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宝坻区歇马台遗址发掘简报

宝坻区歇马台遗址发掘简报

为主,器壁厚薄不匀。可辨器形有鬲、觑、罐、盆、网 坠等。
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宝坻文化馆于2012年11月再次对歇马 台展开考古勘探工作。根据勘探摸底的结果,2013年4.,EJ
24日至7,EJ 22日开展了考古发掘清理工作,发掘共设3个
四、结语 歇马台遗址地下发掘不仅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也 是文物保护的一种手段。文物不可再生,不可复制,随 着时间的推移,文物所体现出来的艺术价值、科学价 值、历史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知,保护文物就是保护人 类共同的财富。 歇马台遗址是目前已知天津地区最南部商周时期遗 址,也是天津市发掘面积较大的商、周、战国时期遗址 之一。歇马台遗址的发掘,对研究我市青铜时代至铁器 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演变过程,进一步了解燕山南北青铜 时代至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这次对遗址 的发掘,有助于建立和完善歇马台遗址商周时期考古学 文化分期与编年体系,也对完善和丰富天津地区的年代
发掘区,发掘面积达至1j2760平方米,共发掘各类遗址单 位118处,其中水井5口、灰沟8条、灰坑69座、墓葬36 座。并首次出土仿青铜的陪葬礼器。 三、地层堆积与文化分期 遗址发掘采用布探挖掘方法,布方109个,因歇马 台遗址面积较大,目前发掘成果主要包含三个不同时期 的文化遗存,第一、二期遗存均属青铜时代(商周时 期),第三期遗存属于铁器时代(战国至西汉早期)。 整个遗址包括表土在内地层堆积自上而下可区分为四口 ,《o第1源自:黑色,土质粘,呈松散颗粒状,含有较多
学序列与地区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一73—
万方数据
宝坻区歇马台遗址发掘简报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穆瑞江
文物鉴定与鉴赏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2014(6)
-'the Archaic tO
Now/稽古

宝坻区歇马台遗址发掘简报
【摘要】2013年4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会同宝坻文化馆文物骨干对宝坻区歇马台遗址进行抢救性 考古发掘。歇马台遗址包含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歇马台遗址的发掘,填补了华北地区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遗 存文化谱系的缺环,对了解燕山南北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有着重要意义。 I关键词l:歇马台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文物 2013年4fiJ,为配合歇马台村还迁房项目的工程施 工,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会 同宝坻文化馆文物骨干对宝坻区歇马台遗址进行抢救性
考古发掘,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烧土粒。出土陶片夹砂红陶,泥质灰陶,褐陶;器表主 要有素面、绳纹两种,另有少量的戳印纹、压印纹和弦 纹等,个别器物几种纹饰兼饰。可辨器形有釜、罐、
盆、瓮、壶、网坠等。陶器以轮制为主,小件陶器多为 手制。
弋歇马台遗址慨述
歇马台遗址位于天津市宝坻老城区西南2.5公里,津 围公路西侧,窝头河从遗址北部穿过,西与陆家庄隔道 相望。原歇马台村坐落在遗址之上。 早在1977年,天津市文物普查自查时歇马台被定为
因歇马台村改造拆迁,根据国家文物法规定“先清 理、后施工”的原则,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天津市文
辨器形有鬲、觑、罐、盆、瓮等。 第4层:黑灰色,内含较多的草木灰,土质松软。 出土陶器以夹砂红陶、夹砂褐陶为主,泥质陶极少。泥 质陶中,以灰陶为主,器表以细绳纹为主,素面、弦断 绳纹、划纹、附加堆纹、戳印纹等均较少。制法以手制
文化馆联合对歇马台遗址进行了小面积考古发掘。发掘 地点主要是在歇马台村西,开探方9个、探沟2条;在路 庄子村东头开探方1个,累计发掘面积250平方米。发现 的主要遗迹有:灰坑4座、窑址2座、墓葬25座。出土了 可复原陶器和石、铜、骨等不同质料的小件文物近百 件。通过发掘得知,该遗址定陛为商周至汉代早期。 二、本次歇马台遗址勘探及发掘情况
本文链接:/Periodical_wwjdyjs201406013.aspx
商周遗址。1984年,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和宝坻县
第2层:黄褐色,土质细密、坚硬。出土陶片夹砂 红陶,泥质灰陶,褐陶;器表主要有素面、绳纹两种, 另有少量的压印纹和弦纹等,可辨器形有釜、鬲、罐
等。
第3层:黑褐色,土质较粘。出土陶片以夹砂陶占
绝大多数,泥质陶较少。器表以绳纹为主,素面陶较 少,另有少量的磨光、划纹、戳印纹和附加堆纹等,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