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摘要:玉米螟是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害虫之一。
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轻者减产5%~10%,重者可减产20%~30%。
种植户和农业技术人员都要十分重视虫害的发生,密切观察,细心留意虫害产生的初期征兆,早防早治。
关键词:幼虫;农药防治;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066—1
1 玉米螟的为害特性
玉米螟俗称钻心虫、箭杆虫、属鳞翅目螟蛾科。
分部广、食性杂、危害的植物有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20多种作物,它是一个世界性的大害虫。
凡是有玉米栽培的地方均有发生,玉米螟的一生分为4个阶段,即成虫、卵、幼虫、蛹。
其中幼虫是玉米螟一生中危害作物的唯一虫害。
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造成的典型症状是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玉米叶出现一排排小孔。
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虫就钻入雄花危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
雌穗出现后,幼虫即转移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子粒。
另有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破坏组织,造成籽粒不饱满、折蓼、折茎、折穗、倒伏,甚至颗粒不收,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据多年的调查和试验证明,在玉米螟一般发生年分,百株螟虫平均为50~70头,玉米可减产5~7%,中等发生年分,百株螟虫平
均为70~90头,玉米减产10%左右。
大发生年分,百株螟虫平均为100~150头的,玉米可减产13~15%。
百株螟虫超过180头以上的为特大发生年分,玉米减产20%以上。
如果因玉米螟导致减产按7%~10%计算。
将给全市玉米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2 玉米螟的发生特点
玉米螟在我国从北向南,每年发生1~6代,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
山东省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3代,越冬幼虫于翌年5月上旬在越冬场所吐丝结薄茧化蛹,5月中旬至6月初为化蛹盛期。
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
越冬代成虫自5月底开始产第一代卵,6月上旬为产卵盛期。
卵期5~6天,6月中,下旬第一代幼虫开始为害春玉米,高粱心叶。
第一代成虫羽化盛期在7月中旬,此时也是第二代卵盛期,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为7月中,下旬。
8月上,中旬为第二代成虫盛发期,卵多产于夏玉米上,到8月中,下旬第三代幼虫进入为害盛期,幼虫可持续为害到9月下旬,后陆续隐蔽越冬。
玉米螟成虫白天隐藏在作物或杂草中,夜间开始活动,飞翔力强,有趋光性。
羽化后当天即可交尾,1~2天后开始产卵,卵多产于玉米叶背中脉附近,一般株高在50厘米以下的植株着卵量很少。
幼虫共5龄,有趋糖,趋湿,趋触和负趋光性,因此,多选择玉米含糖量相对较高,组织幼嫩,便于潜藏且较阴暗潮湿的部位取食为害。
3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方法
1)选用抗虫品种。
自身的抗虫特殊品种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2)处理越冬寄主、压低虫源基数。
可大大降低第二年的产生机会。
在越冬幼虫羽化前把秸秆处理完毕。
统一进行封垛,利用白僵菌制剂、或药剂封垛。
3)因地制宜进行耕作改制,合理的轮作。
4)做好田间管理,以减轻玉米螟的危害。
及时施肥、及时除草,可在玉米雄穗打苞期、隔行人工去除1/3的雄穗,带出田外深埋,这种方法可消灭大量正在危害雄穗的幼虫。
3.2 物理防治方法
采用灯光诱杀,辐射不育等措施诱虫灯防治玉米螟。
主要根据玉米螟越冬虫源80%以上集中在村屯内的玉米秸秆垛里的习性,利用玉米螟有强烈趋光性的特点,在村屯内设置能发射对玉米螟有特殊引诱力光谱的诱虫灯,将玉米螟成虫诱杀于飞往田间产卵危害之前,达到防治目的。
3.3 化学防治
应用农药防治,在玉米大喇叭口中期和末期各施药一次,用颗粒剂效果很好,常用的颗粒剂有1.5%或3%的辛硫磷颗粒剂,或0.4%的敌杀死颗粒剂每株用药1~2克撒于玉米心叶中。
也可在玉米抽雄前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杜邦康宽”1000~1500喷施。
3.4 生物防治
是利用寄生性、捕食性生物、和病源微生物来防治害虫的一种方法。
常用方法:人工释放赤眼蜂或生物导弹等。
是一种科学、安全、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1)投放赤眼蜂:玉米螟是一种寄生性害虫,赤眼蜂和玉米螟几乎在同一时期产卵、繁殖。
玉米螟把卵产在秸秆上,赤眼蜂在田间飞舞。
寻找玉米螟卵块,把卵产在玉米螟卵内,赤眼蜂的幼虫靠吸收玉米螟卵块里的营养一天一天的发育成熟,小赤眼蜂破壳而出,小赤眼蜂长大以后又去寻找新的玉米螟卵,就这样无数的玉米螟卵被杀死,赤眼蜂在田间形成群落,有效的扼止玉米螟的发生与发展。
放蜂时间要根据玉米螟幼虫蛹化时间来确定,当玉米螟幼虫化蛹率达到15%~20%时,再住后推10天为第一次放蜂期,我市一般在7月上旬,放蜂12万头。
第一次放蜂后再往后推5~7天,为第二次放蜂期。
每公顷放蜂10万头、每公顷放30~50个点。
2)用bt(苏芸金杆菌简称bt固体发酵菌剂)防治螟虫:用0.5公斤孢子含量100亿/克的bt菌粉,拌于5公斤煤渣颗粒上,于玉米心叶期撒入心叶内,可有效地防治玉米螟,高粱条螟等钻心虫。
作者简介:刘毅力(1966—),男,大专,就职于九台市波泥河农业站,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