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2月2日QUOTE:496年2月2日北魏改拓跋姓为元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了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实行了改革。
496年2月2日(沈太和二十年正月初三)孝文帝命鲜卑贵族改用汉姓。
他说:魏的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
“夫上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故改姓元。
1421年2月2日,明朝正式迁都北京1368年,明军进占元大都,改大都为北平。
为了便于防守,又在北面城墙以南约2.5公里处另筑一道新墙,从而奠定了明代北京城的北界。
与此同时,为了消灭元朝的“王气”,拆除了大都所有的宫殿。
1402年12月18日,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平。
从1407年5月开始,征集工匠、军工、民工约30多万人,在北京大兴土木,修建宫殿,改造城池,历时14年,整个改建工作到1420年初才完工。
1421年2月2日,朱棣正式下诏迁都。
当时的北京城从内到外分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一条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各种建筑物对称地排列在两侧布局非常严谨完整。
从此,北京城的平面呈“凸”字型。
明代的北京不仅是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
1535年2月2日,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建成布宜诺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首都,南半球最大的城市。
被称为“南美的巴黎”。
位于拉普拉塔河西岸。
城市全名为“圣迪西玛特立尼达德圣玛丽亚港德布宜诺斯艾利斯”,据说是世界上最长的地名。
‘布宜诺斯艾利斯”西班牙语意为“好天气”。
1535年2月2日,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建成。
1536年西班牙殖民者就在这里建立了殖民点。
1541年当地印第安人向殖民点发起进攻时城被焚毁。
1580年西班牙重建城市。
沿着当年西班牙船员登上南美大陆的地方跨上岸,就是布市的博卡区。
这个老城区的美丽表现在当年海员们用铁皮建造的五颜六色、色彩鲜艳的房子和欧洲古城一样碎石铺就的街巷以及墙上的石刻和壁画。
提到“博卡”,球迷们肯定先想到的是马拉多纳和博卡青年队。
其实,除了足球,博卡还有另一样足部“特产”——探戈。
传说当年水手们出海归来,深夜路灯下浓妆艳抹的女郎总是试探着向他们伸出手去……,那就是探戈的第一个动作。
现在,穿过博卡的大街小巷,就能看见一对对舞蹈着的街头探戈。
穿着钩花丝袜的美丽女郎和衣着笔挺的长发英俊小伙,和着奔放的音乐节拍,跳着足部技巧繁杂的探戈,让观赏者如痴如醉。
而夜灯下的女郎或水手则成为活灵活现的工艺品摆在街头。
博卡往北,便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市中心。
梅内姆总统的办公室玫瑰宫就坐落在此。
它的名称因墙为粉色而来。
19世纪70年代,总统沙缅多为避嫌,选执政党(红党)和另一党(白党)的蹭色沿袭至今。
玫瑰宫正对着的是五月广场,见证了多年的风风雨雨,它被认为是这个国家的心脏。
广场中央高耸着一尊白的女神,象征着自由与和平。
邻近五月广场的佛罗里达步行街,是布市的商业中心,名店云集,品种繁多。
向西走出步行街,一条16个车道的大路,是7月9号大街。
大道中心,70米高的白色纪念碑首先映入眼帘,它建于1936年,是这座城市中心的标志。
离它不远,有南美最大的科隆(Colon)剧院,以它的黄金吊顶、水晶灯和彩壁闻名于世。
游布宜诺斯艾利斯,不可错过的是乐蔻勒塔。
近午时到一家各具特色、各有风格的咖啡馆和餐馆前散步,欣赏每一家别具一格的装饰和布置。
先在市中心地带游,然后,选一家中意的露天座坐下,点一杯卡布西诺咖啡(决不在意大利喝的差)、一片面包和奶酪,慢慢地享用“早”餐。
阳光照在精致的桌布和餐具上,也照在座台下青青的法国公园的草地上。
逛乐蔻勒塔的人从草地中的小径慢慢走来,美丽的姑娘身着短腰小褂,下穿系胯长裙,露出肚脐和腰部,袅袅婷婷,多姿多彩,让人眼花缭乱。
阿根廷出口美女(女模特),他们有着欧美人的高鼻凹眼,却没有欧美人的臃肿肥胖。
当地朋友说,这儿男女比例为1:3,美女多多。
吃过早餐,进入旁边的大教堂,一曲弥撒做完出来,再拐进教堂旁的大门。
眼前是一道道七拐八弯、比北京的胡同稍宽的水泥路,路边每“家”都有一小门,被各式各样的石雕包围:有人、有物,个个巧夺天工。
走近雕花栅栏铁门,望进去,里面竟是棺材!这是阿根廷的国家公墓,只有有名有望、有钱有势的家族,才能将先人葬于此地。
如今,成为旅行者的必访之地。
离开墓地,去参观国家艺术博物馆。
里面收藏了从古到今的各类绘画,还不时有现代画展在其二层举行。
从博物馆出来,法国公园的小径已摆满了一个个卖手工制品的小摊,从银托上的马黛茶杯到牛仔们的皮质压花包,都让人爱不释手。
乐蔻勒塔西北,是帕乐摩区。
有全市最大的公园,包括动物园、东方式的玫瑰园、跑马场、湖泊等等。
没喝过马黛茶,没吃过阿莎多(烤肉),就不算来过阿根廷。
帕乐摩区的拉普拉塔河畔,有许多著名的烤肉馆。
这些饭馆和商店一样,有一个大玻璃橱窗。
橱窗里展示着它们的烤炉。
中间是红红燃烧着的碳火,所有的烤肉,或牛排、或牛肉,或乳猪都被插在扦子上围着火炉立成一圈。
为备晚餐,下午3点左右烤肉店就开始烤了。
夜晚食客们走过橱窗,看见恰到火候、香喷喷的烤肉,会被牵了魂似地进去享用。
在市效的牧场,南美能歌善舞的牛仔,脚登高腰靴,腰系穿了铜板叮当作响的牛皮带,用地道的烤肉和民间歌舞欢迎游客。
与北美不同,这儿的印地安人与白人自古友好相处,甚至通婚,人们把他们的混血儿后代称为Gaucho1885年2月2日苏联杰出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伏龙芝诞辰伏龙芝伏龙芝是苏维埃国家的一位杰出红军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他生于1885年2月2日。
伏龙芝1904年在彼得堡工学院上学时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党,逐渐地他成为一名出色的工人运动组织者,在说到他的志愿时,1905年参加彼得堡10万工人请愿游行受伤后给他妈妈的信中,就说得很清楚,他“已把自己的一切献给革命”,革命的需要,就是他可选择的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在他生命中,有一件永远使他无法忘怀的事,那就是他第一次和列宁交谈。
1906年4月,他作为伊万诺夫——沃兹涅先斯克布尔什维克的代表,出席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
在会议休息时间,列宁很有兴趣地和他谈起了关于军事斗争问题。
列宁当时曾对他说,莫斯科起义说明革命需要自己的军事家、布尔什维克要比沙皇军官更好地懂得军事。
列宁的这次谈话给了他极大的鼓舞,使他开始了对军事的研究,并在革命斗争中开始注意了对工农群众的武装训练。
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时,他正在舒雅县任苏维埃主席,当听到武装起义胜利的消息后,他就立即率领一支由2000多名工人和士兵组成的武装队伍赶到莫斯科支援。
伏龙芝在早期的武装斗争已经充分地表明他的军事才能,这也就决定了他在苏维埃政权遭到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后,真正地走上军事的岗位。
1918年8月,他正式被任命雅罗斯拉夫军区的军事委员,同时12月,又被任命为第四军司令员。
1919年春,盘距在西伯利亚的沙俄海军上将高尔察克以20万兵力越过乌拉尔山向莫斯科推进时,他以东方战线南方集团军的身份组织起对高尔察克的反攻。
1919年8月,他又改任土耳克斯坦战线司令部,肃清了当时的反革命武装。
以后,他又转战于南方战线,一次又一次地击溃了协级国的武装干涉军。
其中最著名的一仗,就是克里木战役。
弗兰格尔线部凭借彼列科普地峡的天然形势,请法国军事专家修筑了坚固的工事,吹嘘这里是第二个凡尔登,是不可攻破的。
但是,战斗中,伏龙芝奇兵突起,强渡锡瓦什海峡成功,一切神话都破灭了。
列宁对这次战役评价很高,认为“这次胜利是红军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苏维埃政府授予他荣誉革命武装——一把带有“人民英雄”题词的军刀。
自此以后,伏龙芝历任军职。
1924年3月被任命为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陆海军副人民委员,并兼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军事学院院长。
1925年1月,任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陆军、海军人民委员。
他一生在军事理论上也有很多贡献,写下了很多著作,为苏联武装力量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伏龙芝于1925年10月31日病逝。
1895年2月2日威海卫被日军占领威海卫1895年2月2日,威海卫陷落。
1月20日,日军分两路包抄威海卫背部。
李鸿章严令提督丁汝昌不许出战,坐失战机。
22日,清军营官孙万龄率部于桥头集多次进犯日军,终因兵少而败。
30日,日军占领南岸炮台。
本日,日军又占北岸炮台,威海卫位于烟台、成山之间,遥对旅顺,与旅顺同为拱卫渤海的门户,是北洋海军的基地之一。
威海卫之战,清军又遭失败,甲午战争形势日益险恶。
1907年2月2日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逝世俄国化学家德米特利·伊凡诺维奇·门捷列夫1907年2月2日,俄国化学家德米特利-伊凡诺维奇-门捷列夫(1834-1907)逝世。
他对化学的最重要贡献是:建立了元素周期分类法。
门捷列夫在1869年至1871年间,写成《化学原理》一书。
同时深入探索了元素性质间的关系,对所有已知元素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成表。
这个周期表逐渐成为大部分化学理论的骨架。
1887年他提出溶液水化理论,是近代溶液学说的先驱,门捷列夫还研究了气体和液体的体积同温度和压力的关系,发现了气体的临界温度。
1913年2月2日世界最大的火车站--纽约中央火车站启用纽约中央火车站1913年2月2日,世界最大的火车站--纽约中央火车站开始启用。
它的门厅给人深刻的印象。
1920年2月2日胡适启用新式标点符号胡适著名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所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是我国最早用新式标点的书。
胡在书出版时,特送了一本给章太炎,上写“太炎先生指谬”,下署“胡适敬赠”,在两人名旁,各加了一条黑杠符号。
章因弄不清这个符号的作用,他看到自己名旁加了黑杠,不禁大骂:“何物胡适!竟在我名下胡抹乱画!”及至看胡的名旁也有黑杠,才消了气说:“他的名旁也有一杠,就算互相抵消了罢!”1922年2月2日华盛顿会议拒绝中国要求废除21条的要求1922年2月2日,华盛顿会议第三十次全体委员会开会,讨论关于中国要求废除“二十一条”问题。
日本代表币原喜重郎声称,“二十一条”系两国之正式条约,反对会议“重新研究及审查”,仅表示日本同意放弃满蒙筑路借款、聘请顾问、教官等项的优先权,撤回1915年签约时日本政府对第5项之保留。
次日,第三十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即末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声明:中国对于“二十一条”始终视为事实上之压迫,不承认有法律效力,必须废止全约。
美国代表声明:注重门户开放,要求利益均沾。
关于“二十一条”之讨论以无结果告终,仅将3国声明载入会议记录。
中国代表要求终成泡影。
1923年2月2日英国军队撤出,爱尔兰26个郡成立“自由邦爱尔兰共和军和新芬党领袖进入唐宁10号谈判1923年2月2日,成千上万的英国军人撤出爱尔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爱尔兰要求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
英国被迫在1921年12月同爱尔兰签定条约,允许爱尔兰南部26个郡成立“自由邦”,享有自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