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PPT课件
古人早就提出“与日月共阴阳”,“日出而 作,日入而息,”的制定作息制度的指导思 想。 春季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夏天应晚睡早起,多动少路以应养长之气; 秋季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天应该 早睡早起,神态安静,以应收敛之气; 冬季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天应该 早睡晚起,即日出起,避寒就温,以应潜藏 之气。
(三)顺昼夜而养
清晨起来,经过一夜的休息,精神、体力都十分充沛; 中午则是人体在一日之内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及 至傍晚,则由于一日的活动,人体略觉疲乏,而夜半, 则机体处于相对静止休息的状态。这种变化,随着太 阳的出没而呈有规律的发展,也即现代科学所说的 “生物节律”。 如果顺应这种节律,人们生活规律,则身体会健康无 病。常见一些上夜班的人,精神不振,食欲不好,甚 至于患胃肠疾患。据自己在一日之内,精力、体力的 盛衰规律安排学习、工作,这是保证健康的重要内容 之一。不要过分熬夜,更不能使生活不规律,以致生 物节律紊乱。
在夏季,宜晚些入睡, 以适应自然界阳气的不 足,早些起床,以顺应 阳气的充盛。夏季多阳 光,不要厌恶日长天热, 仍要坚持参加劳动和体 育锻炼,以适应夏日养 长之气。由于夏天中午 气温特别高,而晚上睡 眠时间较短,要适当午 睡,以恢复底劳,保持 充沛的精力。
夏月暑热湿盛,宜防暴晒,也不能只图一时 之快过于避热趋凉,切不可在室外露宿,卧 居潮湿之处及坐冷石冷地。睡眠时亦不可让 电扇直吹,有空调设备的房间,亦要注意室 内外温差不要过大。在树荫下、水亭中、过 道里、凉台上乘凉的时间不宜太长,夏夜室 外乘凉归寝不可太晚。
4、性能力下降。中 年人过早地出现腰 酸腿痛,性欲减退 或男子阳痿、女子 过早闭经,都是身 体整体衰退的第一 信号。 5、记忆力减退,开 始忘记熟人的名字。 6、心算能力越来越 差。
7、做事经常后悔、易 怒、烦躁、悲观,难以 控制自己的情绪。
8、注意力不集中,集 中精力的能力越来越差。
秋冬养阴
秋季的饮食调理,要
以防燥护阴,滋阴润肺 为准绳。多吃些柔润的 食品,例如芝麻、乳品、 糯米、蜂蜜等等,少吃 葱蒜之类的辛燥食物。 冬季饮食基本原则是保 阴潜阳,如鳖、龟、藕、 木耳、胡麻等物都是有 益的食品。
秋季气候基本特点之一是干燥,常使人 皮肤干裂,口干咽燥,还可见毛发脱落 增多,大便易秘结等。这时须注意保持 室内一定温度,适当补充水分,并避免 过度剧烈运动造成大汗淋漓,致使津气 耗散,冬季是阴气盛极,万物收藏之季, 早睡以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 迟起以养阴气,待日出而作,可躲避严 寒,求其温暖,使人体阴平阳秘。
3、严冬防寒
一类是冷损伤,如冻疮;另一类是冷敏感, 如寒冷性多形性红斑综合症等。在鞋底的毡 垫上均匀地撤一层生附子末,然后用棉布缝 好,放在鞋里,这样可预防冻疮, 为了有效地预防流感,居室内部要经常温风, 也可用醋熏房间。民间验方姜枣汤 (10个大枣, 5 片生姜,每晚煎茶喝 ) ,可以提高人体抗寒 能力、减少发病。
4、以综合调摄为原则 中医养生提出形神共养、协调阴阳、 谨慎起居、和调脏腑、动静适宜、养气 保精、通调气血、三因调摄等原则。
二、 中医养生的原则
法天顺地 形神共养 动静结合 协调平衡
(一)顺四时而养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 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 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 人类不仅从自然界摄取 营养、水分、空气和阳 光以满足机体新陈代谢 的需要,而且,也在自 然界的影响下,生活、 学习和工作。“日出而 作,日入而息”因而提 出了“天人相应”的理 论,用以说明人与自然 息息相关的关系。
15、很恼烦,但不一定知道为何烦恼; 做其他事常常不能分散对烦恼的注意, 也就是说烦恼好像摆脱不了。 16、情绪低落、心情沉重,整天不快 乐,工作、学习、娱乐、生活都提不 起精神和兴趣。
17、易于疲乏,或无明显原因感到精 力不足,体力不支。
18、怕与人交往,厌恶人多,在他人 面前无自信心,感到紧张或不自在。
19、心情不好时就晕倒,控制不 住情绪和行为,甚至突然说不出 话、看不见东西、憋气、肌肉抽 搐等。 20、觉得别人都不好,别人都不 理解你,都在嘲笑你或和你作对。 事过之后能有所察觉,似乎自己 太多事了,钻了牛角尖。
(二)中医养生的特点
1、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中医理论体系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 中医养生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体 自身视为一个整体,要求长寿,就必须顺应 自然、支配自然和改造自然,就必须适应社 会和改造社会。同时,还要高度重视人体自 身的完整性。
具体保健预防方法,大致可掌握以下几条原则。 a、扶正培本,增强抗病能力 常用药物为补中益气丸、六味地黄丸。每周可 服用 3 天,隔日服用,早服补中益气丸,晚服 六味地黄丸。 b.注意节气前后的调养 肝病应在惊蛰、春分等节气前后 l 周左右时间 内,服用对症药物(具体药物可遵医嘱)。 c.冬病夏治与春病冬治 哮喘病患者,内服药,以温肾壮阳为主,如: 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外敷药可用白芥子、 细辛、生姜等捣汁调糊,贴于穴位之上。
1、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春天的养生原则是 要注意肝脏的保养, 一些精神病及肝病 患者,也容易在春 季发病。 夏季,新陈代谢旺 盛,血液循环加快, 因而,心脏的负担 较重,故夏季必须 保持心脏机能旺盛, 方能适应夏季气候 变化。
秋季,由暑转凉,万 物结实,气候干燥, 一切生物的新陈代谢 机能,开始由旺盛而 转为低潮。一些素有 哮喘病的患者,往往 在秋季,病情开始加 重。 冬季寒冷,万物潜藏, 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 应较低,因而要依靠 生命的原动力“肾” 来发挥作用,以保证 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 变化。
5、体重标准、身体匀称,站立时 身体各部分协调。 6、眼睛明亮,反应敏捷,无炎症。 7、头发有光泽,无头屑或较少。 8、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疼痛、 牙龈颜色正常。 9、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感觉轻 松。 10、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亚健康状态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现代人约有 50%处于“亚健康状态”,表现为 食欲不振、头痛、失眠、心绪不宁、 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疲劳、健 忘及性功能障碍等现象。 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是现代 生活中的环境污染、饮食结构不合 理、嗜烟酗酒以及来自社会竞争的 各方面压力等原因,其中饮食不合理 是最常见的原因。
2、以和谐适度为宗旨
和谐,主要体现于平衡阴阳中。 中医养生理论在阴阳学说的直接指导下解 释生命现象,认为阴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 本属性,而阴阳平衡又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标 志。所以,协调阴阳使之和谐、自然就成为 养生的宗旨。
3、以预防为核心
养生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预防疾病。 防止疾病的发生、演变以及复发,是中医 养生的核心内容。要长寿就必须做到未病先 防、已病防变和病愈防复,将此与长寿统一 起来,创立中医养生中“治未病”的预防思 想。
夏防暑热
如果中暑,应立即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处作 短暂休息,给病人喝些淡淡的盐开水或绿豆 汤。若用西瓜汁、芦根水、酸梅汤,则解渴 防暑效果更好。菌痢、肠炎亦是夏季常见的 传染病,因此注意饮食卫生,把好“病从口 入”这一关,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不喝生 水,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净。因此,多喝 些粥食,尤其是荷叶粥、绿豆粥最为理想。
学术流派众多:
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养生和武家养生等。
养生原则系统:
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各
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
中医养生:
研究对象:
养生:生命规律、衰老机制、养生原则和方法
适用范围:
健康 亚健康者
2、中医养生的概念 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与历代医家在 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反复探索、求证,逐步 认识与实践后形成的。因此具有较强的科 学性和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
养生之道丰富:
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 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养生之道诸如: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
亚健康表现
1、“将军肚”早现。30~50岁的人, 大腹便便,是成熟的标志,也是高血 脂、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的伴侣。
2、脱发、斑秃、早 秃。每次洗发都有 一大堆头发脱落, 这是工作压力大、 精神紧张所致。 3、频频去洗手间。 如果你的年龄在 30~40岁之间,排 泄次数超过正常人, 说明消化系统和泌 尿系统开始衰退。
中医养生知识漫谈
前 言
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生命只有一次
渴望健康,渴望长寿
《内经》“度百年乃去,尽终天年”
主要内容:一、 中医养生常识
二、 中医养生原则
(一)中医养生的常识
1、养生的定义:
养:护养、保养、调养 生:生命、生存、生长 养生:保养生命 完整的含义:根据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在整个 生命过程,综合协调多种能够保养身体、防御疾 病、延缓衰老的手段或方法,以达到增进健康、 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自觉的保健活动。 (辨证养生、终身养生、全面养生、持之以恒)
(二)四季防病
1、春防风温 ①其一是在饮水中浸泡贯众 (取未经加工的贯 众一大块,约500克重,洗净,放置于水缸或 水桶之中,每周换药1次); ②二是在住宅内放置一些薄荷油,任其慢慢 挥发,以净化空气; ③其三是每天坚持做保健按摩,可选足三里 (在外膝眼直下四横指)、风池(俯头后,在枕 骨下项肌之外侧凹陷中)、迎香(鼻唇沟中, 距鼻翼两旁5分处)等穴位为主。
健康新理念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 “ 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 满 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 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 道德健康四方面
衡量健康的具体十条标准: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 付日常生活、 学习或工作 的 压力而不感到过份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 承担责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应变能力强,能够较好地适 应环境变化。 4、对于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有 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