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科教纵横
董其昌以“淡”为宗的书学思想
文/王军
摘 要:董其昌的书学思想与其美学思想是一致的,即追求自然之境反对人力的强力雕刻,学书“不自立家”是顺其自然,“转益多师”最后自然成家,书法追求的境界是“淡”,而“淡”正是其性情自然的流露。
关键词:不自立家;转益多师;自运机轴;淡
中图分类号:J2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178-01
董其昌(1555—1636)明书画家。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万历进士。
书法从颜真卿入手,后改学虞世南,又转学锺繇、王羲之,并参以李邕、徐浩、杨凝式等笔意,自谓于率易中得秀色,其分行布白,疏宕秀逸,甚具特色。
清人王文治在《论书绝句》中对董其昌的书法推崇备至,“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元透性灵。
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
”认为二王之后的行草书法,除颜真卿之外就是他,虽有溢美之嫌,反映了王本人对董书的偏爱,但所谓“楮墨空元透性灵”却是深入董书骨髓了,深刻揭示了董其昌在艺术中孜孜以求的“淡”的书学思想。
董其昌不但以“淡”为艺术宗旨,建立了以二米为骨干的山水画的南北宗说,而且将之贯穿与他的书论之中,形成以“淡”为宗的书学思想。
他的书法点画清润精劲,遒力畅达,结体化米芾的上松下紧为密上疏下,有挺拔上举之势,章法疏朗,字距行距开阔,同时善用淡墨,整个风格空灵清新,如冬雪初融,虚白之处弥漫着无限生机,寓遒媚于豪放中,婀娜而不失刚健,其清新淡雅的风姿令人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之想。
对于董其昌的书学思想以下分两方面来谈:一是董氏对书法的学习方法,即其学书思想;二是董氏对书法境界的追求,即其书法美学思想。
不同的书法学习方法导致不同的书法境界,反之对不同的书法境界的追求又直接影响书法的学习方法,这二者是相一致的。
他在《画禅室随笔》中自述学书经历说:“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锺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
”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从董氏的这段自述来看,董其昌在学习前人书法方面思想开阔,不拘泥于一家一派,转益多师,从魏晋开始一直到唐宋和元朝,整个帖学传统都是他关注的目标。
学习书法的初级阶段重视临习古帖,这种方法已被历代证明是正确的。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说到:“盖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欲离者,非欧、虞、褚、薛诸名家伎俩,直欲脱去右军老子习气,所以难耳,哪吒拆骨还父,拆肉还母,若别无骨肉,说甚虚空粉碎,始露全身。
”(《画禅室随笔》),这方面的思想虽不能说是唯一法门,却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所谓的“合”就是形似,“离”就是神似,从形似到神似的学习过程,所谓得意忘形,得鱼忘荃即此,难就难在“别无骨肉”,也就是没有做到临摹作品到毕肖的程度,也就谈不上拆骨拆肉的“虚空粉碎,始露全身”了。
达到毕肖的程度只是学书的起始阶段,他在评论惟寅的书法时说“惟寅临摹功夫甚深,诸体毕肖,又自运机轴,不至刻画”(《容台集•论书》),达到毕肖这个阶段以后又会出现刻画的毛病,要想克服这个毛病就得“自运机轴”,也就是要在书法中体现自我意识。
《容台集•论书》云:“尝见妄庸子有摹仿《黄庭经》及僧家学《圣教序》,道流学赵吴兴者,曾绝肖似,转似转远,何则,俗在骨中,推之不去”,以毕肖为最终目的在艺术上便成炫技,结果就会“转似转远”,毕肖而没有原作的精神气质就会流于俗气了,因此临摹达到一定肖似的程度就要“自运机轴”,结合自己的天赋和气质以达到蜕变。
所以董其昌认为“守法不变,即为书家奴耳”(《容台集•论书》),“书家未有学古而不变也”(《画禅室随笔》),这里的变应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要“转益多师”不断变化学习和临摹的对象,二是要“自运机轴”就是要有自我意识。
对前人书法的临习,不管方法怎样,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作品能达到自己对书法领悟的境界,董其昌追求“淡”的书法境界,这与他在绘画与文学上的追求是一致的,“无门无径,质任自然,是之谓淡。
”(《诒美堂集序》)。
“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
大抵传与不传,淡与不淡耳。
极才人之致,可以无所不能,而淡之玄味,必由天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入。
苏子瞻曰‘笔势峥嵘,辞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
’”(《容台别集》卷一)。
以此可看出他对“淡”这一境界的解释与推崇,这自然对他的书学思想有极大的影响。
董其昌美学思想中“淡”的另一个来源是来自自身的体验,“米书以势为主,余病其欠淡,淡乃天骨带来,非学可及。
”(《容台别集》卷三题跋《书品》)。
又一次强调了“淡”的“非学可及”,他这个“非学可及”曾引起许多误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指摘。
董其昌说:“质任自然,是之谓淡”,这种“淡”是出于自然的性情,又关乎平日之修养,仅有一副素朴的性情,并不能成就好的艺术作品,这又说明了董其昌为什么平生对临古那么重视了。
只有当技巧本身过硬之极,以归于忘其为技巧而容入性情,在创作时以性情出现——至无法之法时才能达到“淡”的境界。
在书法理论上首倡文人字的董其昌,指向书法的平淡天真的特质,其最高目标当然也是晋人。
不过他不鄙视唐人书法,认为只有学唐,才能入晋。
对于唐人的书法,主要抓住了其自然性的特征,注重“似奇实正”和“以奇为正”的表现方法。
在结字上要求有疏有密,能收能放,在变化中求得均衡。
反对布画均匀,位置齐平,状如算子的结体。
对于点画线条,以能遒劲而丰润为理想。
运笔贵在能提得笔起,提笔不等于少墨,饱墨切忌重按,按则 肥臃肿。
这正是书家在用笔和用墨两方面的巧妙之所在,在运笔的过程中,二者是统而为一,相辅相成的。
前文所述他的“淡”的思想来自他的体验。
董其昌的这种思想体验有其更深的思想背景,一般认为是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所以《容台集》中有一卷是专谈禅,并自命其室为画禅室,陈续儒《容台集叙》记载董氏“独好参曹洞禅”,董其昌在画史上倍受争议的“画分南北宗”说也是受禅宗的影响。
但是他对禅却只停留在“游戏禅悦”的基础上,只是停留在对于禅的表象理解。
他的“质任自然,是之谓谈”,正是庄子的顺乎万物自然之性,而不加以人工矫饰之力的美学思想,董其昌更有诗为证“林水漫传濠濮意,只缘庄叟是我师”(《容台诗集》卷一《题画寄吴浮玉黄门》)这更是有力证明了。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参考文献:
[1]董其昌.容台集容台集别集[Z].北京:三联出版社,2003.
[2]董其昌.画禅室随笔[Z].北京:三联出版社,2003.
178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