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专业:学号:姓名:指导老师:摘要:仔猪副伤寒(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猪霍乱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

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 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症及肺炎。

本病大多发生于幼龄仔猪., 成年猪很少见到。

本病在我国各地的猪场都有发生, 特别是卫生状况不好的猪场常发,造成很大损失。

规模化养猪场的养猪环境和饲养条件较好,发生较少。

1、引言1 .1 病原学沙门氏菌属是一群形态、生化特性相似的细菌,为革兰氏明性菌,能运动、不形成芽孢、具周身鞭毛,存在于肠道中。

沙门氏菌在环境中生存能力强, 在粪便氧化池可存活47天,在潮湿的粪便中可存活至少3个月,在干燥的粪便中可存活6个月以上。

此菌很容易被热、阳光灭活,也能被一些常用的酚类、氯类以及碘类消毒剂灭活。

沙门氏菌属是一形态、生化特性同一的菌属。

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能运动、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具周身鞭毛的杆菌。

作为一个典型的肠杆菌科的菌属,沙门氏菌存在于温血以及冷血动物的肠道中。

沙门氏菌生命力顽强。

它在7〜45°C都可繁殖,冷冻或冻干后仍存活,在适合的有机物中可生存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据报道,沙门氏菌可在食肉动物粪便中存活8个月(Mittermeyer 和Foltz, 1969),在粪便氧化池中生存灯天 (Will等,1973)。

在pH值低于5以下时,这种生存时间会缩短(Henry等,1983)。

许多报道表明此菌在水中可存活很久(Williams,1975; Wary 和 Sojka,1977;Pokorny,1988)。

此菌很容易被加热,阳光灭活,也能被一些常用的酚类、氯类以及碘类灭菌剂灭活(Rubin和 Weinstein,1977)。

正因为沙门氏菌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以及在无数的宿主中造成的长期带菌状态,才使得此菌属在世界范围内广为分布。

根据所采的样品不同以及不同的血清型,分离沙门氏菌的技术相差不一。

在污染物、词料以及污染的水中,沙门氏菌数要比其它的细菌少一些。

这时,常用的分离沙门氏菌技术为记录良好的加工技术,如预增菌法、选择性增菌法以及选择性平皿培养等(Groves等,1971 ^Edwards和 Ewing, 1972; Skovgaard等,1985;Vassiliadis等, 1987 )。

这些技术偶尔也用来从^些组织样本或带菌动物的粪便中分离沙门氏菌,因为这些样本中菌数少。

但是,在临床感染的动物中菌数高,直接取内脏器官于常规的肠道菌鉴别培养基(如煌绿琼脂及麦康凯琼脂)上划线培养即可(沙门氏菌委员会,1969)。

分离出沙门氏菌不足以做出肯定的诊断,特别是在分离时需要应用加工分离技术时,因为亚临床型感染及环境污染非常普遍。

在做人、畜共患沙门氏菌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研究时,有时需要更复杂的技术,如噬菌体分型(Phage typping)、质体特性检测、外膜蛋白(OMP )构图或DNA分析来追索特异的菌株。

2 流行病学2.1 易感性本病主要引起1~2月龄(10~15千克体重)仔猪发病,常呈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在不良因素作用下,发病猪增多。

2.2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病猪及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病原菌存在于肠道中,通过粪便排泄到外界环境,污染饲料、饮水、猪圈、食槽及周围环境,通过消化道感染健康猪。

其暴发主要通过介质以及饲养人员传播, 从一个猪栏传播到另一个猪栏, 甚至到很远的猪栏。

所有猪同时发病时,应考虑其是否有共同的传染源,即共同的饲料、垫草、饮水或污染的环境等。

某些健康猪肠道、胆囊中存在沙门氏菌,但不引起发病;当饲养管理不当、猪群密度过大、各种不良应激因素使猪体抵抗力降低时,便可引起内源性感染,通过感染猪体细菌毒力增强,扩大传染,引起发病。

2.3 流行特点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天气寒冷、多变及阴雨连绵季节发生最多。

仔猪饲养管理差, 圈舍潮湿、拥挤,饲料单一、品质差,缺乏维生素及矿物质,突然换料、天气突变(霜冻、雨、雪等)、长途运输等不良应激因素都可诱发本病。

仔猪副伤寒也常是某些传染病(如猪瘟等)的继发病或并发病。

3 致病机理黏膜坏死、炎症及败血症与腹泻可同时发生,也可能单独出现。

沙门氏菌的致病力与毒力质粒、内毒素以及肠毒素等毒力因素有关。

3.1 毒力质粒可增强细菌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与侵袭i三用,提高细菌的増殖能力。

当存在不良因素使猪i于应激状态,以致肠道正常菌群失调时,可促使沙l:氏菌迁居于小肠下端和结肠的绒毛顶端进入上皮 i三胞或黏膜下层和黏膜固有层中继续繁殖, 引起微.f二栓,导致黏膜局部缺血、炎症和内皮细胞坏死,这一t 可能是对局部产生内毒素的反应。

3.2 内毒一素一沙门氏菌细胞壁中内毒素(脂多糖)也是一种畫力因子, 败血性沙门氏菌病的全身症状和病变是医其作用于白细胞而引发炎症、高烧、黏膜出血、败i 症等,最后休克死亡。

3.3 肠毒素有助于细菌的侵袭和发生肠炎。

4 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诊断猪沙门氏蘭病的临床症状为败血症及小肠结,發炎,急性败血症后存活的猫根据其败血症的部位,i发展为以下临床症状:肺炎、月干炎、小肠结肠炎以更 1 偶见脑膜脑炎。

患小肠结肠炎的猪,后期可发展表; 慢性消耗性疾病,偶尔发展为直肠狭窄。

最常用的沙门氏菌病诊断方法是细商的分离電鉴定,结合相应的病变,可作为诊断的基本依据。

_◆清学诊断应用日益增多, 常用的是海联免疫吸ffi-,;i验(ELISA) 。

4.1 败血症性沙门氏菌病通常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引起,发生于5月龄.一内的断奶猪,但也时常见于出栏猪群、未断奶仔登或肥育猪,其症状为败血症或流产。

4.1.1 临床症状病猪食欲废绝、嗜睡,体温升高三40.5~41.6℃,怕冷、扎堆,可能伴有浅湿性咳嗽及要一微呼吸困难、黄疸。

发病的最初症状可见猪只不-受活动,此时病猪衰弱、弓背弯腰、行走不稳或蜷缩一. 猪栏的拐角内,甚至死亡。

耳部、鼻端、颈部、-四肢,端及腹部发绀, 出现弥漫性紫红色。

一般不见有一泻发生,直到发病后三四天才出现水样、浅黄色粪便或稀粪。

此病暴发时,死l二率很高;·发病率不同,但一般在 10%以下。

此病的暴发往往与应激因素有关。

每次流行时, 猪的病程以及每次发病时间及严重程度是无法预测的, 如不进行有效的治疗, 病程会变长。

此病可通过摄食污染的粪便和鼻咽分泌物传播, 潜伏期为2天至数周。

幸存下来的猪可继续带菌,粪便排菌至少达12周。

4.1.2 大体病变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变化,死猪耳、四肢内侧、尾部和腹部皮肤发绀;胃底黏膜充血;脾肿大并伴有轻微肝月中大;胃、肝及肠系膜淋巴结肿胀,紫红色.;月市变硬有弹性,弥漫性充血,常伴有小叶间水月中及出血;黄疸不常出现, 一旦出现将非常严重。

细微病变是肝上出现粟粒状的白色坏死灶(伤寒结节) ,这是特征性病变,但不常见。

发病几天后仍存活的猪可见浆液性至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如出现淤点性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肾皮质或心外膜。

4.1.3 诊断败血性沙门氏菌病的诊断不能仅仅依靠临床症状, 因为这些症状与其他病原引起的猪败血症症状(特别是猪丹毒丝菌、猪链球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病症) 以及由猪瘟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引起的死亡症状非常相似。

肉眼所见的病变, 如脾肿大、月千肿大、淋巴结病变、间质性肺炎,及局灶性肝坏死等都是败血性沙门氏菌病的诊断依据,但这些病变不可能在每个病例中都出现。

大多数情况下, 确诊需要从感染猪组织中分离出大量的沙门氏菌。

鉴别诊断引起特定系统感染的病原,特别是引起败血症、月市炎、肝炎、脑炎和小肠结肠炎的病原。

4.2 沙门氏菌小肠结肠炎这是沙门氏菌病的主要发病类型,多发生于刚断奶到4月龄的幼猪,通常由 f 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 间或也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引发。

最主要的症状是下痢,临床症状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

4.2.1 临床症状开始时的症状为水样黄色腹泻或iF 出灰黄、黄绿、灰绿或污黑稀粪,初期无血液或黏i夜。

此病可迅速传播, 在几天内可使整栏猪感染发病。

第1次腹泻持续3~7天,但典型的症状是腹泻复发2~3次,病情时轻时重,病程长达几周。

粪便中可见散在的少量出血。

病猪肛门失禁,行走、吃食或月尚卧等随时可出现下痢,尾部及后躯沾污稀粪,个别的病猪出现肺炎症状,咳嗽、呼吸困难。

发病后期极度消瘦、衰弱、行走揺晃,衰竭而死。

少数未死亡的慢性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4.2.2 大体病变死于腹泻的猪,主要病变是局灶性或弥散性坏死小肠炎、结肠炎或言肠炎。

病变可见肿胀的螺旋状结月% 、盲肠或回肠的红色粗糙黏膜表面上,黏附有灰黄色的细胞残骸及線鉄样坏死物。

结肠和盲肠内容物被少量胆汁所染色, 混有黑色或沙子样坚硬物质,也可引起融合性结肠溃疡。

还有一个较为特征性的病理变化是:言肠、结肠黏膜局灶性或弥漫性坏死和溃疡,肠壁增厚,黏膜上覆盖一层灰黄色、黄绿色、灰绿色、黄褐色、暗灰黄色或污黑色鉄皮样固膜,有的固膜似瓜子撒在肠黏膜上。

肠系膜淋巴结特别是同盲肠系膜淋巴结严重月中大、湿润。

此外,个别猪表现扁桃体坏死、耳尖坏死、肺炎等。

4.2.3 诊断对断奶仔措腹泻的鉴别诊断包括沙门氏菌病、猪痢疾和猪增生性月为炎(PPE) 。

其他能引起腹泻的病毒、细菌及寄生虫病还有轮状和冠状病毒性肠炎、断奶后大肠杆菌病、鞭虫病和球虫病等, 目前沙门氏蘭病常与其他病共发。

根据病猪是否兴奋、排黏液性血样稀便,可区别典型的急性猪痢疾与猪沙门氏菌病, 猪沙门氏菌病病猪精神沉郁、排大量黄色稀便。

猪增生性肠炎为急性肠出血,或急性、慢性腹泻,带有黏膜増生或坏死。

剖检时鉴别此3种疾病主要是看其病变分布部位的不同,而不是其特征的不同。

沙门氏菌病病灶常在结肠,偶尔在小肠,可为局部病灶,并总伴有标志性的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猪痢疾的病变是弥漫性的浅在病变,仅发生在大肠,淋巴结一般不肿大或轻微肿胀。

猪患增生性肠炎时, 回肠病变往往大于结肠病变, 坏死膜下的黏膜显著増生。

鞭毛虫也可引起弥漫性黏膜出血性结肠炎。

沙门氏菌在环境中的广泛分布使得此病的诊断无法依赖于病原分高。

分高到细菌并具有相应的病变,才能诊断为沙门氏菌病。

回肠和回盲肠淋巴结的混合样本应足以诊断出正在发病的或新近康复的病例, 其他组织如扁桃体或盲肠壁也常常可分离出病原菌。

5 治疗5.1 个体治疗注射抗菌药物,如硫酸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氟畦诺酮类药物、复方新诺明、甲氧苄胺口密口定_磺胺等。

对病重猪可注射地塞米松,以降低内毒素的作用,也可灌服氟哌酸。

5.2 群体混饲给药可在饲料中添加新霉素、安普霉素或含有甲氧苄胺1]密啶(TMp)的磺胺甲基异口恶唑或磺胺嘧啶。

6 综合防控认真执行预防为主的办法, 改善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避免和消除引起发病的多种应激因素,增强猪只抵抗力。

相关主题