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

第四章行政主体
一、行政主体理论引入的背景
二、行政主体理论的内容
(一)涵义
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相对人互有权利义务关系
的另一方当事人,是享有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注意:行政主体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如行政机关、派出机关(行政公署、区公所[涿鹿县赵家蓬区公所]、街道办)、派出机构、内设机构(二)类型
固有职权型行政主体和授权性行政主体
注意: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的区别(4个要点)延伸:行政授权
《行政处罚法》
第十六条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

第十七条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

《行政复议法》
第十五条
(二)对政府工作部门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构的部门或者该部门的本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三)对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分别向直接管理该组织的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或者国务院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或者派出机构在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授权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

(三)资格
(四)职权与职责
(五)职务关系
领导与被领导;双重领导;指导与被指导;公务协助
三、行政主体理论的现实困境
(一)行政主体概念自身内涵与外延的双重不确定性
(二)行政主体理论导致行政主体的责任定位发生错误
(三)行政主体理论不利于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行使诉权
(四)行政主体概念难以有效应对公共行政发展的挑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