构——薛刚凌】,对行政主体这一概念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学习。

论文中,我得知了行政主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是社会利益多元化的产物也是行政分权和自制的法律技术。

我国的行政主题概念形成是在20世纪80年代,其理论对应的是一元利益框架下公共行政的需要,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转型,以及经济实力的发展,在政治法律上也要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建构以多元行政利益为基础的新型行政主体制度, 是中国行政主体制度的发展方向, 也为我国国情之所需。

在学理上,行政主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职权性、授权性的行政主体和行政机关,行政机构、社会组织、公务组织。

从不同法系上看,在大陆法系,行政主体可分为三类:1国家,2地方性行政团体,3其他行政主体。

然而在英美法系中,虽然没有系统的行政主体理论,但却存在着行政分权和社会自治的实体制度,而且已发展相当成熟,溯其根源,在中世纪的英国各大城市便已成为大的自治性城市,各个自治市的权利不同,主要有自主管理权、财产权、选派代表出席全国议会权和成立市法院权。

在近现代,英国采取分级制度,即地方政府分为郡(郡区)和区(乡区、非郡市)两级,由地方选举的议会管理。

地方政府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 都是独立的法人。

由此可知在英美法系国家在城市形成之时便有了行政的实践活动,城市自治,分级管理,独立的法人都已实践成立,并未依靠理性的学理理论作为支撑,对此我认为英美法系国家依靠实践达成了成熟的行政分权和自治制度,在发生的时间截点上是和欧洲的新思想的萌发和启蒙思想的两大运动密不可分的。

虽然学者并没有对于行政主体制度做出针对性的研究,但伴随的新思想的解放和启蒙,无形中形成了分权自治的行政意识,因此在实践中才得以迅速发展,在实践中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这和中世纪学者所做思想贡献密切相关。

由此,在现在针对性的学习行政主体的理论的同时,我们还认识到了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思想要紧跟时代,甚至超前于时代。

英美法系国家成熟的行政制度理论的成型让我们知道了思维思想内在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认识了英美法系成熟的行政制度后,可归纳其表现出的功能:1保证行政分权和自治的功能,2确认和保障多元行政利益的功能,3建构公共行政秩序、规范外部行政的功能。

在宏观上,行政分权能相互制衡,避免独裁,自治又在制度上体现了自由的精神,提倡多元化的行政功能,能促进管理模式选择和创新、制定规则和公共政策、决定辖区内的重大事项、设定行政机关、确定编制规模、管理财产和公务员、与其他横向社会利益团体的平等竞争以及行政救济权等。

强调行政利益的目的是通过其内部民主、理性、公正、高效的管理和构建外部平等、有序的竞争秩序来谋求社会利益共同体的发展,进而满足社会利益公共体成员的需要,也符合了社会利益多元化这一客观事实。

提倡秩序和规范既限制了自由又保护了自由。

由此可对比,在我国行政制度任然是一元化为主,这和一个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密切相关的,在考虑这类问题上不能盲目的学习,必须要建立在根本的政治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考虑。

由于社会背景不同,对于西方国家成熟的行政制度及功能学者并未能真正的了解原始意义的行政主体被略去,独立的行政利益没有被作为行政主体的判断标准,而是强调代理意义的行
政主体。

以是否有法律授权为行政主体的资格要件。

西方国家行政主体制度最本质的特征是与行政利益相联, 而我国的行政主体理论强调的是行政职权。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经济转型带来了社会多元利益的形成,这貌似是当年中世纪是西方国家英美法系国家的老路,然而在政治上,我国也不能落后于经济发展步伐。

具体来说,我国在这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影响我国行政实体制度的转型。

第二,忽视了多元行政利益的存在。

第三,不利于行政主体制度的建设。

第四,漠视社会行政的发展。

在认识到了这样的局限性后,欲使行政制度改革发展,对于我国来说,既是在多元化背景下的行政主体发展的方向是否走向多元化的探讨。

传统行政主体理论在多元化背景下的明显不足已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针对我国现行行政主体理论的种种缺陷,学界提出了三种主张:第一种主张是完全否定现有行政主体理论,退回到对行政组织的研究;第二种主张是保留行政主体概念,借鉴西方国家的行政主体制度,建立以地方自治、公务分权为核心的行政主体制度;第三种主张是以现有行政主体理论为基础,完善或者重构行政主体理论。

经济多元化、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行政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社会大量冲突的产生正是一元的行政体制和多元的经济、社会不匹配所导致。

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行政已在逐渐走向多元,地方在公共行政上已获得越来越多的自主创新权、基层村民自治、社区自治、行业自治、国立高校的自治也在逐步发展,但行政的多元化在法律上并没有得到承认,我们没有确认多元的行政利益主体的法律资格,没有界分和明确各类行政主体的权利义务,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其利益的实现。

其结果是行政利益主体不清, 利益界分不明,竞争规则缺失,管理成本高昂,并引发大量的短期行为。

上诉的这些并不能成为我国直接学习西方英美法系国家的分权与自治,基于不同的社会制度,我国还不能全面推行这样的分权和自治。

然而,是否建立以多元行政利益为基础的行政主体制度直接影响到我国行政实体制度的发展方向。

因而,重新审视传统行政主体理论,并建构新型行政主体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坚持走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在此基础上,只有对行政主体这一概念进行新的界定,才能避免盲目。

从行政多元的角度考虑,可将行政主体界定为在行政法上具有独立行政利益,享有权利(权力)、承担义务,并负担其行为责任的组织体或该类组织体的代理主体。

和传统界定相比,新的概念不是着眼于行政外部关系,而重在行政主体制度的自身建构;不是以行政权力为核心,而是强调行政利益。

行政利益是人主体性原理辅助性原则和建构理性主义的要求。

简而言之就是重视人在行政中的重要意义,重视人的价值,既是强调人的主体性,,简单地说,就是人作为人具有的自我意识、个人特殊性、独立人格和意志自由。

人的主体性强调人作为人而具有的终极意义和自由意志,要求对个体的价值予以尊重,要求对个人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认可, 要求社会的发展应以不断扩充人的自由空间为目的。

以多元利益为核心的行政主体将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空间。

辅助性原则主张在国家和个人之间存在一界限, 在界限的一侧属于个人领域范围内的事务,国家不能干预,只有对个人无法解决的事务, 个人才能介入。

在对于行政主体制度的建构上,可分为几个方向:1. 在法律上确认行政主体制度,2. 行政主体内部制度的构建,3. 行政主体外部制度的构建。

建立以多元利益为基础的行政主体制度是时代的需要,但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许多困难。

在行政主体制度的建构过程中,归纳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1,传统行政主体理论的障碍,2,中国的国情,3,公共行政改革的需要。

因此,如果要真正建立新型的行政主体制度,必须从法律上突破。

当然,立法的推进可以是渐进的,新型行政主体制度的建立需要逐步完成。

在推从人的主体性时,必然也要考虑到主体与行政主体的内涵,人在社会中的身份的多样的,所从事的活动也是自由多样的,因此,我认为在强调行政主体制度的发展上的人的主体性时,其中的核心便是人的民事能力。

民事能力分为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

人的民事能力范围的拓展扩大也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行政主体作为一项行政法律制
度普遍出现于西方社会, 无论在大陆法系的法国、德国或日本,或在普通法系的英国、美国,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行政主体制度。

从主体的内涵考虑, 作为一个行政主体, 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必须是两人以上的组织体,而不能为自然人个人。

第二,享有自身的利益。

第三,存在独立的权利义务。

独立的权利义务是由行政主体的利益派生而来的,是其利益的具体化和法律化。

建立在人的主体性的探讨上,对于我国行政主体理论的弊端可做简单的归纳:混淆了行政机关和个人在行政领域的地位。

不利于我国对西方国家行政主体制度的吸纳。

忽视行政管理统一协调的内在要求,掩饰了我国行政组织无序的现状。

在吸收外国的优秀成熟的制度同时,也要秉持着是否具有可行性的原则,考虑到其中观念,文化差异所具有的内在冲突,不可盲目的学习,在学习英美法系国家的成熟的行政制度只是为我国发展建立更完善的行政制度提供参考模式,其中可行性原则是必须要坚持的。

所参考的论文有————【多元化背景下行政主体之建构_薛刚凌】,【行政主体之再思考_薛刚凌】,【我国行政主体理论之检讨_兼论全面研究行政组织法的必要性_薛刚凌】【行政主体及其类型的理论界定与探索——杨解军】【行政主体责令承担法律责任的法律属性——胡建淼吴恩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