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1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专题讲座

现阶段我国社会利益矛盾的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陈潮光主编 2009

马克思主义和新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与综合 《当代经济学理论与实践》 -吴易风,程恩富,丁冰等主编 2007

主要内容

绪论

专题一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及其深化

专题二 马克思主义的失业理论

专题三 马克思主义信用与虚拟资本理论

专题四 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

绪论

马克思的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母体。所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指那些以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仅从马克思的具体理论中吸取了智慧和营养,更重要的是自觉地接受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运用这一方法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从而补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渊源

词源解释

政治经济学的原本意义是对国家经济的管理。

政治经济掌的发展简况

重商主义

古典政治经济学

边际革命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凯恩斯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 842- 1844 )经济学体系的奠基阶段。

第二阶段:(1845-1856) 初步形成阶段

第三阶段:(1857-1859) 进一步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1860-188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

从马克思去世到20世纪3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20世纪30年代以后到60年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停滞的时期。

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随着战后资本主义增长的“黄金时期”的结束和学生造反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西方出现了全面复兴。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特征

误解一:认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是经济制度,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配置,因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则是纯粹的经济学。

误解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关系的本质,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现象。

误解三:认为全部《资本论》无非要证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或剥削,而这又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2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特征

(一)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误解

误解一:认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是经济制度,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配置,因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则是纯粹的经济学。

误解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关系的本质,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现象。

误解三:认为全部《资本论》无非要证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或剥削,而这又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特征

阶级性: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实践性:强调的是经济学的生命力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

历史性:历史过程和逻辑过程相统一的理论体系

价值理性:注重合理性和应然性判断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一)二者的区别

研究出发点不同。马克思要分析隐藏在纷繁的经济现象背后白本质规律;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选择最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对这种选择方式、选择过程的研究就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研究目的不同。西方经济学立足于资产阶级立场;马克思的经济学则代表了无产阶级。

研究方法不同。西方经济学将经济学看成实证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是抽象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

坚持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的理论

坚持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现代经济的运动规律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思想

(1)劳动论

劳动的定义

劳动过程三要素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劳动的划分

生产劳动的两种含义

(2)价值论

价值形成理论,即价值是如何形成的理论

价值实现理论:也称资本循环、周转和社会再生产理论。

价值分配理论:回答的是实现了的价值如何分配。

1.区分价值创造与价值形成

2.区分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

3.区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

专题二

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

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的失业理论

1.马克思失业理论的内容

(1)失业的形成机理: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

相对剩余价值

3

资本有机构成

(2)相对过剩人口的作用

(3)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

(4)工资与产业后备军

“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促进社会分工,“形成了不同以往的生产部门,这类部门把其它部门中往往因为不变资本占优势而失业的上述相对过剩人口作为基础,而这些生产部门本身则完全立足于活劳动要素占优势的基础上,而后才慢慢施行其它生产部门所必经的路径。”

¡°决定工资的一般变动的,不是工人人口绝对量的变动,是过剩人口相对量的增减,是过剩人口时而被吸收,时而又被游离的程度。 ¡±

¡°资本积累一方面扩大对劳动的需求,另一方面又通过¡®游离¡¯工人来扩大工人的供给。与此同时,失业工人的压力又迫使就业工人付出更多的劳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劳动的供给不依赖于工人的供给。劳动供求规律在这个基础上的运动成全了资本的专制。¡±

2.马克思失业理论的评价

贡献:

马克思的失业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这一科学的基础之上。

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对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科学分析,对资本主义特有人口规律的阐释,及对未来社会失业消亡趋势的科学预测

局限:

对资本主义的命运作了过激的估计,对失业的消亡过程又过于乐观;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的失业,马克思没能充分估计资产阶级政府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对包括失业在内的经济问题的干预能力。

长于对失业的实质和一般趋势的研究,缺乏失业的计量标准及其统计指标体系,也不够具体、务实.可操作性就相应地打了折扣。

二、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失业理论的比较

1.几个概念

(1)失业——某个年龄、有能力工作、寻找

失业的两个指标:失业人数和失业率

二、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失业理论的比较

1.几个概念

(2)失业的几个概念: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充分就业 自然失业

二、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失业理论的比较

2.失业的影响因素:

人口构成,

最低工资,

部门差异,

失业保险(替代率),

工会力量

2. 西方若干失业理论简述

古典经济学派的自愿失业理论——完全的市场调节

凯恩斯非自愿失业理论——国家干预

新古典综合派的失业理论——失业和空位并存

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结构失业理论

4

人力资本理论与失业

三、马克思失业理论的发展

1.技术进步与失业:

马克思从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论证失业的两个根本缺陷:

一是忽略了剩余价值率提高的反作用

二是根本没有论述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问题

三、马克思失业理论的发展

2.技术、分工对失业的影响:

布雷弗曼和戈登对技术发展、劳动分工使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发生的质变作了透彻的分析,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

技术变动对劳动力结构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

三、马克思失业理论的发展

3:周期性失业

美国经济学家谢尔曼 对马克思的周期性失业理论作了发展,他将失业的原因归结为危机的原因。

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利润率下降,而利润率下降又是投资过度和消费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马克思失业理论的发展

4.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理论是主流经济学家提出的,马克思经济学者对这一理论评。

批评一: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这些失业并不是自然现象,它们都是由资本主义内在结构所决定的。

批评二:降低失业率不会带来加速的通货膨胀

四、我国失业问题及其治理

1.西方失业治理政策

从供给上看:

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减少摩擦,增强工人与厂商的寻找能力

增强企业调整工资、劳动力数量的灵活性,降低黏性

限制技术进步对就业的负面影响

减少劳动力供给

失业保险与失业救济全

从需求上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四、我国失业问题及其治理

2.我国失业状况

失业人口数量大:据推算我国90年代末的城镇失业人口大约在1900-2100万之间

我国城镇失业群体的构成:

地域、行业和单位经济类型的构成

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构成

失业下岗后的状况:

失业时间较长

失业者生活普遍陷入贫困。

2.失业问题的特征

失业问题的存在和劳动岗位的空置相互交织,呈现出“就业难、招工也难”的复杂局面

显性失业压力在劳动力资源和企业中呈现出分层分布的状态

隐性失业压力在各种不同群体中呈现出不均衡分布的状态

3.我国失业问题的成因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