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变育种
n
单一因子处理: 复合因子处理:
两种以上因素 先后使用 同时使用 单一因子重复使 用
简便有效的诱变方法:
l
紫外线的照射最为方便。 化学诱变剂的种类、浓度和处理方法尤其是中止 反应的方法很多,实际工作时可参看有关书籍。一种 较有效的简易处理方法的大致操作步骤是:先在平板 上涂上出发菌株细胞,然后在平板上均匀地放上几颗 很小的诱变剂颗粒(也可放吸有诱变剂溶液的滤纸 片),经培养后,在制菌圈的边缘挑取若干突变菌落, 分别制成悬浮液,然后将其涂在一般平板表面使长出 许多单菌落,最后可用影印培养法或逐个检出法
活菌计数 性能初测
菌种纯化 诱变处理 平板涂布
性能精测
制备斜面孢子
活菌计数
初筛
复筛 放大试验
传代稳定性实验 菌种保藏 并用于生产
诱变育种的基本过程:
选择选择合适的出发菌株 ↓ 制备待处理的菌悬液 ↓ 诱变处理 ↓ 筛选 ↓ 保藏和扩大试验
(一)出发菌株的选择
1.自然界新分离的野生型菌株,对诱变处理较敏感, 容易达到好的效果。 2.在生产中经生产选种得到的菌株与野生型较相像, 也是良好的出发菌株。 3 .每次诱变处理都有一定提高的菌株,往往多次诱 变能积累较多的提高。 4.出发菌株开始时可以同时选 2~ 3株,在处理比较 后,将更适合的出发菌株留作继续诱变。
n
n
n
物理诱变剂:射线如紫外线、X—射线、 γ—射线,快中子; 物理因素中目前使用得最方便而且十分有效 的是紫外线。许多高产菌株的选育都用过紫 外线,对于一般实验室、中小型工厂都适用, 也很安全。 其他的几种射线都是电离性质的,有一定的 穿透力,一般都由专业人员在专门的设备中 使用,否则有一定危险性。
第一轮:
一个出发菌株→→→选出200个菌株→→→选出50株
(每瓶一株)
诱变处理
初筛
(每瓶四株)
→→→选出5株 40株
复筛
第二轮:
5个出发菌株→→→
诱变处理
40株 40株 40株
→→ → 选出50株 →→ →选出5株 40株
(每瓶一株) (每瓶四株)
初筛
复筛
第五节变异菌的一般筛选方法
1、 平皿快速检测法
化学诱变剂剂量的确定
n
决定化学诱变剂剂量的因素主要有诱变剂的 浓度、作用温度和作用时间。化学诱变剂的处 理浓度常用几微克~几毫克/毫升,但是这个 浓度取决于药剂、溶剂及微生物本身的特性, 还受水解产物的浓度、一些金属离子以及某些 情况下诱变剂的延迟作用的影响。
n
一般对于一种化学诱变剂,处理浓度对不同 微生物有一个大致范围,在进行预试验时,也通 常是将处理浓度、处理温度确定后,测定不同时 间的致死率来确定适宜的诱变剂量。这里需要说 明的是化学诱变剂与物理诱变剂不同,在处理到 确定时间后,要有合适的终止反应方法,一般采 用稀释法、解毒剂或改变pH值等方法来终止反应。
效价:指有效成分的浓度。1ug/ul称为1 单位
第二节准备工作
了解影响菌种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
培养基 斜面培养基制作技术 移种的密度 温度 湿度 药品&原材料质量
了解影响菌株的菌落特征
区分不同菌落类型 区分不同菌落类型的原因
了解菌种特性及其生产性能的关系 建立准确的检测方法 合适的菌种保藏技术
第三节诱变剂和诱变处理
(二)处理菌悬液的制备
n
这一步骤的关键是制备单细胞和单孢子状态 的、活力类似的菌悬液,为此要进行合适培 养基的培养,并要离心,洗涤,过滤。
(三)诱变处理
根据前面有关诱变剂及诱变处理的介 绍,结合诱变对象的实际,设计诱变处 理方案。
1、选择诱变剂的种类 在选用理化因子作诱变剂时,在同样效果 下,应选用最方便的因素;而在同样方便 的情况下,则应选择最高效的因素。在物 理诱变剂中,尤以紫外线为最方便,而在 化学诱变剂中,一般可选用诱变效果最为 显著的“超诱变剂”,如NTG。
第二步为复筛阶段:
测定的菌株数目较少,准确性要求高,这样 可以通过重复测定,从中选出最好的菌株。 复筛常采用摇瓶或台式发酵罐进行放 大试验,以进行接近实际的生产性能测定。 经筛选后获得的优良菌株,进行保藏, 供生产需要时用。
以选育高产突变株为例,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概括如下:
可见,设计和采用效率高的筛选方案和方 法极其重要。
5.要尽量选择单倍体细胞、单核或核少的多细胞 体来作出发诱变细胞,这是由于变异性状大部分 是隐性的,特别是高产基因。 6.根据采用的诱变剂或根据细胞生理状态或诱变 谱选择诱变剂,因为同一诱变剂的重复处理会使 细胞产生抗性,使诱变效果下降。有的诱变剂是 作用于营养细胞,就要选对数期的细胞:有的作 用于休止期,就可选用孢子。
诱变剂的选择
1.碱基类似物和羟胺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但很少使 用,回复突变率高,效果不大。 2.亚硝酸和烷化剂应用的范围较广,造成的遗传损 伤较多。其中亚硝基胍和甲基磺酸乙酯常被称为 “超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是毒性最小的诱变 剂之一。
3.吖啶类诱变剂可以造成生化代谢途径的完全 中断。 4.紫外线仍十分有效。电离辐射是造成染色体 巨大损伤的最好诱变剂,它能造成不可回复的 缺突变。但它可能影响邻近基因的性能。
化学诱变剂
化学因子如碱基类似物、5—氟尿嘧啶、烷化剂等。 化学诱变剂中使用最多、最有效的是烷化剂。 使用化学诱变剂的优缺点: 1、大多数情况下,就突变数量而言,要比电离辐射 更有效。
2、化学诱变剂是很经济的,因为只需要少量的合 适的诱变剂,设备是实验室的一般玻璃器皿, 一个蒸气罩。而用电离辐射±行工作时,设备费 用大,并要注意安全性。 3、大部分诱变剂是致癌剂,所以在使用中必须非 常谨慎,要避免化学诱变剂与皮肤接触,,且 切勿吸入其蒸气,有人对某些诱变剂极其敏感, 甚至未直接接触就会过敏,这就更要当心。
n
要确定一个合适的剂量,通常要经过多次试验,就 一般微生物而言,诱变频率往往随剂量的增高而增 高,但达到一定剂量后,再提高剂量会使诱变频率 下降。根据对紫外线、x 射线及乙烯亚胺等诱变剂 诱变效应的研究,发现正突变较多地出现在较低的 剂量中。而负突变则较多地出现在高剂量中,同时 还发现经多次诱变而提高产量的菌株中,高剂量更 容易出现负突变。因此,在诱变育种工作中,目前 较倾向于采用较低剂量。
3、诱变处理方式
在诱变育种时,有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 诱变剂复合处理的办法。复合处理方法主要有三 类:第一类是两种或多种诱变剂先后使用;第二 类是同一种诱变剂的重复使用;第三类是两种或 多种诱变剂的同时使用。如果能使用不同作用机 制的诱变剂来做复合处理,可能会取得更好的诱 变效果。诱变剂的复合处理常呈现一定的协同效 应,这对诱变育种的工作是很有价值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整个筛选工作分两步比较好。 第一步为初筛阶段:选出菌株数目要多,但准确性 要求不高,基本可以不让高产变异菌株遗漏,又可以减 少许多工作量。 一般采用一些方法加以简化,如利用形态突变直接淘 汰低产变异菌株,或利用平皿反应直接挑取高产变异菌 株等。 平皿反应是指每个变异菌落产生的代谢产物与培养 基内的指示物在培养基平板上作用后表现出一定的生理 效应,如变色圈、透明圈、生长圈、抑菌圈等,这些效 应的大小表示变异菌株生产活力的高低,以此作为筛选 的标志。 常用的方法有纸片培养显色法、透明圈法、琼脂块 培养法等。
l l l l l
变色圈法 透明圈法 生长圈法 抑菌圈法 梯度平板法
2、 摇瓶培养法
紫外线的诱变育种(细菌)
(一)要求
n
紫外线诱变一般采用15W紫外线杀菌灯,波长 为253.7A.灯与处理物的距离为15~30cm, 照射时间依菌种而异,一般为几秒至几十分钟。 一般我们常以细胞的死亡率表示,希望照射的剂 量死亡率控制在70%~80%为宜。
第6章 诱变育种
n
从自然界直接分离的菌种,一般而言其发 酵活力往往是比较低的,不能达到工业生 产的要求,因此要根据菌种的形态、生理 上的特点,改良菌种。以微生物的自然变 异为基础的生产选种的几率并不高,因为 这种变异率太小,仅为10-6~10-10。为了 加大其变异率,采用物理和化学因素促进 其诱发突变,这种以诱发突变为基础的育 种就是诱变育种,它是国内外提高菌种产 量、性能的主要手段。
诱变
物理、化学或生物诱变方法
第一节诱变育种的作用
提高有效产物的产量 改善菌种特性 开发新产品
从青霉素产量看诱变育种
时间 1943 1943 1943 1945 1947 1955 1971 1977 目前 发酵单位(u/ml) 100 250 500 ~850 ~850 ~8000 ~2万 ~5万 5~10万
第四节分离和筛选
n
筛选分初筛和复筛。初筛以迅速筛出大量的达到初 步要求的分离菌落为目的,以量为主。 复筛则是精选,以质为主,也就是以精确度为主。 因此在具体方法上就有差异. 例如初筛可以在平皿上直接以菌落的代谢产物与某 些染料或基质的作用形成的变色圈或透明圈的大小 来挑取参加复筛者,而将90%的菌落淘汰。在数量减 少后就要仔细比较参加复筛和再复筛的菌株,最后 才能选得优秀菌株。在以后的复筛阶段,还应不断 结合自然分离,纯化菌株。
三、诱变育种步骤
•出发菌株的选择 •处理菌悬液的制备 •诱变处理 •中间培养 •分离和筛选
原始菌种 原菌种特性鉴定 纯化
诱变剂处理 计算存活率 复筛
斜面/肉汤培养
平板分离 观察形态变异, 小试 挑单菌落 移至斜面 良种保藏 中试
单孢子/单细胞悬液
初筛
诱变育种的程序
性能测定
致死率确定
出发菌株 或菌悬液
剂量的表示方法:常用杀菌率表示诱变剂的剂量。 杀菌率 =( m―n)/m ×100% m:未被处理菌体长出的菌落数 n:被处理菌体长出的菌落数 ② 使用剂量:一般剂量↗诱变率↗,但达到一定剂量后 剂量↗诱变率↘。 以前,一般使用90%-99.9%以上细胞死亡的剂量。 而近来则倾向于采用杀菌率为70%-75%的剂量 在生产实践或科研中,要确定某个诱变剂的合适剂量, 是通过多次试验后才决定的,而且更换诱变剂或处理不 同的菌株,也还要重新进行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