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台湾地区高考历史单项选择题编辑:九江一中周明学时间:2017-8-9 17:50:341. 日本统治时期台湾一首歌谣指出,当时一种社会风俗造成「行踏不自在」、「上船着(需要)人牵,过桥亦艰难」,「有人知不是,风俗放未离(放不下)」。
此处所指的社会风俗是:(A)吸食鸦片(B)分类械斗(C)剃发留辫(D)缠裹小脚2.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各国出现两派反战意见:甲:「战争起于君主、贵族和国家领袖的野心,违反和平人群的愿望。
化解之道是:国内由民主控制外交政策,并以国际法来取代国际无政府状态。
」乙:「战争乃起源于资本主义的竞争。
解决之道是:须停止正在进行中的战争,并推翻既有经济制度,因为它会导致其它类似的战争。
」上述甲、乙两派反战意见在意识形态上分别属于:(A)保守主义;民族主义(B)民族主义;自由主义(C)自由主义;社会主义(D)社会主义;民族主义3. 位于玻利维亚南部的波托西(Potosi)蕴含某种丰富矿藏,1545年西班牙人来此开采后,使该地在十六、七世纪间成为美洲最大城市。
此一矿产开挖加工后,被转运至塞维尔或里斯本,其中大部分再被带至伦敦和阿姆斯特丹,但通常商人很快又会将这些矿产运出,送抵最后的目的地─中国。
上述波托西出产的矿产是:(A)金(B)银(C)铜(D)锡4. 学者指出:东汉士大夫风习,为后世所推美。
然而,若仔细分析,东汉士大夫常见的美德高行,不外乎是像让爵(父有高爵,兄让弟袭)、推财(兄弟分财,推多取少)、借交报仇(友有仇怨,许身代报)、清节(一介不取,推财与人)等。
上述士人的作为与当时实行或盛行的何者最为相关?(A)谶纬之学(B)察举制度(C)门阀盛行(D)清议流行5. 学者指出,英国哲学家维根斯坦谈到自己提出的命题时说:「他必须,这么说吧,爬上去后丢掉梯子。
……他必须『忘却』这些命题,然后会正确恰当地看世界。
」这位学者认为庄子也有类似的说法:「他必须先『忘却』礼、乐,其次『忘却』仁、义,然后才会与道渐成一体。
」综合二则数据中「忘却」的意涵,最可能是指:(A)经过并超越(B)遗忘并抛弃(C)反对并否定(D)接受并融合6. 一份十一世纪的教会文献指出:任何人接受皇帝、国王、公爵或侯爵任命为主教或院长,教会将不予承认,并剥夺其进入教会的权利。
同样地,皇帝、国王、公爵或侯爵若将主教职位或其它神职授予他人,将受到天主的谴责,失去永生的机会。
这份文献说明了罗马教会的哪项政策?(A)强调教会与君主协商教会事务(B)禁止教会授予君主与贵族教职(C)避免世俗君主干涉教会人事权(D)防范教宗与世俗君主贵族合作7. 一篇文章提到:「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实行海禁政策,严禁民众出海贸易。
」又说:「徽州、东南沿海一带山多地少,民以商为生。
中日贸易,双方商人获利,民亦有生路。
当百姓无以为生时,商人就变为海盗,百姓则从海盗之事。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上文的旨意?(A)明太祖为了恢复生产,奖励农耕,实施海禁政策,阻止劳动力外流(B)中国向以天朝自居,自给自足,不假外人,海上贸易仅限朝贡国家(C)元代以来,阿拉伯商人控制南海贸易,影响中国,故实施海禁政策(D)东南沿海居民习于海洋贸易,海禁断绝贸易机会,故只好铤而走险8. 〈黄埔条约〉及〈北京条约〉规定法国传教士可以在中国传教。
1885年,教宗致函清光绪帝,请中国官府保护受中法战争影响的教务、传教士、教徒。
总理外交事务大臣李鸿章即派人至罗马协商,图1 双方决定通使。
来年,教宗考虑某种原因,决定「延后」建交,即无限延期。
这次中国与罗马教廷商议建交,李鸿章的主要考虑为何?未能缔交,最可能的原因为何?(A)乐见教廷与各国建交;教廷改变主意(B)欲联合英国对抗法国;英国不予支持 (C)欲打击法国的保教权;法国坚决反对 (D)结好教廷以讨好英国;教廷实力有限9. 一位美国总统将出访非邦交国时,表示:这是一趟哲学发现之旅,充满危险与不确定性,有如历史上的那趟发现之旅。
故特称此行为「马可·波罗 2号」。
这位总统是:(A)访问埃及的罗斯福总统(B)访问台湾的艾森豪威尔总统 (C)访问中国的尼克松总统 (D)访问缅甸的欧巴马总统10. 曾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的陈独秀对义和团事件发表过两种不同评价。
在民国初年,他批评「义和团就是全社会种种迷信、种种邪说的结晶」。
到了国共合作时期,他却赞扬义和团「揭开中国民族革命史上悲壮的序曲」,甚至称义和团「保全了中国民族革命史上的一部分荣誉。
」根据上述,此时的转变,最可能是因为陈独秀肯定义和团事件所蕴涵的何种性质?(A)对抗帝国主义 (B)倡议东南互保 (C)增进满汉融合 (D)发扬传统武术11. 《史记》记载,相当于中原的西周时期,楚国一位先祖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于是他在长江地区册封自己的子孙为王,建立自己的邦国。
根据这则史料,我们可以合理推论此时:(A)楚国先祖认同西周的礼乐(B)楚自认政治上不隶属于周 (C)楚和周是不相往来的国家 (D)楚的情况与齐鲁宋无不同12. 古埃及的荷鲁斯(Horus )形象多作隼头人身(如图1),为法老的守护神,也是王权的象征。
罗马人统治埃及时,荷鲁斯依然有着鹰隼的头,却披着罗马将军或皇帝的长披风(如图2)。
这种变化说明罗马的宗教政策是:(A)放任自由,罗马人民接受埃及信仰文化(B)强调万灵信仰,主张世间万物皆有神性(C)强调人与自然结合,表现天人合一思想(D)结合埃及在地宗教元素,以强化其统治13. 日本统治时期某一抗争活动,日本当局认为此抗争不仅是政治运动,实含有民族运动的成分。
但当时的左派人士却批评此抗争是脱离群众,只是士绅阶级的政治运动。
历史学者指出此抗争的意涵具有自治理想,且深层底蕴隐含有民族运动的终极目标。
此抗争活动应是:(A)西来庵事件(B)二林蔗农事件 (C)雾社事件(D)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 14. 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除了将中国知识介绍到欧洲外,也将西方知识传入中国。
当时他们介绍西学,主要透过何种方式?(A)在宫廷或民间为帝王及士人讲述西方科技(B)创办报纸,介绍西方新知,影响知识分子 (C)选派中国留学生,前往欧美等国学习西学 (D)在各地创办学校,招收学生讲授天文地理 15.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所著《旧体制与法国革命》中,解释法国大革命的起源,指出:法国越来越中央集权;法国倾向将公意置于法律之上;最重要的是,法国人把平等看得比自由还重要。
因此,他认为大革命出现在法国,可以说是法国人选择了谁的政治主张?(A)孟德斯鸠 (B)洛克 (C)卢梭 (D)霍布斯16. 十九世纪工业化后,欧洲开始面临周期性经济衰退和危机,第一次大萧条出现于1873-1895年之间。
欧洲农业利润的下降最为明显,如1890年代小麦价格跌至1860年代的1/3。
当时各国对此反应不一,图2如丹麦积极推行农业现代化,德国、法国以关税制度维持农产品价格,只有英国态度特殊,未采积极策略。
英国如此因应的最主要原因是:(A)贬抑农业发展 (B)从事农业者少 (C)忙于帝国战争 (D)工党长期执政17. 淝水战前,前秦朝廷关于是否出兵讨伐东晋,廷议热烈。
(甲)权翼说:「晋虽微弱,未有大恶。
君臣关系很好,朝廷内外,也都和谐。
」(乙)慕容垂说:「意见多了,难作决定,陛下圣心独断就可以了。
晋伐吴的决议,即未经群臣讨论。
」(丙)高僧道安说:「陛下居中土,制四海,比得上尧舜,不必栉风沐雨,经略远方。
」以上意见中,赞成出兵与反对出兵者,应是:(A)甲乙赞成;丙反对 (B)乙赞成;甲丙反对 (C)甲丙赞成;乙反对 (D)甲赞成;乙丙反对18. 史家指出:对大多数穆斯林激进分子来说,伊斯兰最主要的敌人来自内部。
包括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埃及的法鲁克国王、纳瑟总统和沙达特总统,叙利亚的阿萨德总统,伊拉克的海珊总统,伊朗的巴勒维国王等,都曾被谴责是伊斯兰最危险的、窝里反的敌人。
多数穆斯林激进分子何以视这些伊斯兰国家领袖为「最主要的敌人」?因为上述领袖:(A)支持与以色列和平共存(B)推动内部的世俗化改革 (C)与共产主义的苏联结盟 (D)纵容家族垄断政治利益19. 1980年代以前,台湾所依赖的国际贸易结构主要是和甲、乙两国进行三角贸易。
1950年代,台湾对甲国出口农产品,进口硫酸亚等原料和消费品,由乙国进口援助物资。
1970年代,由甲国进口电子原料、零件等的数量大为增加,在台湾加工后以乙国为主要市场。
在此结构中,台湾对甲国贸易逆差,对乙国贸易顺差。
甲、乙两国分别是:(A)日、美 (B)中、美 (C)美、日 (D)日、中20. 图3为伦敦某画刊刊载的一幅漫画,内容主要在讽刺1902年南美委内瑞拉与两个经济强权发生债务纠纷,两国为讨债而威吓委内瑞拉时,图中右手拿旗帜象征委内瑞拉的士兵,则躲在一道插有「非请莫入,违者必究」告示牌的围墙内,受到这道围墙的保护。
从图的内容及你/妳的历史知识判断,这两个经济强权最可能是指:(A)美国与法国(B)英国与德国(C)美国与日本 (D)英国与俄国21. 学者指出:「达文西通常被归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物,但他的想法却不完全与一般认为的文艺复兴特色吻合。
」这位学者接着引用达文西的话:「那些研究古籍而不研究大自然的人,只是大自然的继子,而不是亲生子,所有好的作者都应以大自然为母亲。
」这位学者欲说明达文西:(A)善用比拟和譬喻,论述的方法独树一格(B)主张研究古籍才为首要,探索自然为次 (C)强调从大自然学习,不以师法古人为先 (D)认为人为万物之灵,表现出独特宇宙观22. 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位初期多次征战,扩张版图。
但公元前261年他的人生有了重大的转变:征服东部沿海的羯陵迦王国时,因目睹该地有15万人被强制掳走,10万人死于战场,还有许多人稍后死去,阿育王决心摒弃战争,传播正行之道,只愿进行精神征服。
阿育王此一转变与他日后哪项政策直接相关?(A)规划帝国组织 (B)设置钦差大臣 (C)发展国际贸易 (D)宣扬佛教教义图3200萬40萬 600萬 300萬 40萬 20萬 25萬 5萬 東普魯士 波蘭 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 羅馬尼亞 南斯拉夫法國 柏林 图423. 某一时期,欧洲多处地区的德国和德裔人士大规模移居德国,总数达1,200万人,图4为其示意图。
此一现象发生的背景为何?(A)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欧洲各地的德裔人士纷纷迁入德国(B)1930年代后期,纳粹政权重建德国经济,吸引德裔劳工迁入(C)1945年后同盟国主导多国边界重划,德裔人士被迫迁回德国(D)1990年代欧洲共产政权倒台,边界开放,人口可以自由迁移24. 食物史是世界史课题之一,牵动着人类彼此间的关系。
十八、十九世纪欧洲饮用咖啡人口大增,商人因此寻求海外殖民地栽植咖啡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