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

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

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
语言迁移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对于语言迁移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

Corder把迁移看成是一种借用; Faerch和Kasper认为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激发其母语知识去使用中介语的一种语言心理过程; Schachter认为语言迁移是先前获得的知识对于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

在众多的表述中,Odlin的定义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可。

他认为语言迁移源于目标语和学习者已习得或未习得的语言间的异同,是一种跨语言影响。

语言迁移是有正、负之分的。

正迁移能够推动二语习得,负迁移则会妨碍二语习得。

所以,研究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对于二语习得者以及教学者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

负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干扰主要体现在语音、语义、句法和语用等方面。

下面我将以我们中国二语习得者为例来进行分析,假定第二语言是英语。

从语音层面来看,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音系统,有着不同的发音规则,可是二语习得者普遍倾向于用汉语的发音去代替英语的发音。

所以在这些习得者中,语音负迁移是比较突出的迁移现象。

例如,很多习得者会把英语中的[θ]发作是[s]。

从语义层面来看,习得者常常将汉语搭配习惯迁移到英语中去,认为汉语和英语的词汇是一一对应的,从而产生许多词汇负迁移错误。

例如,“look at”意为“看”,那么在翻译“看电视”的时候,习得者可能就会按照汉语的搭配习惯翻译成“look at the TV”,而实际应该翻译为“watch TV”。

从句法层面来看,那些对句法规则掌握不是很牢的习得者常常会套用汉语的句法规则,从而产生句法负迁移现象。

例如,“你是要去动物园吗”,习得者可能就会翻译成“ You’re going to the zoo”,而实际应该翻译成”Are you going to the zoo”。

之所以习得者会犯错,就是因为他们套用了汉语的主谓宾结构。

从语用层面来看,习得者往往会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语用负迁移现象。

例如,在回应“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这句话的时候,习得者可能就会答道“No, no, my English is not good at all”,而实际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应回答“Thank you”。

而正迁移对二语习得的促进也主要体现在以上这几个方面。

从语音层面来看,英语使用音标,汉语使用拼音,音标和拼音有很多具有相同的发音。

例如,英语中的/k/,/l/,/m/,/n/与汉语中的k,l,m,n 的发音就是相同的。

所以,习得者在学习这些发音的时候,是高效率
的,这就是语音正迁移现象。

从语义层面来看,英语中有名词、副词、动词、介词、形容词、连词等词,汉语中同样有这些词,所以,在记忆词性的时候,习得者往往就可以借助自已已获得的汉语知识来记忆词性,从而提高效率。

从句法层面来看,英语和汉语中陈述句都遵循主谓宾结构,所以陈述句中出现的负迁移现象比较少。

例如,在翻译“我给了他一本书”的时候,习得者都能按照规则翻译成“I gave him a book”。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语言迁移对第二语言教学者的一些启示。

启示如下:一、应有意识地指出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异同点。

因为学生在基础阶段倾向于借助母语来学习第二语言。

二、应丰富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

因为学生往往会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负迁移错误。

三、教学中母语的使用应适度。

因为过多母语的使用会减少学生接触第二语言的机会,而过少母语的使用又可能会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第二语言。

而对于二语习得者来说,他们则应该有意识地找出并记忆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异同点并丰富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