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编辑:梁丽雯 E-mail:liven_01@一、移动支付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手机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以及国家移动支付系列标准的确定,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移动支付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支付方式。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已达5.27亿人,占全部手机用户的70.0%;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了322.1万亿元,同比增长48.9%。
移动支付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
除了商业银行、银行卡清算组织、移动通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机构等传统参与主体外,还出现了手机终端制造商、大型互联网公司等新兴参与者。
各参与主体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推出了多种移动支付技术解决方案,如双界面SIM卡、SIM Pass、智能手机Pay、HCE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国内移动支付市场逐渐形成了以商业银行和以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主要竞争主体的行业竞争格局。
但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移动支付业务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如图1所示。
根据完成支付所依托的技术条件,移动支付可分为线上支付和线下支付。
从近年来的数据分析结果看,商业银行的线上支付阵地已明显处于劣势,几近沦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后台和资金通道。
而随着线上市场的逐步饱和和稳定,移动支付领域的竞争也逐渐由线上转移到线下,各方开始抢夺更加庞大的线下市场。
自2014年始,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主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始重点发力线下市场,最初的目标是长期以来得不到银行重点关注的数量巨大的中小微商户及个体商户,即所谓的“长尾市场”。
在培养起大量消费者的支付习惯后,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始向商超、餐饮、百货等作者简介: 唐 详(1981-),男,江苏建湖人,工程师,硕士,副行长,研究方向:科技管理,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咸阳市中心支行。
收稿日期: 2018-04-18摘要:当前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迅猛,并逐渐形成了以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主要竞争主体的行业竞争格局。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指出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面临的严峻形势,对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移动支付;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商业银行移动支付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人民银行咸阳市中心支行 唐 详栏目编辑:梁丽雯 E-mail:liven_01@传统POS系统覆盖的领域延伸。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移动支付拥有更低的使用成本、更好的消费体验,客户黏性不断增强。
如果不积极应对或应对不当的话,商业银行的移动支付业务有可能成为通道化或者边缘化产品。
二、商业银行移动支付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一)支付场景的线上化导致线下支付场景不断萎缩发展移动支付的关键是应用场景。
随着技术的发展,加上互联网公司的推动,传统的用户成长环境和行为不断变迁,从日用品的购买、一日三餐、缴纳生活杂费到出门打车旅游等,绝大部分的日常消费行为都可以通过线上网络进行支付,形成O2O交易闭环。
生活场景支付的线上化意味着线下支付场景在不断萎缩,而在线上网络支付方面,第三方支付机构相比商业银行更具优势,这导致商业银行移动支付市场份额不断缩减。
(二)技术的制约在移动支付技术方面,目前各商业银行主要采用的是NFC技术,产品应用以各类手机Pay,HCE云支付为主;第三方支付机构推动的技术路径则以二维码技术为主。
NFC技术自从2003年诞生至今,发展已比较成熟。
基于NFC技术的移动支付的优势在于最终交易环节支付安全性与便捷性的统一。
但是,要完成NFC支付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支持NFC功能的手机,二是要有足够多的支持银联云闪付的POS终端,二者缺一不可。
这两项基本要求导致了NFC支付改造成本高、产业链复杂、推广较难。
不管是更换手机还是升级POS终端,都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和一定周期。
手机方面,出于成本考虑,目前具备NFC功能的手机一般是中高端机型,低端手机很少有支持NFC功能的,因此NFC手机还远未普及,且不同型号手机的NFC模块位置也可能不一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用户体验;POS终端方面,升级一台POS的成本在500元左右,更换则需要1 500元左右,对于全国近3 000万台的POS终端量来说,改造工作是一项海量的工程,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
此外,NFC支付对手机终端的依赖导致产业链变长,产业链各方对产业主导权的争夺较图1 201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移动支付规模同比增长对比数据来源:人民银行网站和易观国际。
栏目编辑:梁丽雯 E-mail:liven_01@为激烈,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相对而言,二维码支付无需改造硬件,任意一款智能手机都可以通过App快速实现扫码支付,而且还可以轻松实现NFC技术无法解决的个人面对面支付需求。
此外,二维码支付产业链关系也比较简单,第三方支付机构能独立推广,这使得二维码的推广非常便利。
特别是在中小微商户及个体商户等“长尾市场”的推广上,二维码支付模式具有明显优势。
第三方支付机构正是利用了这一优势,积极发展“长尾客户”,逐步培养起消费者的支付习惯。
由于上述技术、成本等因素,导致银行在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竞争中进退两难,浪费了宝贵的发展时间,造成NFC支付被后来居上的二维码支付所赶超。
(三)产品用户体验不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的用户体验非常重要。
长期以来,银行推出的产品习惯以流程设计为中心,而将客户的体验弱化。
反观第三方支付机构,则始终强调用户体验,将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
以支付宝为例,得益于淘宝庞大的市场规模,支付宝有大量的用户需求,其针对此,其围绕支付功能不断打磨产品,丰富产品应用。
从最初的生活缴费、转账理财,到后来的消费贷款、芝麻信用,再到如今的挂号就诊、共享单车等,凭借丰富的产品应用,不断增强用户黏性。
同时,其推出的产品契合了互联网时代普惠金融的要求,使大量“长尾客户”也能轻松享受到基金理财、消费贷款等以往在银行只有优质客户才能享受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而很多银行的支付产品和应用,除了完成基本的支付功能外,再无用武之地。
此外,银行渠道往往还涉及多种收费。
以最常见的转账汇款为例,同城跨行转账、异地同行转账等,均收取手续费,而第三方支付工具方便、快捷而且免费。
(四)发展模式不清晰、不统一,各自为战现象严重从近年来移动支付发展的情况来看,第三方支付有核心企业的主导,模式和思路都很清晰;而NFC支付产业链参与方较多,除传统银行卡支付产业参与方外,还涉及手机终端厂商、芯片厂商等,各方对产业主导权的争夺较为激烈,难以形成合力。
此外,在银行体系内部,由于经营策略和理念的差异等原因,各方利益也难以统一,发展移动支付的工作显得零敲碎打。
虽然名义上有银联牵头,但各家的态度还是冷热不均。
如近年来大力推进的POS终端非接改造和流程优化、小额免密免签等工作都存在类似问题。
没有统一的步伐,工作进度有快有慢,商户培训有好有坏,导致支付环节碎片化问题严重,用户体验不统一。
尽管看起来都是些小问题,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对于那些还没有养成移动支付习惯的用户来说,一些很小的细节都有可能导致用户放弃一种产品或服务,一旦消费者的支付习惯养成,再想扭转则非常困难。
三、应对策略(一)加强线下支付布局,丰富应用场景从移动支付发展历史来看,应用场景对培养用户消费习惯、增强用户黏性至关重要。
支付宝、微信支付发展如此之快,与其背靠最大的电商平台和最大的社交平台密不可分。
而且场景不仅可以培养用户的支付习惯,更重要的是可以以支付为入口延伸开展小贷、征信、理财等消费金融业务,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近年来各支付厂商都在线下消费场景积极布局,不断向线下生活消费场景渗透,并推出诸多补贴政策,吸引商户和消费者的尝试。
因此,银行要想在未来的移动支付市场占得一席之地,必须在丰富应用场景上下工夫,加强对支付场景的争夺。
从目前行业发展的情况来看,虽然支付市场不断打磨出各种新的场景形态,形成丰富多样化的场景体验,但现有的支付场景尚未实现生活场景的全方位覆盖,特别是一些较为封闭的、政府主导的或者拥有政府背景的支付场景,如公共交通、教育、医疗等。
栏目编辑:梁丽雯 E-mail:liven_01@银行应集中资源和力量,持续挖掘和完善支付生态圈的服务内容和质量,抢占场景应用的高地,形成差异化竞争态势,赢得更多竞争的主动权。
(二)提升产品质量,增强用户体验“打铁还需自身硬”。
场景有了,用户吸引过来了,如果没有过硬好用的产品,终究是留不住用户的“心”。
特别是在移动支付使用率较高的小额高频应用场景中,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一是统一用户支付体验。
受理终端方面,应按照央行要求,加快推进银行卡非接受理环境建设,尽快完成POS终端非接受理改造和流程优化工作。
对于已经完成非接改造的POS终端,应保证支持HCE、加载银行卡应用的智能手机(如Apple Pay、华为pay等)和智能穿戴设备的移动云闪付产品的非接交易。
此外,要加快推进免密免签工作,保障用户体验的一致性。
手机终端方面,针对终端硬件、操作系统多样化的特点,应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加强对移动终端的检测认证,解决产品兼容性问题。
同时,要加强对商户收银员的培训,提升移动支付服务质量。
二是打造支付平台,提供更多附加服务。
事实证明,单一的支付产品已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银行应充分发挥其在存、贷等业务方面的优势,基于“平台运营+应用支付场景+业务服务”的模式,围绕客户在支付、理财、融资及生活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形成金融及泛金融产品和服务组合,为用户提供一体化和一站式服务,满足用户衣(医)、食、住、行、娱全方位的服务需求,才能吸引用户,提高用户黏性。
三是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提升产品的差异化优势。
移动支付最大的意义在于,支付媒介从银行卡和现金转换到智能终端以后,消费者和商家的支付数据第一次可以被精准记录。
数据在微观上实现了对消费者和商家个性化行为的精准刻画,在宏观上可以了解全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蕴含着极大的商业价值。
在征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而基于这些支付数据将衍生出庞大的创新生态体系。
阿里和腾讯在金融领域的发展方向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银行系统要加大对这一领域的投入,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客户的行为、习惯、喜好等进行分析,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精准的个性化、定制化服务,不断提升产品的差异化优势。
(三)发挥安全优势,培养用户信心随着移动支付的不断发展,支付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安全问题。
以往在互联网支付交易中遇到的安全问题,如钓鱼网站、篡改用户信息、记录键盘输入信息等,也开始出现在移动支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