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


可编辑ppt
4
• 当时在北京大学极力提倡新学或西学的干 将有陈独秀、胡适、钱玄同、李大钊、周 作人等。即便是蔡元培本人也是
• 倾向于新学,而对旧有的学问并不是很重 视的。他们的文化立场主要是得自于西学 东渐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强大冲击。

可编辑ppt
5
二,中西文化交流的各阶段
• 1,第一期在明朝中叶,西教西著初入中国 ,知之者乃极少数之人,信之者为徐光启 一人而已。(陈的这一说法是有问题的, 有宣传的作用,而无学术的意义,除徐光 启外,尚有李之藻、杨廷筠两位成为了信 徒。此外还有一品大员14人,进士10人, 举人7人,秀才300人,皇室成员140人,内 侍40人也皈依了天主教。)
• 第六期即辛亥之后的四五年,共和却转变为专制。 由于备受专制政治的痛苦,于是人们渐渐厌恶专 制,而倾向共和民主。
可编辑ppt
8
• 第七期便是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新人生论。
• 在这七期中西冲突中,中国人最初的觉悟是西洋 的器物,其次是政治制度,其后便是人生态度或 用陈独秀的话讲就是所谓的“伦理觉悟”。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 理论反思
北京大学 胡军教授
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可编辑ppt
1
• 一,中国现代化的动力 • 二,中西文化交流的各阶段 • 三,现代化与现代性 • 四,现代化的内• 自明末清初以来,尤其自鸦片战争之后, 中西关系的问题是中国知识界急欲解决而 又长期不得解决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陈 独秀曾经说过,自清末以来,中国社会的 问题十有八九是由西方文化的入侵造成的。 后来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 一书中曾经这样来概括西方文化对于东方 文化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挑战与回应” 的模式。于是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百多 年来始终是中国人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但 似乎至今没有找到好的理论来处理这一问 题。
• 吉登斯、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 ,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69页。
可编辑ppt
13
• 我的看法是。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历史落实与制度 表现。现代性是贯穿于观念、制度层面的现代化 的精神本质。或者说,现代化的过程明显地表现 为理性化的过程。所谓的现代性就是理性。
可编辑ppt
11
• 17世纪至19世纪形成于西欧和北美,而后扩及其 他欧洲国家,并在19世纪和20世纪传入南美、亚 洲和非洲大陆。”其实,这样解读明显地是从时间 的维度着眼,指出在什么历史阶段,社会从前现
代逐渐地转向现代。我们再来看看学界对现代性
的概括。吉登斯是这样来解释现代性的。他说道 :“现代性指社会或组织模式,大约在17世纪出现 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 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 爱森斯坦德:《现代化的 后果: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年,第1页。
• 可以说,这七期的文化进展历史可以大体可以说 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运动的历史,或者说中国传 统文化的现代转化的历史。而中国传统文化向现 代转化是在西方文化逼迫之下进行的,其动力不 在自己的文化系统之内,而是来自于西方文化。
可编辑ppt
9
• 但是西方文化这种「挑战」,在各民族文化中所 引起的「反应」却各有不同。例如西方的宗教如 天主教、基督新教等现在对中东、印度、非洲等 国家或民族文化仍具有极大的挑战性。这一点亨 廷顿在其《文明冲突》一文中有过极为明确的描 绘。但西方的宗教对我国虽有一定的压迫,但并 不构成巨大的压力。相反,我们的看重现实生活 的精神生活已经变成我们向西方文化反挑战的最 好课题。要言之,由于各民族文化本质之不同, 它对现代化运动的反应之内容与特性亦各异其趣。
成立之日起至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
《马关条约》之签订。洋务运动设及的范
围较广,但不出实用范围,如造船、造兵、
练军、设立各类学校以培养实用性的人才、
译书。
可编辑ppt
7
• 第四期在清末,甲午之战,军破国削,康梁乘势 变法,变法虽不成功,但是新思想拓宽了领地, 于是由行政问题折入政治根本问题。
• 第五期在民国初年,当时新旧之所争,康梁提倡, 只在行政制度优良后,尚未涉及政治根本问题。 但在民国初年,一部分有识之士有了政治为根本 问题的觉悟,于是进而有了民主共和和君主立宪 的讨论,辛亥革命后,共和告成。
可编辑ppt
3
•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化的要求自身不是从 我们自身文化系统内滋生的,而是由外面输入的, 是由于西方文化的逼迫而不得不走这条道路。所 以严格说起来,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其源 头在西方文化。
• 虽然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社会百年来的大 问题,但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在思索考虑解决 这一问题。注重实际生活的人未见得看重这一问 题,但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却对之梦牵魂萦,时时 刻刻在思索如何解决此一问题。当时的北京大学 是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和重镇,应该说新学或西 学已经成为了北京大学显学。
• 第二期为清初,火器历法,见纳于清帝, 朝野旧儒,群起非之,是为中国新旧相争 之始。
可编辑ppt
6
• 第三期在清朝中叶,鸦片战争以后,西洋
武力震惊中土,于是虽有“同治中兴”提
倡西洋机械练兵之术,于是“夷务”或
“洋务”、“西学”为当时人所热衷的新
名词。此一阶段持续约三十多年,大致从
同治元年(一八六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可编辑ppt
10
三,现代化与现代性
• 我们在讨论中国现代化的内容与特征之前,首先 来看看,现代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显然现代 化(modernization)现代性(modernity)之间有 着差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之间也有着及 其密切的关系。
• 我们首先来看看究竟什么是现代化。对此学术界 有着比较一致的看法。比如爱森斯坦德就从历史 的角度解读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他是这样说的 :“就历史的观点而言,现代化是社会、经济、政 治体制向现代类型变迁的过程。它从
可编辑ppt
12
• “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 文明的缩略语。比较详细的描述,它涉及:(1) 对世界的一系列态度、关于实现世界向人类干预 所造成的转变开放的想法;(2)复杂的经济制度 ,特别是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3)一系列的政 治制度,包括民族国家和民主。”
• 细看上述对现代化和现代性的解读也并无实质性 的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