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

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

姓名:张云天学号:2013232025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题目: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研究综述
关键词: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研究综述
目录:
一,现代性的内涵和特征
二,马克思与现代性
三,马克思现代性理论发展方向
正文:
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先阐述现代性的内涵,然后再介绍中国学术界两位教授即丰子恺、汪
文富对现代性及其特征的看法。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李淑梅、邹广文、任平教授对马克思与现代性问题的看法,
说明学术界目前已形成对马克思与现代性问题的一致看法,即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
有一定性研究,他发表过自己的看法,直到今天他的一些理论仍具有启发性价值。

第三部分指出目前中国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两大发展方向,从批判性出发,阐述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性质,体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超越,主要代表人物有吴
晓明、欧阳康;从实践性出发,找到马克思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代社会的契合点,证明
其当代价值,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德峰、何萍。

参考文献:
【1】刘国胜,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辨析[J].桂海论丛,2007
【2】吴晓明,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J].学术月刊,2006,(2.
【3】王德峰,在当代问题中重温马克思的哲学革命[J].哲学研究,2008,(1.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现代性问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西方兴起的一股思潮,它对以资本主
义为主导的现代西方社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地批判。上世纪
90年代,对于现代性的相关研究开始进入中国学术界的视野,并与中国传统的马克思
主义哲学研究相互交流、碰撞,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直接导致了马克思现代理论的产
生和发展。本文对今年来学术界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汇总,
试图揭示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研究综述
一,现代性的内涵和特征
“modemitv”(现代性一词,首次收入于1627年出版的《牛津英语词典》。但在当
时,它的使用与我们今天所讨论的“现代性”意义差别甚远。“现代性”作为一个理论
概念和学术名词,它的广泛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才逐
渐兴起的。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首次对“现代性”从社会学进行理解和
阐释,他将现代性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他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
致于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
响。【1】

现代性问题进入中国学术视野后,中国的学者对其进行了新的定义与诠释,并对
其内涵和特征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促进了其理论的发展。

丰子恺教授认为,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与表现,是由许多因素在
一起复合形成的。它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等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高度抽象的
总体性概念,既是显性的,也是隐性的。它既可以指现代社会中的基本构成要素,如民
主政治、科学管理等,又可以指现代社会中个人突出的主体意识和行动,同时也是自
由、民主、平等等时代精神的体现。现代性作为西方主导的现代社会的缩影,在一
开始便蕴含着深刻的矛盾。一方面,现代性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文明成果,既
促进了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发展,又加速了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促进自由、民
主、科学等时代精神的革新。但另一方面,现代性又是在资本主义的血与火下发展
起来的,它的发展使广大劳动人民和殖民地被压迫的民族饱受战争的痛苦和残忍的
剥削、压榨。

江文富教授指出,现代性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随着人的主体意识觉醒而发展
起来的,个人主体性的张扬和发展,是贯穿现代社会的一条主线。个人主体性的发展,
提高了人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能力,促进了工具理性的发展。同时,各人主体性的
发展,也促进了人脑中个人、社会观念的革新,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代精神。主体性
张扬、工具理性、现代精神是现代社会形成的三大重要要素,加速了由传统社会向
现代社会的过渡。但同时,现代社会主体性的发展也导致了种种恶果,主体性的发展
导致人类与自然、社会高度分离,加深了彼此的对立发展。一方面,工具理性的高度
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了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加深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导致了
人对自然资源的无限掠夺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产生了环境破坏、资源匮乏、
生态危机等一系列危害。另一方面,工具理性和时代精神又先天地为人类设计了一
个牢笼,隔断了人类与社会的直接联系,压制了人类的感情和精神的宣泄,导致人类基
本人性和自由精神的丧失。二,马克思与现代性

目前,学界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讨论,基本上形成了对马克思与现代性问题的一致
看法,绝大多数学者认同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有一定性研究,发表过自己的

看法,直到今天他的一些理论仍具有启发性价值。
李淑梅教授认为,马克思关注过现代性问题,并对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毫无
疑问的。因为,现代性问题虽然在近几十年才格外突出显现,得到学界的重视和关
注。现代性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产生,工业革命后现代性问题更加突出、加重,当
时环境破坏、劳动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等这些现象就是现代性问题的具体体现。马克
思面对这些社会问题,他提出了改造旧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对西方现代社会
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案。
邹广文教授认为,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现代性的概念,但是通过对资本主义
的历史反思和深入批判,马克思还是具体地、历史地阐述了他的现代性思想。马克
思早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就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
批判,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更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批判。通过对资本
主义社会的批判,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问题,并对其作出了直接的诊
断。从这个方面讲,马克思是对现代性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的真正先驱者。

任平教授指出,资本主义观念的形成和资本全球化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成
的两大支柱,也是现代性思想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
思通过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阐述,建立了唯物史观,这本身就是对现代性发展回应,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伴随着现代性发展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性发
展的阶段成果。

三,马克思现代性理论发展方向
面对如何阐释和发展马克思现代性理论,学界产生了分歧。一部分人主张应该
首先从批判性出发,阐述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性质,体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
超越。另一部分人主张应从实践性出发,找到马克思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代社会的
契合点,证明其当代价值。

从批判性出发、阐明马克思现代性理论性质,主要代表人物有吴晓明、欧阳康
等人。吴晓明的主要作品有《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社会现实与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等论文。在这些论文中,吴晓明指出:“现代性作为现代世界
之本质的根据,包含两个基本支柱,即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由于这两者之间的内在
勾连和共谋关系,所以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是一种双重批判。”【2】但在研究中,
我们往往只重视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而忽视马克思对现代形而上学的批判,而现代
性形而上学是构成于“现代性的总体”的直接因素,这导致了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缺
失,对现代性的批判极不充分。因此吴晓明教授主张通过对马克思经典文献进行研
究和阐释,进而对现代性进行彻底的理论批判,体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超
越。
欧阳康教授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是从从经济哲学入手的,围绕着商品这个
社会的普遍存在物展开的。马克思发现了商品经济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弊病,
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不合理,占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对下层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压迫;
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盛行,人与人之间成为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劳动异化导致人自
由的丧失等等。针对这些,马克思指出了解决出路,即异化扬弃,这值得我们高度关
注。

从实践性出发,试图找到马克思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代社会的契合点,证明其价
值,这一派学者主要有王德峰、何萍等人。王德峰的主要作品有《在当代问题中重
温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现代性与哲学的自我批判》等论文。王德峰认为马克思
现代性理论应该将重点放在将理论切入了我们的时代问题所在的核心,

用理论的实践性能够指导中国当今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质,
指的并不是它与日常生活世界中活动的同一性;相反,它倒是只有通过与今天的日常
生活有距离,才会使自己有可能去观察现实活动的原始真相,即观察当下的感性活动
对人的历史性建构。”【3】王德峰教授认为不能将马克思现代理论的实践简单化、
单一化,仅仅局限于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我们应该更应持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理解中
国现代社会中的实践,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才是马克思现代理论的发
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国胜,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辨析[J].桂海论丛,2007
【2】吴晓明,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J].学术月刊,2006,(2.
【3】王德峰,在当代问题中重温马克思的哲学革命[J].哲学研究,2008,(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