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型大学及创业生态系统初探【摘要】―创业型大学‖作为一个新的词汇,刚刚进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管理研究者的视野,而在国外,创业型大学已经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和发展,并拥有自己的运作模式。
本文探讨了创业型大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创业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构成,以期为我国创业型大学的建立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创业生态系统一、引言近年来,创新创业在我国日益得到重视,而大学作为新思想、新科技的培育者,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活动中,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院士发表了―如果复旦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按照现在提出来的概念,就是创业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就是复旦最好的榜样‖的讲话。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随后,2008年4月1日,福建省委在国内率先提出要将福州大学建设成服务海峡经济发展的创业型大学。
创业型大学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而什么是创业型大学、如何建立创业型大学则是目前需要明确的问题,麻省理工学院(MIT)及其提出的―创业生态系统(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给这些问题提供了值得参考的答案。
二、创业型大学及其发展历程1998年,美国教育家伯顿·克拉克在其著作《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的转型途径》一书中,根据20世纪中后期以来欧洲一些大学的发展特征,提出了―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的概念。
几乎在同一时间,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亨利·埃兹库维茨也根据美国大学的发展史给出了―创业型大学‖的定义。
他认为,判断一所大学是不是创业型大学要根据其使命,创业型大学的使命除了教学、研究外,还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具体来说,一所创业型大学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大学自身作为一个组织具有创业性;大学的成员(教职人员、学生、普通雇员)一定程度上能转变成创业者;大学和周围环境的互动遵循创业模式。
创业型大学的形成需要以下五个关键要素:团体研究的组织;具有商业潜力的基于研究的创造物;开发出能够以受保护的知识产权形式将研究成果转移到大学以外的组织机制;大学拥有组建企业的能力;学术和商业因素整合入新的方式,如大学—产业研究中心等。
这些要素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两次学术革命、三种大学类型的转化。
18世纪末以前,大学的主要职能就是传播知识和为少数关键职业提供训练,这样的大学是最传统的教学型大学。
19世纪初,普鲁士教育部长威廉·冯·洪堡创建了柏林大学,赋予大学―研究‖任务,实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原则。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自由地从事―创造性的学问‖,大学注重在―发展知识‖,而不在传授知识。
这就是所谓第一次学术革命,也称为―洪堡革命‖,研究型大学由此诞生。
在美国,研究正式进入大学是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成立。
该校的首任校长吉尔曼认为大学的目标是―最自由地促进一切有用知识的发展,鼓励研究,促进青年人的成长,促进那些依靠其能力而献身科学进步的学者们的成长‖。
在学校的管理中,他用足够的资金保证研究和学术成果的创作,高薪聘请世界上最优秀的学者。
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影响下,到19世纪末美国已先后成立了一批以从事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为主的新型大学,这些大学把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首要目标,并创造出一种新型的集教学、研究于一体的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院。
正是这些大学为美国积累了大量的科研人才,促进了美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由于实用主义与冒险精神的导引,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从一开始就孕育了学术创业精神。
1904年,威斯康星大学提出―威斯康星计划‖,培养实用性知识人才,派教师向社会提供专家服务,使大学走出了象牙塔。
1906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两名教师研究了利用专利收入资助研究的可能性。
随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都先后建立了对外转让、许可专利的技术转移机构,使大学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需要的商品。
但是,由于大学取得的大部分技术成果是由联邦政府投资的,因而联邦政府才是这些知识产权的所有人,大学向校外机构转移技术的行为并未取得合法地位。
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单一领先地位遭到动摇,且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出现技术创新不足的问题,美国联邦政府才在80年代陆续出台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拜—杜法案、联邦技术转移法等一系列法律,将知识产权下放,促使大学的技术成果能顺利转移给产业界,减少产学合作或互动的障碍。
此后虽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制度性反抗‖,整个社会开始关注大学创业行为并提出了一些疑问,但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遵照拜—杜法案成立了技术转移组织,开始广泛参与到各种经济活动中,频繁而密切地与产业界联系,一批创业型大学在八九十年代浮出水面。
从20世纪80年代延续至今的研究型大学大规模地向创业型大学转化,即被认为是第二次学术革命。
这次学术革命的影响不只在美国和西欧,亚、非、拉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围绕大学建立研究中心、孵化器、高科技园区等;在南非、印度以及台湾地区,每年都有大量基于大学研究成果的新产品或新企业诞生;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通过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合作,已经基本转型成功,成为创业型大学。
创业型大学作为一种新的大学组织和功能形式正在向全世界扩展。
三、创业型大学与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型大学是在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术研究能力是其必不可少的要素。
在创业型大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股与之相互促进的力量,即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
1947年2月,哈佛商学院MBA课程―新企业的管理‖的开设,是普遍认同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端。
而这些新企业的产生可能源自二战时期。
当时,美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为盟军的胜利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战后,一些军用技术开始转向民用,这使创业活动繁荣起来,催生了大量的新企业。
20世纪60年代,研究型大学迎来其鼎盛时期,大学创业活动引起争议,而创新创业教育也经历了一段停滞期。
随着创业的重新兴起,特别是―硅谷‖的崛起,创业教育迅速发展起来。
到80年代末,已有300多所大学开设了创业管理类课程,但还主要局限于商学院,创业教育还主要是直接为社会培养创业型人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已臻成熟。
到2003年,全球已有超过1500所大学开设了创业管理相关课程,有44种创业管理相关的英文期刊,200多个创业教育受捐赠点。
进入21世纪,已经成熟的商学院创业教育正在走出园囿,进入医学、生物学、软件科学等领域,成为大学一般教育的一部分,使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泛大学‖化,在学校就与各种创业资源充分结合起来,以新产品或新企业的方式为经济和社会提供服务。
四、麻省理工学院和创业生态系统麻省理工学院一直是创业型大学中的佼佼者,1886年MIT就诞生了首家派生公司。
波士顿银行199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当时已有4000多家MIT相关的企业。
而在1996到2004年间,平均每年都有20家新创企业建立在MIT所有的技术之上。
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MIT也长期处于―最佳‖的行列。
到今天,MIT 已经拥有大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包括斯隆管理学院的18门商学课程,开放课程软件的8门创业课程,创业中心的35门创业课程,在医学院、生物学院、法学院等院系开设的创业相关课程和各种组织、学生社团主办的研讨会、讲座等。
现在,MIT已经把这两个长处结合起来,将校内的创业相关课程、出版物、科研与创业项目和研究中心、学生社团等与创业相关的资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辐射大学及其社区的创业生态系统,更加有效地促进了大学创业活动。
创业生态系统的提出,源自Katharine Dunn在2005年发表的一篇以―创业生态系统‖为题的文章。
她认为,MIT的创业教育和培训早已不再集中于斯隆管理学院,而是形成了数十个项目组织和中心共同在校园内培养创业精神的―创业生态系统‖。
但是对于什么才是创业生态系统,Dunn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MIT的其他创业相关组织和人员也没有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而在硅谷、南洋理工大学等地,这一概念已经被广泛使用。
根据这一概念的使用,可以确定创业生态系统的一些基本特征:是以创业型大学为基础的,还包括了该大学的社区,是该大学的创业相关的所有资源的整合(包括课程、技术、人力等)。
从MIT的创业体系来看,其创业相关资源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是创业课程和师资。
这一部分的资源是MIT创业人才产生的基础。
包括MIT开放课程软件,一系列面向全世界大学员工、学生、自学者的在线免费教育资源,斯隆管理学院的师资、教育项目和学术研究项目,MIT提供的专业人员项目和行政人员教育,还有针对高中生的工程、创业与科学的初步介绍的夏令营,以及由不同领域的教职员工、研究者、学生组成的关注信息技术、营销、运营管理和研究、系统动态、统计等的―斯隆学院管理科学区域‖。
这些课程或组织很好地结合了MIT的创业教学和人力资源。
二是出版物和参考资料。
这一部分是创业管理和技术资料传播的途径。
《技术评论》杂志是MIT最主要的关于创新和技术商业化的杂志,分析新技术对企业及领导者的商业、经济、社会、政治影响;《斯隆管理评论》主要是对管理研究和实践的联结,也包括了创业管理的相关内容;《MIT知识产权办公室建议》向研究者提供关于知识产权的建议和回答问题;MIT―创新影响‖研究是由波士顿银行经济部组织的对MIT校友创建的公司的研究,会对MIT创业对经济的影响作出统计;MIT的新闻办公室、MIT世界网站、出版社、图书馆,各研究实验室、中心和项目,各院系也都提供关于技术和管理的各种信息。
三是各项目组织和中心。
这些机构是MIT创业活动开展的主要平台。
MIT 创业中心为学生、校友、教师等创业者提供设计和启动基于技术创新的新事业所需的内容、背景和联系;Deshpande技术创新中心帮助创业者与市场相联系,架起技术概念与商业化的桥梁,帮助新企业发现和资助新想法;MIT创业辅导服务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教育;Lemelson-MIT项目鼓励发明,为发明者提供全世界最高的单笔现金奖励;MIT技术许可办公室管理MIT、林肯实验室、Whitehead研究院开发出的各类知识产权,以及知识产权许可事宜和技术商业化;公司关系办公室的产业联系项目推动产学合作,促进MIT和创新驱动的公司之间的知识和资源交流;剑桥—MIT联合研究所由英国政府和私人企业资助,建立新型的学术企业;斯隆学院建立的数字事业中心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商务活动的领导,建立新的商业机会;斯隆学院和工学院共同组建的产品开发创新中心联系学术想法与产业经验;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发现、开发、制造和分销低成本高效率的诊疗方法或器械;资本网络为创业者或早期发明者提供资金、网络关系和教育;本地创新系统项目是一个国际研究伙伴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