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卷第11期2007年11月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mal0fGuangzhouUniversit)r(SocialScienceEdition)V01.6No.1l
Nov.2007
李步云人权理论体系论纲杨松才,陈佑武(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006)摘要:李步云先生的人权思想涉及人权的概念、主体、内容、本原、存在形态、本质、普遍性与特殊性、权利与义务辩证统一、人权与主权、人权与法律、人权与社会主义以及人权的实现等内容,这些方面构成了一个内在统一与形式完整的人权理论体系。关键词:李步云;人权;理论体系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l·394x(2007)11-0032一05
李步云先生是当代中国人权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深刻意识到“建立起社会主义的人权理论体系,是摆在中国法学家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此问题意识下,他孜孜不倦,皓首穷经,在与各种人权思想辨伪与求真过程之中创立了一个具有法哲学气质的人权理论体系。该体系取精用弘、博大精深,其内容主要体现于《走向法治》、《法理探索》、《法理学》、《人权法学》四本著作之中。①本文仅酌其精要,梳理成纲,以便与大家分享其理论精华。一、人权的概念人权概念表达了人们对人权的基本看法。在李步云先生看来,人权就是人在其所生活的社会,特别是国家中所应当享受并得到充分保障与实现的各种权益,这种权益是人依其本性所应当享有,客观存在且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人权是“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享有和应当享有的权利”[2】l曲。理解此概念必须注意以下三点:第一,他认为应该将人权与人权概念区分开来,不可混为一谈。人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人权现象,而人权概念则是一种人权意识,二者是属于不同范畴。广义的人权古代就有,以自由、平等、人道为基本原则与主
要内容的人权是近代才有的。由此展开,他认为人权制度和人权理论是有区别的,是先有人权及其相应的有关制度,才有相应的人权理论。第二,他认为人权是一种权利,但并非所有的权利都是人权。人权与权利在本原、主体、客体、存在形式等方面均存有差异。第三,他认为应将人权同公民权或公民的基本权利予以区分,二者不是一个概念。居住在某一国家里的“外国人”应当享有他(或她)们所应当
收稿日期:2007—09—09作者简介:杨松才(1962-),男,湖南邵阳人,广州大学副研究员,从事国际人权法研究。
①《走向法治》与《法理探索》是两部论文集,主要收录了李步云先生近二十多年来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其中,《走向法治》有“法治与人权”一栏,收录9篇关于人权研究的论文;《法理探索》设有“人权保障”一栏,收录ll篇人权研究的论文。这两部论文集的20篇文章代表李步云先生在人权研究领域的主要观点。《法理学》是李步云先生主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材,该书第19章“法与人权”中阐述了法与人权的基本关系。<人权法学》是李步云先生主编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本国家统编教材。该书第一编“人权一般原理”是李步云先生人权理论体系的首次系统化编排,并增加了前两部论文集及《法理学》中没有体现的新近发展的一些理论观点。《走向法治》与《法理探索》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分别于1998年、2003年出版;《法理学》由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人权法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万方数据第ll期杨松才等:李步云人权理论体系论纲·33·享有的人权;因灾害或战争而流落异国的难民,也应当享有居住国或国际社会给予的救助以及这些人应当享有的权利。世界上还有“无国籍人”生活或工作在某些国家,联合国还专门为这些人制定了一些人权文书。如果人权就是公民权,那么这些人就与人权无关。二、人权的主体人权主体承载了人权的精神。李步云先生主张人权主体并非仅仅限于个人。社会群体,主要是一些弱势群体的人权主体地位应受到重视。如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消费者;犯罪嫌疑人和罪犯;少数民族或种族等等的集体人权。此外,民族、一国人民以及全人类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也成为重要的人权主体。同时,他认为政府或国家不是人权主体,而仅仅是人权实现的义务主体。在人权主体关系上,他认为“个人人权是集体人权的基础,集体人权是个人人权的保障”[3]410。412。在人权主体权利保障上,他指出人权主体的权利保障具有历史局限性。例如,在奴隶制条件下,奴隶作为人应享有人权,应是人权的主体,但那时的奴隶就不被当作权利的主体,所以主体便无相应的权利保障。但这并不意味奴隶及封建社会的农民就不是人权的主体,因为奴隶也有人的本性、人格、尊严与价值,不能因为在当时现实条件下他们不被当作权利主体就否认这些人应当享有其人权主体的地位。在人权主体历史演变上。他认为主要有两个发展过程:其一,从古代的个体发展到近代以个人为主,同时又出现了国内集体人权;再发展到二战后人权保护进人国际领域,出现了国际集体人权。其二,个人作为人权的基本主体,经历了一个从非普遍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过程,这一个过程比前者更显艰难。三、人权的内容人权内容展现了人权的具体内涵。在李步云先生看来,人权的内容也可称之为人权的客体,是指人可以和应当享有的权利。他深刻地指出,人权是一种权利,但并非所有的权利都是人权。根据三代人权的划分标准,他认为人权内容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人身人格权,如生命权、人身安全权、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权、名誉权、隐私权等;二是政治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监督权、罢免权、知情权、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罢工自由、信教自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请愿权、诉愿权、诉讼权、民族平等权、法律平等权;三是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如财产权、工作权、休息权、最低生活保障权、受教育权、科学研究自由、文学艺术活动自由等。同时,他认为在国际上集体人权的内容主要有:民族自决权、发展权、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和平权、环境权等等。【4J458在人权的保障上,他认为政治权利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应当并重,但在中国,现阶段应当首先解决对政治权利的忽视。在人权的位阶上,李步云先生认为生存权是首要人权,即“权利的行使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实现和保障人的生存权这项首要人权到各项具体人权。”[41471
四、人权的本原人权本原是人权的正当性所在。李步云先生认为,人权的本原是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关于社会属性,他指出是指人生活在各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人的利益与道德,人的思想与行为都不可能不受各种社会关系的性质与特点的影响与制约。关于自然属性,他认为是指人的天性、德性与理性。人的天性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即生命、福利与自由。人的生命不受肆意剥夺,人身安全不受任意伤害;人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思想自由不受禁锢;人的最低生活受保障,人有追求幸福的愿望,这些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和本能。人的德性的主要内容是平等、博爱与正义。人是一种有伦理道德及其无限追求的高级动物,这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一个根本点。人生性就有“仁爱心”、“同情心”、“怜悯心”、“恻隐心”,并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和交往中逐渐养成平等、博爱、正义等为核心的一套伦理道德观念。人的理性主要内容是理性(狭义的)、理念与理智。狭义的理性指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即人可以通过这种能力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理念即人类通过理性认识能力所共同创造与享有的“精神文明”的成果,人类正是运用这些“理论”、“理念”去进一步认识和改造世界;理智即人的克制自己的能力。人可以通过理智,克制自己不去做那些不合情和不合理的事情,不去谋取那些不正
万方数据·34·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卷当和不合法的利益。这就是李步云先生关于人性的“三性九点论”‘5114。五、人权的存在形态人权存在形态是人权的表现形式。人权的三种存在形态是李步云先生在人权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观点。他认为,人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有三种相对具体的存在形态,即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利。将人权局限于任何单一存在形态都不足以揭示人权的本质,也不利于对人权实现途径的探索,反而有可能使人们对人权产生误解。因此他对三者予以了明确界定:人权从本来意义上讲是“应有权利”,即人按其本性所应当享有的权利;法定权利是“应有权利”的法律化、制度化;实有权利是指人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的人权。他特别强调,应有权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社会关系,不同于一些学者所言的“道德权利”。由此推演,他认为法定权利,实有权利都是客观存在。关于三者关系,他认为三者之间不是平行关系,而是层次关系,三者的内容在很大一部分上是重叠的。随着人类文明的继续向前发展,它们之间的外延将进一步接近,彼此重叠的部分将日益扩大,但永远存在矛盾,应有权利将永远大于法定权利;法定权利将永远大于实有权利。正是这种矛盾,推动人权不断得到实现。[3]430m8六、人权的本质人权本质体现了人权的价值诉求。在人权的本质上,李步云先生将其归结为利益与人道主义两个基本的方面,即他所称之的“利”与“义”。在《社会主义人权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一文中他就表明:“离开‘利益’讲人权是没有意义的,也不可能正确理解人权问题上经常存在的种种矛盾和斗争的实质。”【4姗这是李步云先生人权观的一个重要立场,离开此点便难以理解李步云先生人权思想的核心价值。同时,他认为人权又要受人们的一定道德观念的支持与认可。什么样的个人或群体应当享有什么样的人权,法律是否和应当如何确认和保护某项人权,由于人们的道德观念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其看法与做法也往往不一致。因此他提出“支持和认可人权的伦理道德观念的核心是人道主义”的观点。此观点是李步云先生人权观的集中体现,是他对各种人权现象存在的本质认识。而且他也进一步指出“利”与“义”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它们是构成人权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决定人权本质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推动人权进步的两个重要力量源泉”[4】459;“是推动人权进步的两个重要轮子”嵋¨”。
七、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人权普遍性与特殊性反映了人权的应然属性与实然属性。概括地讲,李步云先生认为在人权主体、人权客体、人权立法和人权保障机制上,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人权的普遍性含义是人作为人,不论其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见、财产、教育等状况如何,都应当享有他应当享有的权利;在一个国家里,在这个国家的任何历史时期,人人都毫无例外地应当享有生命权、人身安全权、人身自由权、思想自由权、人格尊严权、最低生活保障权等与生俱来的最基本的人权,这是人权普遍性的突出表现。人权的特殊性表现为,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里,人权制度的变化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不同的人实际能够享有的权利在量与质上是有差别的。在现今的国际社会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普遍承认和尊重“国际人权公约”所确认的保障一系列基本人权与自由的原则;共同签署某些国际人权公约;共同制止某些践踏人权的国际罪行,都是人权普遍性的反映。在尊重与维护人权共同标准的前提下,在尊重与维护国家主权原则的基础上,不同国家在人权观念、人权政策、人权制度上,可以采取一些符合自己国家具体国情的立场和做法,是人权特殊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