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俗唱法的基本功训练方法

通俗唱法的基本功训练方法

通俗唱法的基本功训练方法
通俗唱法与西洋传统唱法的基本功没有原则区别,不同的是打开喉咙的方式,西洋传统唱法要求在低喉上打开喉咙,这需要经过长
期的训练才能做到,如同芭蕾舞强调用足尖站起来跳舞的情况相同。

通俗唱法不强调这一点。

在通俗唱法中,打开的目的不是为了共鸣的需要,而防止声道阻塞。

但是就效果而言,适量地打开喉咙对演唱歌曲的效果来说是积
极的。

这也是欧美唱法的效果为什么比港台唱法效果好的主要原因之一。

具有喉----舌的对抗动作产生的声音,无论力度、质感都会得到加强。

所以打开喉咙这种基本功在通俗唱法的训练过程中,地位虽没
西洋传统唱法那么重要,但仍不应忽视。

这一段话对通俗唱法的训练,有着同样积极的意义,因为它具体地提供了解决高音的方法并阐明了产生高音过程中会出现的反应。

不仅如此,这个方法也同时解决了令女声同样困扰的“换声”问题。

帕氏所说的喉咙收紧,实际上是声带收紧。

他说有关肌肉必须是放
松的,用笔者的话说,声带的收紧是建立在喉咙放松的基础上的,
喉咙处于打呵欠的状态就是打开喉咙,但二者是一种不容易掌握的
矛盾统一,因为喉咙和声带处于同一位置(据说帕氏为解决“高音的
过渡”化了六年时间)人的习惯本能是:要么喉咙和声带同时都“紧”起来,要不就是一起都“松”了。

但只要化功夫,肯定是能够学会的,这一点下面还要详细探讨。

另一个基本功是建立动态的气息支持。

为什么要加上动态二字?
气息支持不是人所共知的理论么?理由是“知道”歌唱要有气息支持
的道理并不难,但“做到”气息要有支持其难度不亚于上述要求;同
时还要做到声带紧----喉咙松的矛盾统一。

虽然说通俗唱法最接近
说话,但说话和歌唱毕竟是有区别的。

主要反映在音域上,说话音
域“狭”,唱歌音域“宽”,说话有一个八度就够了,歌唱绝对不够;气息也同样有区别,说话时用气“持续”短,歌唱时用气“持续”长。

作为能源消耗量而言,说话消耗少,歌唱消耗多。

更何况歌唱
有高低、强弱、刚柔之分,因而必须要建立一种能调控的呼吸机制。

1、重“吸”不重“呼”,而忘了歌唱是在“呼气”状态下进行的;
2、重“姿势”而不重实效,认为只要保持两肋张开的姿态去唱歌,就是做到了有支持的呼吸,这样做的结果常常适得其反,“保持”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成了“僵持”,试问气息不流动了,能源
供应停止了,声音还怎么再能流动?歌声又如何流畅?(这个问题在下
文《误区》中还要谈到。

)
3、“提气”与“压气”的失调:提气----压气在歌唱中是矛盾
的统一,气息是“往上的,没有气息对声门的压力,又何来声音?压
气是对所提气势大小的“制动阀”,所谓排泄式呼吸法就是把压气
当成了目的,完全忽视了提气的主导作用。

具体的方法是要求在收下腹和鼓上腹同时工作,但鼓上腹的力永远不能大于收下腹的力,二者的平衡就成了“僵持”,如果光是下
腹鼓出,就成了排泄式;如果光是上腹“收紧”,声音会“憋”住而
唱不出。

有人说:“唱歌是呼吸的艺术。

”不无道理。

这对通俗唱法而言同样适用。

从建立歌唱的呼吸机制,以学会控制这种机制,是需要
时间和功夫的,它毕竟和日常生活的呼吸是完全不同的。

由于以上两种机制都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使用到歌唱的实践需要上,所以称之为歌唱的基本功。

不论西洋传统唱法、抑或其他任何
唱法,这种生理上的发声要求都是一致的,唯一稍有差别的只是通
俗唱法对于喉咙打开的出发点更多是为了声道通畅无阻,不像西洋
传统唱法打开喉咙的出发点是为了“建造共鸣腔”,以求在自身建
立一个扩大器。

通俗唱法是一门和电声密切结合的学问,因而与话筒结下不解之缘,话筒有质量上的区别,而更重要的却是音响师(或称主调音师),
“调音”是一门相当高深学问,不仅要充分了解各种键钮的性能,
更重要的是对各种嗓音要具有高度敏锐的瓜能力。

大歌星都有自己特聘的调音师,一个优秀的调音可以造就一个歌手成为“星”一个拙劣的调音师也可以毁掉一个歌星。

所谓“录音
棚歌手”,大多只有乐感(有的甚至乐感都很差)而没有唱法基本功,从音量到音色,全靠电声塑造。

有些拙劣的音响师(俗称开关师)根本不懂音响,更无自知之明,效果不佳时,还一味埋怨歌手唱得不好,弄得歌手啼笑皆非。

音响
学是一门非常高深的科学,国际上从事音响工作的人,是相当受人
尊崇的;特别是这个“师”的头衔,它要求高度灵敏的听觉辨别力加
上熟练的控制调音台的能力。

才配得到“师”的桂冠。

作为歌手而言,使用话筒的主观方面和音响师配合的客观方面都属必须重视的技术课题。

成为通俗唱法比别的唱法更占有重要地位
的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