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主讲瞿华兵课件

大学语文主讲瞿华兵课件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
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
见。“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
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
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
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满地 芦花”犹如遍地哀鸿,他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我一 样苍老,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 恨、家亡仇、飘离苦。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 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 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 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 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 形象更加饱满。

3、以乐衬哀,今昔对照。
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他圣在何方 ?
1、忠君爱国,矢志不移。
2、关注国事,洞察世事。 3、推己爱人,心忧天下。 4、关爱妻儿,不离不弃。
金陵驿·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第十三章
碧血丹心——爱国
哀江头•杜甫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号少陵
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
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
《离家别》)。
解题: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
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 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 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 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 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 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 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 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 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 祐四年(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 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 (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 《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 气歌》等。
之情,而且可见对国家命运的盛衰之感。
主题思想:

李清照通过对中州盛日元宵佳节热闹景象和欢乐
生活的回忆,与当前节日悲凉境遇和寂寞心情相对 比,显示出自己生活环境的变化,流露出一种饱经 忧患,今不如昔的感受以及对故国和故人的怀念之 情。
赏析:
上阕主要描写了今日元宵佳节悲凉境遇和寂寞心情。
下阕主要描写了回忆北宋汴京元宵佳节的盛况。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 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 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 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 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本联与诗人 《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 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四年后,诗人受尽 种种折磨和苦难,战胜种种诱惑和威胁,从容就义, 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中华民族的爱 国主义精神宝库中谱写了一曲永远鼓舞中华儿女的 悲壮之歌、正气之歌。
赏析
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是第二部
分,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
“明眸皓齿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 曲江头产生的感慨。
艺术构成:

1、“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 2、诗的结构,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翻到回忆,
又从回忆回到现实。从感情上说,首先写哀,触类 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李、杨极度佚乐 的腐朽生活; 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高 潮。
思考题:

1、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2、有人说岳飞、文天祥只是汉民族的英雄而不
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赏析:


第一段从南宋统治集团写起。
第二段由写南宋统治集团写到边防战士,与“将军 不战空临边”一句照应。

最后四句是第三段,从写边防战士转到写人民,写
在敌人统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谓遗民。
艺术特色:

1、陆游创造性运用了《关山月》这种古乐府的
旧题,“关山月”原来以边塞为题材,抒发从军战
士怀人思乡的内心感情。而陆游从和戎下诏的统治
可见工致,“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二句,颇有气象
,而“次第岂无风雨”、“记得偏重三五”、“簇带
争济楚”、“怕见夜间出去”等句,“如今憔悴,风
鬟霜鬓”直至结尾数句,不避方言俗语,如叙家常,
平淡却入律,通俗非庸陋,这在宋词中是别具一格的
,这也是李清照写这首词的成功之处。
关山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题解:

本诗写于1279年的深秋,此时,南宋政权覆亡已
半年有余,金陵(今南京)亦被军元军攻破四年之 多。诗人战败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 的途中经过金陵,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这 首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
赏析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 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 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 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 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 君王。“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则道出 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 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转夕晖”之“转”字用得 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令宵垂泪痕!
解题:
这是一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品,作于宋孝宗淳 熙四年(1177),陆游53岁。这时陆游因力主抗金而遭 到投降派的打击。刚刚在淳熙三年被加上宴饮颓放的 莫须有的罪名,免去职务,他满怀报国热忱,却没有 用武之地,眼看着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置国家与民族 的利益于不顾,一味的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内心十 分愤慨。于是他在《关山月》这首诗中如实地描写了 由南宋朝廷长期执行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表达了对 外族侵略者的无比仇视,对统治集团的愤怒谴责和对 要求抗战的爱国战士、遗民的同情。
艺术特色:
1、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李清照半世飘零、身老 他乡的满腹辛酸,以及对故国沦亡的哀伤和沉痛悲
戚的感情,表现得曲折婉转、回肠荡气。因此南宋
末年的刘辰翁在《永遇乐》词序中云:“余自乙亥
上元诵李易安《永 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
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艺术特色:
2、这首词的语言也不是尽力去织绣,开头的对句
集团写到边塞戍楼的战士又写到中原忍死的遗民,
诗的内容丰富了,境界扩展了,思 想意义也更深
刻了。
艺术特色:

2、陆游还相当巧妙地紧扣着关、山、月三个字,
去组织材料表现主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很强的
抒情性。
艺术特色:

3、诗的语言也晓畅平易,精练自然,没有剑拔
弩张惊人的句子,但在客观事实的描述中,却更显 出一种摧人泪下、惊心动魄的力量。
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 Nhomakorabea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永遇乐•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
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
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
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
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题解: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落南方杭州,逢元宵节 时的感旧之作。据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记载,李 清照“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金石录》亦 笔削其间。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 宵《永遇乐》词,词云:……”词中写了元宵节的 今昔对照,“怀京洛旧事”,非仅可见自己的孤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