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移动支付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分析

移动支付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移动支付的定义及分类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

单位或个人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

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

移动支付主要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所谓近场支付,就是用手机刷卡的方式坐车、买东西等,很便利。

远程支付是指:通过发送支付指令(如网银、电话银行、手机支付等)或借助支付工具(如通过邮寄、汇款)进行的支付方式,如掌中付推出的掌中电商,掌中充值,掌中视频等属于远程支付。

目前支付标准不统一给相关的推广工作造成了很多困惑。

二、移动支付行业市场规模分析2015年全球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为4500亿美元,而2016年则预估达6200亿美元,同比增长37.8%。

Apple Pay、Samsung Pay为抢食中国移动支付大饼,皆于2016年初与中国银联合作,透过软件升级即可使用手机上的移动支付服务。

图表2015-2019年全球移动支付市场规模数据来源:产研智库2015年中国电子支付业务保持增长态势,移动支付业务快速增长。

2015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生电子支付业务1052.34亿笔,金额2506.23万亿元。

其中,网上支付业务363.71亿笔,金额2018.2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29%和46.67%;电话支付业务2.98亿笔,金额14.9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35%和148.18%;移动支付业务138.37亿笔,金额108.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5.86%和379.06%。

三、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市场格局分析2016年2月18日,苹果公司旗下的移动支付产品Apple Pay正式在中国大陆落地,大量商家以及多家银行随即宣布支持Apple Pay支付。

移动支付开启3.0时代。

移动支付发展的这几年,经历了以支付宝为代表的支付“1.0时代”。

继而,以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社交支付,打破了支付宝一家独大局面,移动支付进入“2.0时代”。

以智能硬件为终端的NFC(近场支付)虽已发展10年,但因诸多因素一直不温不火,此次Apple Pay上线是发展NFC支付的一个契机,移动支付有望开启“3.0时代”。

支付宝:或与苹果合作就线下支付流程而言,Apple Pay的确要比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更加简单。

举例而言,消费者在肯德基买一份套餐,用微信或支付宝支付时,要历经拿出手机、解锁屏幕、打开App、点击付款按钮、扫码、输入密码或指纹等过程。

而用Apple Pay支付时,连手机屏幕都不需要激活,用户只需要拿出手机靠近收款设备、指纹识别或输入密码即可。

微信和支付宝仍将“死磕”Apple Pay的长处在于支付的便捷,以及由于与银行直联而获得了银行业的支持。

假定Apple Pay未来大举抢食支付这块业务,那么微信如果失去了支付,还是微信,但支付宝如果失去了支付,就动摇根基了。

因此,支付宝不惜一切代价来拓展社交,既是进攻,也是防守。

微信、支付宝、Apple Pay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

毕竟支付业务不是腾讯的全部,如果Apple Pay借助腾讯系的产品孵化并壮大起来,受影响最大的反倒是支付宝。

至少未来蚂蚁金服上市时,在描述市场竞争格局时,新增加了一个对手需要阐述如何一打二。

四、移动支付产业链分析移动支付产业链参与者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移动网络运营商、第三方支付机构、商家和设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特别是前三者,是主要的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

移动支付跨越电信和金融两大行业,是一项创新的、具有打造产业链能力的业务。

目前,手机支付产业链上存在基础设备制造和运营服务平台提供两条主线。

基础设备制造商主要是发射端可实现远程、近场无线通信的手机制造商、SIM 卡制造商和接收端可实现远程、近场无线通信的销售点终端机制造商。

运营服务平台则是金融机构、移动网络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机构。

在产业链中,用户和商户位于两端,是移动支付业务的市场受众。

移动网络运营商、第三方支付机构、金融机构是服务的提供者。

移动支付应用开发商、POS 接受机制造商、SIM 卡制造商、终端制造商、芯片制造商等软硬件厂商以及系统集成商是移动支付市场近场支付的重要支撑力量。

政府则是政策监管和标准引导方面的主导者。

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不仅是第三方支付产业链的上游环节,更是该市场的政策制定方,在产业链中具有明确的话语权。

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特别是在针对个人用户服务方面,相对保守和落后,由此也带来了移动网络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市场快速发展的契机。

第三方支付业务能够有效帮助银行提升其银行卡用户、网银用户的活跃度和黏性,但第三方支付业务也在一定程度上和银行业务重叠。

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第三方支付市场的态度仍未完全明确,既有积极合作的方面,也有严厉封闭的部分。

移动网络运营商。

移动网络运营商为第三方支付提供支付交易信息的通信渠道,是连接用户、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重要桥梁,对第三方支付产业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在早期,移动通信运营商还能作为代理结算机构,从用户手机话费账户中直接扣除各种小额支付的增值服务费用。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及微信等即时通信社交软件的崛起,通信运营商短板凸显:缺乏将自己的用户转换为支付客户的内容和场景基础;原有语音通信服务则不断受到社交软件的冲击,逐渐被边缘化,成为基础的移动网络提供商。

第三方支付机构。

第三方在线支付厂商是该市场的中流砥柱,由于央行对第三方支付牌照审核发放愈加严格,进入有较高的门槛,由此该市场目前存在厂商数量有限,市场经营模式相对单一,各家厂商产品线同质化程度相当高等问题,竞争主要集中在客户关系、用户规模以及费用等方面。

真正有效运营的仅数十家,大部分第三方在线支付厂商均处于不盈利的状态,只能靠风险资本支持发展,或寻求有实力的大型公司入股并购,以求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和生存空间。

软硬件技术提供商。

目前为第三方支付提供技术支持的供应商分为硬件设备方案供应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两类。

硬件设备主要为支付终端解决方案,如POS 机、移动刷卡器、备NFC 近场支付模块的设备等。

系统解决方案则涉及到线上第三方平台的搭建,与各银行金融机构接口即支付网关的连接,如移动APP 等。

商户。

即接入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的商家,使用第三方移动支付厂商提供的服务向自己的客户收取交易资金以及完成总公司与分公司、总公司与各级代理商、供应商等产业链条上的资金回笼和划拨服务。

最早的商户主要来自于电子商务网站,之后各类型商户逐步加入进来。

商户是大多数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应用的付费者,即是第三方移动支付厂商的客户。

用户。

大多数第三方在线支付市场的应用都对用户免费。

从2010 年开始,随着支付宝快捷支付和银联认证支付业务的开展,用户无需开通网银,只需在线开通就可实现在线支付。

在线支付的交易成功率和安全性得到提升。

手机厂商。

智能手机/ 移动终端生产厂商不断推陈出新,为移动支付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终端性能的提高和不断改善的带宽限制,为移动支付领域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府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负责支付结算规则制定,对银行及金融结算组织的经营资格、资金安全进行监督管理,为第三方支付机构颁发支付许可证,同时出台相关政策及管理办法等。

五、移动支付行业前景分析亚太地区移动用户数量在2015年底已达25亿,而到2020年该数字将增加到31亿。

在2015年,亚太地区有62%的人口曾注册使用过一项移动服务,预计到2020年,该数字将进一步增加至75%。

2015年,移动技术和服务占亚太地区GDP的5.4%,相当于1.3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到2020年其经济贡献将增加到1.7万亿美元。

全球一半以上的移动用户都在亚太地区,从现在到2020年的这段时期内,该地区无疑将是全球移动支付用户增长的重要引擎。

目前移动商务已经占全球零售电子商务的35%,而这一数字在中国市场高达50%以上。

亚太地区移动支付市场快速发展,中国企业提供质优价廉的智能手机“功不可没”。

未来亚太地区移动支付市场将在中国的引领下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2014年中国移动商务市场价值2.2万亿美元,而2015年上半年的统计交易额就达到1.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0.4%,其中移动支付贡献极大。

智能手机持有量的上升与移动支付服务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中国移动商务的增长,移动支付服务为中国市场带来的不仅仅是付款业务,还提供日常生活管理服务。

目前ApplePay和三星Pay在移动支付市场的争夺可谓火热,两家公司的支付服务均已进入中国市场。

据三星支付业务副总裁哈利·金介绍,截至2016年6月,三星Pay服务已经进入全球6个市场,包括韩国、美国、中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新加坡,服务推出前6个月内用户数已达500万,交易量5亿美元,公司将继续扩大全球市场版图。

外资巨头逐鹿中国,中国本土企业不甘居于人后,微信钱包、支付宝现已广为人知,其他企业也都纷纷入局,目前中国移动NFC卡(具有相互通信功能的芯片)采购数量已经超过4000万张,移动支付业务用户数超过1000万。

中国银联方面称,除了目前与ApplePay、三星Pay和华为Pay的合作外,未来还将与小米、魅族、OPPO等手机厂商就移动支付展开合作。

可以预见,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本土手机终端厂商进入中国移动支付领域。

六、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趋势我们认为移动支付将程序以下发展趋势:第一,移动支付工具应用于更多的支付场景中。

未来金融支付工具会从单纯的金融工具,发展为涉及一些行业垂直领域里面的一些服务,并在场景化、个性化方面生发出一些变化。

实际上无论从商户角度来看,现在已经明显感觉商户已经不仅仅关注于过去银联给商户提供的基本的服务功能,现在更多关注到提供的这些支付外附加的服务功能。

从用户的角度来讲,用户不仅仅是为了消费一笔服务,或者获得一个服务,或者购买一个商品去支付一次现金,用户可能更希望的是在支付的过程当中感受到支付工具跟他的应用场景做一个有效的结合。

实际上现在手机已经变成与每一个人很紧密的一个部分,手机支付或者移动支付可能更多的是要为消费者在消费场景,或者在服务场景当中去实现一些支付的功能。

移动支付环节的一个最大的变革,可能就是支付环节的彻底消失,这个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第二,移动支付助力O2O产业实现线上线下的结合。

O2O不一定非常准确地能反映出移动支付的一些方向来,无论是从线上到线下,还是从线下到线上,其实这两个方向都不是非常重要的,重要的是线上和线下的结合,正是因为有了移动支付的工具,使得线上和线下能结合起来。

因为每一个人实际上生活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这两个世界当中可能都有一些它的作为,去获得需要的一些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