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金融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银行竞争力是指商业银行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在“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经营原则下,充分合理地利用自身资源,提供一系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银行业自身发展规律的银行产品和服务,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比同业竞争对手更强的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商业银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银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核心业务竞争力成为影响其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如何正确的评价银行竞争力,以期在此基础上寻找提升途径,是商业银行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国外相关研究
从国外来看,现有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方面
银行是特殊的企业,国外就是从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开始着手研究商业银行竞争力的。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1990)是从技术和产品创新观研究核心竞争力的代表。

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过程伴随在企业的核心产品及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是企业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所积累的具有企业特定性的专长。

Dorothy Leonard-Barton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体现在技巧和知识基础、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观系统四个维度,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较强。

Coombs(1993)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企业的技术竞争力以及将技术竞争力予以有效结合的组织竞争力。

(二)银行规模与竞争力的关系
Alhadeff(1954)对1938年到1950年之间加利福尼亚州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成本和产出分析。

结果发现,加利福尼亚州银行业存在着产出递增和成本递减的效应,大银行在成本和产出方面都较小银行更优。

Beston(1965,1972)发现,不论规模大小,所有的银行如果其他约束条件不变,其规模若扩大一倍,平均成本可下降约5%到8%,即统计上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存在于所有的银行。

(三)银行经营范围与竞争力的关系
Kolar(1987)按业务类型将美国约600家银行分为四组,逐一的检验了业务范围效率假说。

其结果发现,有着相关和共享的信息资源业务的前提下,组合业务经营比单一业务经营成本较低,即银行业存在着业务范围效率。

Berger&Humhrey(1994)的实证分析表明,银行业的范围效率很小,收益则有不受产品多样化影响,而通过生产多样化的产品最多使成本降低5%。

Berger和DeYoun(g2001)分析了1993年到1998年7000家美国银行的数据,结论
认为银行的效率与其地域范围的扩张之间并无明确的关系。

(四)影响银行效率的因素
Berger和Mester(1997)在其研究中发现:银行效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效率概念、测度方法和样本选择,以及资产规模、组织形式等都会影响银行效率。

不过对于效率的作用方向和结果,有的影响因素很明确,有的却因研究的不同而不同。

Didtsch&Lozano-Vivas(2000)在其研究中测算了西班牙银行业与法国银行业的成本效率,在没有考虑环境变量和把环境变量考虑在内时是不相同的,前者条件下,西班牙银行业的成本效率与法国相比较低,后者条件下几乎无差别。

由此可看出,要适应市场竞争,商业银行就应当及时调整自身结构以适应人口密度、需求强度、人均收入等环境因素的改变。

Claudia&Phili(2004)用实证检验了各因素对银行效率影响,其结果表明,资产规模对银行效率的影响不明显,对银行效率影响最为明显的是资本实力以及不良贷款数。

二、国内相关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才兴起对银行竞争力的研究。

很多学者在参照国外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基础上,在不同层面上对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

焦瑾璞(2002)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别研究了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并明确界定了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目标和对象、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研究框架和指标体系设计。

周立和戴志敏(2003)参考国外中小银行的发展,集中研究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现状问题,并具体的提出了对策建议来提升银行竞争力。

许多学者在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时都采用了对指标体系的数据进行比较的方法。

如李元旭等(2002)从经济效益、安全能力、业务能力三个方面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

于良春、鲁智勇(2003)将商业银行竞争力分解基础资源、人力资本等为八个因素,以此界定银行竞争力,建立了一个包含40个指标的指标体系。

但是在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状况时,他们并没有采用其完善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

汪兴隆(2000)在他的研究中发现,银行的竞争力不仅包括企业所在经营领域的竞争力,还包括了作为企业整体所拥有的竞争资源。

邵新力(2001)在其研究中指出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应包括反映安全能力、金融创新能力、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指标体系,比较了指标数据,但甚少涉及研究其中难以进行量化的文化建设等方面。

从银行效率角度分析银行竞争力的有:杨德勇(1999)将金融效率分解为宏观效率、微观效率、市场效率三方面。

魏煌等(2000)、方景文(2006)从规模效率、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方面用DEA法来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

但并未研究商业银行的产权效率、组织效率以及范围效率等。

从制度角度分析银行竞争力来看,殷雷(2002)从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运
行效率中去考察银行竞争力,其中对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产权安排进行了重点详尽的分析。

陈柳(2002)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行为分析和政策分析的框架中,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

以下学者以创新的方法分析了银行竞争力:朱纯福(2002)在他的研究中指出如果只注重数据指标,而未能分析银行制度和环境等外部因素,则存在局限,并理论创新的提出了银行竞争力的评价应参考穆迪评级方法,再加上市场份额等外部指标。

刘荣(2002)用动态经营绩效来代表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认为各类银行要在竞争中才能长期共存,否则业绩较差的银行就会被竞争所淘汰。

韩文琰(2004)对银行经营绩效进行了综合的评定,并运用了多级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

王宇、谢禹(2005)从竞争力的动态变化角度,通过二次相对评价法有效地度量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行为,重新审视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三、简评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银行竞争力的研究主要在于宏观方面,对核心竞争力的特性分析颇多,而鲜见对于具体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

国内学者不但对于银行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影响因素有了完整的分析,而且已经意识到整体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及其途径。

但在分析时,大多没有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的特殊性质,对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分析和普通企业的分析并无本质的不同。

所以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焦瑾璞.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比较[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陈柳,陈志.商业银行产业竞争力指标设置初探[J].金融研究.2002(04):86-91.
[3]张磊.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01):82-84.
[4]王晓露.企业竞争力理论文献综述.煤炭经济研究[J],2007(07):48-50.
[5]瞿艳平.企业竞争力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江汉论坛.2009(12):47-4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