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频同步网系统理论与实践 第 1 页 共 12 页 调频同步广播最新技术及应用 索召和
摘要:本文介绍了调频同步网广播的最新技术进展,同时对新的“动态自动同步”系统与传统的同步方式进行了比较。最后介绍了调频同步网的全套解决方案及成功案例。
关键字:数字激励器,调频发射机,调频同步广播,动态同步
1 概述 在知识与信息爆炸的今天,广播由于其独特的便利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收听广播的人群在迅速增加。但目前中国四级办电台、不同频率发射的广播方式,使同一广播节目在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频率发送,跨区行车时往往不能收听同一套完整的节目。
由于相邻地区信号的干扰,使信号交迭区的收听质量大为下降,甚至无法收听。据专家介绍,这种同时办台方式极大地浪费现有频率资源,中国发达地区调频节目最多可以达10多套,欠发达地区只有几套,而欧美发达国家则多达40多套。
鉴于此,中国电子学会广播电视分会覆盖专业委员会的专家们提出,中国要制定措施,大力推广调频同步广播发射系统。调频同步广播是一项能使多个发射台站的发射机采用同一频率、同一节目源“同步”工作,实现大范围广播覆盖技术。采用调频同步广播发射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广播移动收听、减少信号交迭区干扰、提高广播收听质量、节约频率资源和加快广播专业化发展,特别给公路、铁路交通干线移动人群收听带来便利;同时,还可节约电台投资、节约电台运行成本、提高广播网络安全性、减少电磁污染等。 调频同步网系统理论与实践 第 2 页 共 12 页 广电总局在于2000年制定了相关标准GY/T 154—2000《调频同步广播系统技术规范》,推动调频同步网广播技术的发展,并且取得一定成果。
《调频同步广播系统技术规范》概括为“三同一保”,即频率同步、时间(相位)同步、调制度同步和保证必要的最低接收场强,并给出相应的技术指标。该规范为调频同步广播奠定了技术基础。
但是由于当时调频同步广播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实施的系统未能达到较好的实际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
由于采用模拟调频激励器,调制度同步很难实现精确同步;共源技术虽然解决了调制度精确同步问题,但需要对射频信号进行传输,又无法兼顾时间同步问题; 节目传输受实际传输链路的限制,时间(相位)同步基本不能保证;此外对立体声导频同步没有规定,该同步系统对立体声效果较差; 以前的系统,对标准中要求的“三同”一般只能做到“一同”或者“两同”, 无法实现真正同步,导致实际覆盖效果不理想; 此外,对系统化设计重视不够。在系统建设中,太强调同步技术,希望用同步完全解决相干问题,而或略了“网络化设计”或“系统化设计”的作用,换言之,对同步网的“网络”特性重视不够; 由于上述原因,实施的一些同步广播系统基本达不到使用要求, 到2006年左右该系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 新技术的突破
北京同方吉兆在分析、借鉴以前模拟同步技术的基础上,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提出了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一代调频同步广播系统,主要特征为:
1、通过采用数字调频激励器,改进频率同步、调制度同步、导频同步等同步指标,同时大大改进失真、信噪比、隔离度等关键技术指标,使调频发射机的播出质量大大提高;
2、采用数字音频信号传输,通过音频SFN服务器/适配器设备,将GPS中调频同步网系统理论与实践 第 3 页 共 12 页 的“秒脉冲”时间基准插入到传输流中,实现延时“动态自动调整”,从而大大改善系统时间同步性能和系统调试、维护工作量。该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不同传输链路下的时延自动调整问题,是一种通用的解决方案。
3、强调以系统设计为主、同步调整为辅的系统设计理念,在系统集成中强调标准化、通用性、可扩展性等,使系统更具有实用性。
采用上述新技术后,系统的同步信能大大提高,同步广播覆盖效果明显改善。该系统已经在深圳、淄博、北京、贵阳等省市成功运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同步技术介绍 3.1 国家相关标准 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如下: GB/T 4311—2000《米波调频广播技术规范》 GY/T 154—2000《调频同步广播系统技术规范》 ITU-R建议书BS.412《米波调频声音广播规划标准》 GY/T169-2001 《米波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同步广播标准主要技术要求为: 1) 各台站基准频率源稳定度≤5*1E-9/24h(准确度1E-7即可) 2) 载波相对频差≤1*1E-9 3) 相干区内载波场强差<6dB 4) 相干区内已调信号的时间差≤10μs(单声道),≤5μs(立体声) 5) 相邻站调制度设置误差≤3% 6) 补点ERP应小于主发射机的20% 7) 最低可用场强农村为54dB,城市为66 dB(立体声) 标准归纳为“三同一保”,即同频、同相、同调制度,保证最低可用场强。 3.2 同步系统原理 同步广播要求多个台站采用同一个频率、同一时间发送同一套节目。由于各个台站传输链路不同,即使全部采用同一种链路也存在时延抖动、传输路由参数等变化问题,很难保证恒定的传输时延,所以时间同步是一个技术难点。 调频同步网系统理论与实践 第 4 页 共 12 页 本系统采用了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一种单频网适配技术,在音频传输链路上插入1PPS时间基准,通过SFN适配器解决自动延时调整问题,使系统实现自动时间同步。 此外该系统可以实现防插播功能,基本原理为在前端“SFN服务器”中插入识别码,到激励器中解出,可剔除中间环节插入的非法信号。 调频同步广播系统原理框图如下:
同步系统原理框图 典型的E1传输链路同步方案:
数字音频SFN服务器
GPS参考源
数字音频传输网络
数字音频SFN适配器 GPS参考源 数字音频SFN适配器 GPS参考源 FM发射机-数字激励器
FM发射机-数字激励器
AES输入 调频同步网系统理论与实践
第 5 页 共 12 页 E1传输链路下同步系统原理图
典型的卫星/有线传输链路同步方案:
卫星/有线传输链路下同步系统原理图 在实际使用中,允许采用多种传输链路传输,如卫星、地面数字微波、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等,该系统具有通用性。
4 关键技术 4.1 数字调频激励器
调频数字激励器是该项目的关键技术,该数字激励器不但具有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数字激励器的全部功能,而且增加了“同步信令”功能,从而使系统可以实现同步自动调整。
立体声数字调频激励器的性能直接关系到载波和调制度的稳定度,是实现高质量同步广播的关键。系统所设计的激励器功能上可以实现从音频输入(AES/EBU),立体声编码、数据处理直至射频数字调制(DDS方式)输出87~108MFM信号的全数字过程。
此系统具有灵活性、兼容性和高性能指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调频同步网系统理论与实践 第 6 页 共 12 页 采用1000MHz D/A变换器,可以直接实现74MHz~110MHz的射频输出。输出频率分辨能力可达到48位(1uHz)。独立工作时频率稳定度< 1×10-6(内部温补晶振),同步工作时频率稳定度<1×10-11 (锁定GPS); 从音频抽样到射频输出全程(二进制)数值运算都在16位精度、40
位累加器尾数处理以上; 具有数字音频信号(AES/EBU),左、右声道模拟信号及RDS、SCA1,SCA2输入接口。可内建RDS/RBDS(数据由com2接入)及FMHDS 17.5kbps/28kbps(数据由com2接入); 输出延迟数字可调, 最大可达20 ms,步进1ms/10μs/100ns; 频偏数字可调,精确度可达0.01%。 此外,数字激励器在调频技术指标上还具有优良的性能,如: 信噪比: >80dB 音频失真: < 0.02% , 30~15000Hz
立体声隔离度: > 60dB , 30~15000Hz
数字激励器编码部分原理框图如下: 立体声编码S/PDIF输入
音
频接口
+10 dB增益调整
左右模拟输入A/D
外同步输入
两路AES输入RDS SCA A/D两路AES输出
DDS调制350M D/A跟踪滤波
管理模块EthernetRS232KEY/LCD日誌左路信令解调注: 颜色为可选模块左右模拟输出D/A19K导频输出右路音频延时校准GPS时标1PPS频标10MHZGPS锁定指示RF功放控制
接口
延时粗调0—300ms(步进20us)延时细调0—20us(步进1us)
5dBFR输出
FR检测
右路
信令解调
左路音频延时校准
延时粗调0—300ms(步进20us)内插内插延时细调0—20us(步进1us)导频相
位校准
数字编码板原理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