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学重点考点

传染病学重点考点

传染病学【1】传染病学总论考点1 感染过程的表现形式1.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在入侵部位即被消灭,或从鼻咽部、肠道、尿道及汗腺等通道排出体外,不出现病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

2.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为最常见类型。

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还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发生率最低且易识别。

4.病原携带状态包括带菌、带病毒及带虫状态,其特点为不显示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在许多传染病中为重要的传染源。

5.潜伏性感染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一般来说,隐性感染最多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最少见,但最易识别。

考点2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侵入人体能否发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外环境三个因素。

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与下列因素有关: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考点3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三环节)1.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①患者;②隐性感染者;③病原携带者;④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包括:①消化道传播;②呼吸道传播;③虫媒传播;④接触传播;⑤血液、体液、血制品传播;⑥土壤传播;⑦母婴传播。

3.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考点4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所引起的,病原学检查是传染病的确诊依据。

2.传染性是传染病与非传染性疾病的最主要区别,是确定传染病患者隔离期的主要依据。

3.流行病学特征主要指传染病的流行性、季节性和地方性,以及感染后免疫。

考点5 流行病学资料包括发病地区、发病季节、接触史、预防接种史、既往患传染病情况,还包括年龄、籍贯、职业、流行地区旅居史等,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

考点6 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实验室检查对传染病的诊断具有特殊的意义,病原体的直接检出或分离培养是传染病病原学诊断的“金指标”,而免疫学检查亦可为诊断提供重要根据。

考点7 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对传染病患者的治疗,不仅为了促进其康复,还在于控制传染源。

要坚持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的原则。

考点8 传染病的预防①管理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

考点9 管理传染源要求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积极治疗患者。

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8种。

其中甲类(鼠疫、霍乱)2种,乙类26种,丙类10种,对乙类传染病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SARS、肺炭疸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离流感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考点10 切断传播途径对于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及许多寄生虫病来说,切断传播途径通常是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

如对消化道传染病重在“三管一灭”(管饮食、管水源、管粪便,消灭苍蝇),并采取用具消毒、注意个人卫生等措施。

考点11 保护易感人群1.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改善营养、锻炼身体等。

在流行期间应避免同易感人群接触,必要时可进行潜伏期预防性服药。

2.提高特异性免疫力接种疫苗、菌苗、类毒素等可提高人群的主动性特异性免疫:接种抗毒素、丙种球蛋白或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可使机体获得被动特异性免疫。

儿童计划免疫对传染病预防起关键性作用。

【2】病毒感染考点1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BV)为DNA病毒(亦称Dane颗粒),其他四种都为RNA病毒。

甲型和戊型肝炎为粪-口途径传播;乙、丙、丁型肝炎多经过输血、注射等体液途径传播,也可经母婴垂直传播。

考点2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1.急性肝炎各型临床特点(1)甲、戊型:①起病相对较急,有明显症状;②急黄肝较多,戊型病情较重;③不转化为慢性肝炎。

(2)乙、丙、丁型:①起病相对较慢,无明显症状;②黄疸发生率相对较低;③可转化为慢性。

2.重型肝炎五型均可引起重型肝炎,以HBV或肝炎病毒的重叠感染为多见。

临床特点:进行性加深的深度黄疸伴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和极度乏力、胆酶分离、PTA<40%。

(1)症状高度乏力、纳差、黄疽、出血倾向。

(2)体征肝浊音界缩小、腹水征阳性、高度黄疸、大片瘀斑。

(3)并发症:①出血倾向(皮肤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②腹水(胸水);③肝肾综合征;④肝性脑病;⑤肝肺综合征;⑥严重感染;⑦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

早期肝硬化须依靠病理诊断。

考点3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检查1.甲型肝炎(HAV):抗-HAV IgM出现较早,为HAV诊断最常用的重要指标。

2.乙型肝炎(HBV):(1) HBsAg是感染最早出现的血清学指标,也是现症感染标志之一。

(2)抗-HBs是感染HBV后产生的唯一保护性抗体。

(3) HBcAg 血液中一般无游离的HBcAg,若血清HBcAg阳性表示传染性强,HBV复制活跃。

(4)抗-HBC为感染HBV后最早出现的抗体,是HBV感染的标志,抗-HBc IgM为病毒复制活跃指标,表示感染者传染性强。

抗-HBc IgG可持续多年不退,是HBV感染的标志,包括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

(5)HBV-DNA是HBV存在和复制最可靠的直接证据。

3.丙型肝炎(HCV):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为病毒感染标志。

HCV-RNA阳性是HCV感染及复制活跃的标志。

4.丁型肝炎(HDV):HDAg是HDV感染的直接标志,抗-HDV IgM、抗-HDY IgG是HDY感染的标志,急性HDV感染者抗-HDV IgM过性升高,慢性HDV感染时,抗-HDV IgM 升高多为持续性,并有高滴度的抗-HDV IgG阳性。

5.戊型肝炎(HEV):抗HEV-IgM 是HEV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

考点4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病毒性肝炎诊断主要通过流行病学史、病原学诊断、肝穿刺活检及各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标准等方法进行诊断。

考点5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1.休息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治疗措施。

2.抗病毒治疗是慢性肝炎的主要治疗手段。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核苷类似物、利巴韦林(病毒唑)等。

考点6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保护易感人群)1.甲型肝炎甲肝减毒活疫苗及灭活死疫苗均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2.乙型肝炎(1)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主要用于阻断hbv的母婴传播及意外暴露的被动免疫,应在出生后或暴露后的24小时内(时间越早越好)注射。

(2)乙肝疫苗主要用于阻断母婴传播及新生儿和高危人群的预防,HBsAg阳性产妇所生婴儿,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可提高保护率。

考点7 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上最显著的特点为:突然暴发,迅速蔓延,波及面广,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流行3~4周后会自然停止,流行过后人群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甲型流感常引起暴发流行:乙型流感呈局部流行或散发,亦可大流行;丙型流感以散发为主。

考点8 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表现潜伏期通常为1~3日。

起病多急骤,主要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

发热通常持续3~4日。

1.单纯型流感最常见,骤起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40℃,头痛、全身酸痛、咽干、乏力及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明显;咳嗽、流涕、鼻塞、咽痛等呼吸道症状较轻;少数患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肺炎型流感较少见,多发生在2岁以下的小儿,或原有慢性基础疾病者。

特点:在发病后24小时内出现高热、烦躁、呼吸困难、咳血痰和明显发绀,可进行性加重,抗菌治疗无效,可因呼吸循坏衰竭于5~10日内死亡。

考点9 流行性感冒的诊断同一地区,流行季节,短时间之内出现大量流感样病例,应考虑流感。

诊断分为两类:1.疑似病例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

2.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病原学检查( 确诊依据)。

考点10 流行性感冒的治疗1.治疗原则(1)隔离患者流行期间对公共场所加强通风和空气消毒。

(2)早期治疗起病1~2日内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

(8)加强支持治疗和防治并发症卧床休息,多饮水,饮食要易于消化。

密切观察和监测并发症,抗菌药物仅在有继发细菌感染时才考虑应用。

(4)合理应用对症治疗药物应用解热药、缓解鼻黏膜充血药物、止咳祛痰药物等对症治疗。

儿童忌用阿司匹林制剂,以免诱发致命的雷耶(Reye)综合征。

2.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1)离子通道M2阻滞剂只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

金刚烷胺和甲基金刚烷胺可阻断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抑制病毒复制,早期应用可减少病毒的排毒量,缩短排毒期。

(2)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 oselta mivir)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抗病毒药物,能特异性抑制甲、乙型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丛而抑制病毒的释放。

考点11 流行性感冒的预防1.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隔离时间为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

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1)接种流感疫苗在流感好发季节;给易感的高危人群和医务人员接种疫苗;(2)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预防明确或怀疑某部]流感暴发时,对所有非流感者和未进行疫苗接种的医务人员给予金刚烷胺、金刚乙胺或奥司他韦进行预防性治疗。

考点12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概念人感染高致病性盒流感,简称人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中某些亚型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考点13 人禽流感的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3日,通常在7日以内。

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后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

1.H7亚型病毒主要引起结膜炎或上呼吸道症状。

2.H9N2亚型病毒同普通流感所致症状类似。

3.H5N1亚型病毒所引起的症状重,病死率较高。

表现为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部分患者可有消化道症状。

重症患者可出现高热不退,病情发展迅速,几乎所有患者都有明显的肺炎,可出现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肺出血等多种严重并发症,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甚或导致死亡。

考点14 人禽流感的病原学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类。

其病毒亚型主要有H5N1、H9N2、 H7N7,其中感染H5N1亚型者病情重。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虫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按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乙类传染病。

考点15 人禽流感的流行病学1.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特别是鸡。

2.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